虽然关羽前去寻找刘备不可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经历,但这无损于他的光辉形象。
有情有义,重承诺轻生死,真乃大丈夫也!
关羽如此光辉的行为,让后人景仰了一千八百多年。
值得关羽做出如此行为的刘备,同样值得后人景仰。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一个英雄绝对不会敬重一个狗熊。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皇帝也无奈
徐州会战后,刘备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跟随曹操得胜还朝,来到东汉帝国中央政府临时所在地许都,时间是建安四年(199年)初。
刘备确实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礼遇,他被曹操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加封为左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在当时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将军职衔,不算五星上将起码也是四星上将。关羽、张飞也被加封为年薪两千石的中郎将。此外,曹操还与刘备出同车,坐同席,恩宠无比。
曹操给刘备这么大面子,给高职位,开高工资,当然是有目的的——收服刘备的心,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干活。
但金鳞岂是池中物。时机不顺时,可以蛰伏一时,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到来,必然会乘风破浪,腾空而起。
能潜伏在波涛之内,方能升腾于宇宙之间!
刘备在许都蛰伏的岁月,见到了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汉献帝刘协。
人生其实很精彩,人生其实很无奈。对此,刘协同志深有体验。
因为他是一个被绑架了一生的皇帝。
刘协当了整整三十年皇帝,此前已经是十年茫茫,此后还有茫茫二十年。他当皇帝时间之长在东汉历史上仅次于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刘协同志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皇帝并不总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三十年当中,刘协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皇帝。他的角色只是一个傀儡,充其量只是一个人人可居的奇货。他的命运只是被人绑架。
生命不息,绑架不止。
第一个绑匪是董卓,这是刘协悲惨命运的开始。确切点说,他的不幸不是从此刻开始的,因为董卓要绑架的不是叫刘协的一个小屁孩,而是一个皇帝——作为东汉帝国权力象征的皇帝。所以,生不逢时,生不择地,生在衰落的帝王家,才是他一切不幸的源头。
凡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个绑匪,就会有N个。董卓完了是李傕,李傕完了是杨奉,杨奉完了是曹操。
绑匪走马灯似地换了一拨又一拨,刘协的身份却雷打不动一如既往——依旧是人质。
作为人质的刘协,一路跟随绑匪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到洛阳,最后在许都才算定居下来。
在路上,刘协不只习惯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还见惯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甚至回到洛阳的时候还住过露天宾馆,饿过肚子。
刘协当傀儡皇帝的时间之长,人生路程之曲折,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恐怕只有清末的光绪皇帝才有得一比。不过他最终没有死在绑匪的手里,这比被亲姨妈慈禧毒死的光绪皇帝,要幸运很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会随随便便认输。历史上的很多傀儡皇帝,其实都不甘堕落,也都在想方设法与命运抗争,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刘协也不例外。来到许都定居后,虽然不用再漂泊流浪,不用再饿肚子,但他的烦恼却越来越大。
吃饭问题解决后,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是人类的通病。即便是皇帝也概莫能外。
此时的刘协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他已经十九岁,成为一个血气方刚、满怀理想的年轻人。作为皇帝,又过了亲政的年龄,本该政由己出号令天下,但实际情况却令他绝望。把持政权的曹操,压根儿没有一点让他主政的意思,只是想利用皇帝这块金字招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在来许都之前,即使年纪还小,即使几经危难,有时候刘协还能参与发号施令(比如长安赈济灾民),让世人见识了他的胆气与聪慧。现在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一个人洗牌出牌,根本不带他玩,国家大事压根儿没他什么事,即便他是皇帝。
一个登极已有十年的皇帝。
这是一个皇帝的耻辱,更是一个帝国的悲哀。
无奈的刘协为了拿回皇帝的尊严,为了挽救他的帝国,召见了他的一个(皇帝的老婆有N个)岳丈——车骑将军董承。由于皇宫内外都有曹操安插的间谍,因此他没有将意图直接告诉董承,只是冒着生命危险(一点都不夸张)赏赐给了他一条衣带。
一条藏着密诏的衣带。
密诏的意思很明确——诛杀曹操。
这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风险很大的事情,董承需要找一些胆略过人又忠于皇帝的人结成同盟。
不用说,这样的人是国宝级珍稀动物,十分稀缺。
抉择
身负重任的董承想到了一个人——刘备。
在董承眼里,刘备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宝级珍稀动物,是诛杀曹操的不二人选。有胆识,有才略,又忠君诚信,找这样的人应该靠谱。尤其是皇族的身份,他刘备要是胳膊肘向外拐,那天底下能够信得过的,还有谁?
便找刘备入伙。
便轮到刘备抉择。
这一次抉择,对于刘备而言,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若干年后的东联孙权。因为他将彻底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以往在诸侯混战中,打打和和主要是为了眼前利益,是为了争夺土地。刘备与袁绍在平原一带作战,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为了利益;与吕布在徐州周旋,同样不是私人仇恨,最主要的还是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今天打得头破血流,明天还可以坐在一起喝酒。这在乱世中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但这一次不一样。一旦参与董承的密谋,就注定今生成为与曹操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敌,再无和解的可能。
这一步走出去,就没有回头路。
虽然受皇帝密诏诛杀曹操是正义的事业,但谁的地盘谁做主,在曹操的地盘上自然由曹操说了算,给你安一个谋反的罪名诛灭三族绝对没商量。
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要是大脑没有问题的人,大多都会瞻前顾后爱莫能助摇头摆手,不明着答应下来暗中跑去告密都算是良心发现了。
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最终决定参与密谋。
这种形势下参与密谋,差不多就是找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对皇帝无比的忠诚。
刘备作为一个主动掺和到乱世之中的人,野心肯定是少不了的,但他具有的不仅仅是野心。
野心之外,刘备还有着自己的原则,比如忠君、仁义。正因为有这些原则,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成为董卓、吕布一样肆行无忌昙花一现的乱世煞星,留下了传奇的故事,更留下了广为传诵的口碑。
参与密谋这件事尽显刘备枭雄本色。换作别人,乱世中打拼了十多年没有打出一个局面,慢慢就会心灰意冷,放弃自己的理想。再说左将军的高官厚禄,曹操的恩宠信任,荣华富贵已经应有尽有,没必要再去打打杀杀,为一个影子都看不到的所谓理想去提着脑袋过日子。
就这么过吧,挺好的,没必要再折腾了。
但刘备偏偏说了不。
曹操,不论是为了大汉江山,还是为了我自己,我都要除掉你。
哪怕前面是死路一条,也硬是要闯一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这样的密谋注定不会有多少人参加,最后也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参与密谋的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后来全家老小都被曹操一锅烩了。
在当时的社会,忠君是人们的普世价值,甚至是一部分人的终极价值,就如西方电影中人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执着而无畏。所以,参与密谋的人虽败犹荣。
也许会有人说他们不识时务,但我们不应该否定他们的行为。
不畏强权,不畏死亡,明知不可而为之,舍生取义,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最为宝贵的民族精神。
从苏武到颜真卿,从文天祥到林则徐,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精神光照五千年华夏历史,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神州大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向前发展,要想屹立世界,除了关注形而下的吃饭、生存问题之外,必然需要一些人关注精神世界,叩问人生真谛!
唯有如此,强权暴力可以征服他们的,却征服不了他们的精神!
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繁衍至今,生生不息!
刘备等人虽然密谋干掉曹操,但终归力量对比悬殊,只能潜伏下来等待机会。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刘备和他的同志们成为了一群地下工作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机会的发现者是杰出的地下工作者关羽同志。
当时,曹操组织了一场高级别的娱乐健身活动——打猎。参加人选除了曹操自己,还有皇帝刘协及许多高级干部,刘备也在其中。
百忙之际别出心裁地组织一场大规模高级别的娱乐健身活动,曹操的动机绝对不是锻炼身体、千金买笑那么单纯,他真正的目的是向中央政府的上上下下宣示自己的军力,让他们俯首帖耳,该干啥就干啥,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则,我要杀你,也就和杀一只兔子没什么两样。
有刘备的地方,就有关羽和张飞。
关羽就在此时,发现这是杀曹操的最佳时机。因为他不是一般人,而是关羽——可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关羽!只要他马在跨下刀在手中,再加上张飞协助,取曹操的脑袋也就和杀一只兔子没什么两样——拍马过去,手起刀落,搞定。
便向刘备提议,此时动手,让绑匪头目曹操停止呼吸。
却惊奇地遭到了刘备的阻止。因为刘备有的不仅仅是忠君和野心,还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此时动手,他们三人联手杀死曹操不难,难的是如何善后?曹操被杀,曹操手下的员工必然大开杀戒,不只是他们三人要死翘翘,皇帝也可能被一起干掉,然后再把杀皇帝的罪名安在他们头上,那真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这件事不只反映出刘备非凡的政治素养,还反映出他与关羽之间的亲密无间。《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参与密谋时,为了防止泄密甚至瞒着关羽和张飞,实在是误解古人了。
刘备与关羽、张飞之所以产生打不散、分不开的深情厚谊,除了刘备的魅力,除了事业的感召,同样离不开他们互相交心,一个人有什么事什么想法都告诉另外两人,而不是藏着掖着。你把别人当兄弟,别人也才把你当兄弟,最终三人的关系比亲兄弟还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任何人都没资格要求他人无条件付出一切,无条件服从自己,成为自己的附庸。
自负的代价
阻止了关羽动手,刘备只能继续潜伏,继续等待机会。
等待的过程依然是漫长而痛苦的。
杰出的地下工作者刘备,在等待中成为一个小地主。他在家中的菜园里让仆人们种蔬菜,有时候也会亲自动手。这么做当然不是刘备已经有了绿色食品或者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先进观念,而是为了让曹操知道他没有实际工作很无聊,无聊中就种菜,没有召集宾客、养练死士,不会图谋不轨。
说到底,这是一种行为艺术,用来掩饰参与密谋的不安,掩饰多疑的曹操对自己的怀疑。
事实证明,刘备的行为艺术很有成效,曹操的胸怀已经对他敞开。
梅子初黄的季节,曹操在府中摆下酒宴,邀请刘备共论天下英雄。
在曹操的话里,天下英雄只有两人——唯使君与操耳。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话并不可靠,可靠的是心。
在曹操的心里,天下英雄有,且只有一人。
只有他——曹操!
这个时代的英雄,只能有他曹操一个人,别人都不配也不要想当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的重音一定要落在后半部分。话里曹操拿刘备来陪他一起成为英雄,与我们今天常见的酒座上的客套话一样,无非是客气客气,恭维恭维。当然要恭维别人,也不能太离谱,比如把一个炒股赔得精赤条条的人吹成股神,把一个五音不全从来不着调的人说成歌后,这让别人听起来就不是夸人而是骂人了。
此时在曹操眼里,刘备也就只能算个疑似英雄、候补英雄,说他是英雄,不至于太离谱,但也只是凑合凑合,千万不可当真,谁当真谁天真。
年届不惑的刘备,早已过了很傻很天真的年纪,但这次却不折不扣地天真了一回,只有一个原因——他心里有鬼。心里有鬼的人都非常**,听到曹操这句话的时候,他紧张得连筷子都掉地上了。
刘备以为完了,再好的行为艺术终究瞒不住一双慧眼。别出心裁当个小地主,韬光养晦装成种菜的,还是被识破了,曹操的话明明白白是说:我知道你刘备是英雄。言外之意:小样,你别给我装了!
紧急关头,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人的下意识。刘备不放弃不认输的一贯作风,让他下意识地继续装下去。恰好此时下起雷阵雨,半空里打起一个响雷,他立刻装成胆小如鼠状,说道:哎呀呀,这雷声真是太大了,把我吓了一跳,连筷子都掉了,见笑见笑,呵呵,呵呵。
这套把戏很容易被看穿,纵横乱世多年、出生入死N回的刘备,岂是听到打雷就哆嗦的孬种?
但曹操偏偏就信了。这正说明他此时并不怀疑刘备,他这句话不是用来试探刘备的反应,而是自我抒情。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在意刘备的拙劣表演,只是借着几分酒力,正在酝酿诗意,畅谈风雨人生,遥想辉煌未来。
曹操是个非常自信以至于有些自负的人。曹操的自负,使他相信吕布偷袭兖州时魏种不会背叛,相信在宛城睡张绣的婶婶时张绣不敢反抗,相信南下荆州时可以连孙权一起收拾。
历史最终证明,这一切都错了,错得太离谱了。
在一个自信以至于有些自负的人看来,任何人所做的一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所以任何人都别想在他面前耍把戏。而且他能对一个人推心置腹,就说明对这个人有着足够的信任。他如此信任的人,应该对自己感激涕零才对,怎么可能背叛他呢?
说到底,曹操此时压根儿不相信刘备会“背叛”他。
自负,是要付出代价的。曹操的自负,很快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号称“仲家皇帝”的牛人袁术,在淮南实在混不下去了。
鉴于曹操和孙策等邻居都很生猛,还有原来的员工雷薄、陈兰,现在都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者,都想吞并他的地盘,结果他的性命,袁术想来想去,觉得天底下只有哥哥袁绍可以依靠。虽然兄弟俩个闹了N年别扭,但说到底只是为了地盘和权势,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袁术终于大彻大悟了,地盘不要了,皇帝不当了,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活下去。
便想跑到哥哥袁绍那里混口饭吃。
袁术在淮南生意赔光了,他哥哥袁绍的生意却赚大了。袁绍此时的地盘是冀、青、幽、并四州,俨然是天下最大的诸侯,是名副其实的NO.1。袁绍在这年四月彻底解决掉了公孙瓒,正准备拿曹操开刀。刚烈骁勇的一代猛人公孙瓒,在易京楼亲手砍死老婆孩子,然后放火,死也死得壮烈——这是他一贯直来直去的风格。
袁术要想跑到袁绍那里,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最近的是前往青州。而且青州当家的袁绍长子袁谭,已经向叔叔袁术发出邀请,让他过去蹭饭吃。
从淮南到青州,考虑到当时还没有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袁术明显也不是会飞的超人,所以他必须走陆路过徐州。
徐州已经是曹操的地盘,袁术要路过,曹操不答应。
曹操准备在半路上当一回劫匪,干一票杀人越货的勾当。此时的曹操家大业大,破落户袁术的那点家当他当然是看不上眼的,他想要的东西有且只有一样——传国玉玺。
袁术准备将传国玉玺作为见面礼送给袁绍,以彻底化解兄弟俩往日的仇恨,一举奠定自己在新集团的地位。袁绍此时已经牛气冲天,以曹操的话来说正“刻玺于北方”(《蒿里行》),要是得到货真价实的传国玉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鉴于这次行动如此重要,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曹操需要严格挑选劫匪头目。最终,他挑中的头目是在徐州一带转战多年,熟悉地理民情,又有与袁术作战经验的疑似英雄——刘备。
这是一个让程昱、郭嘉等谋士和后世无数的曹迷们扼腕痛惜仰天长叹后悔莫及几乎抓狂的决定。
曹操一般情况下考虑问题比较周详,这次选中刘备,脑袋突然进水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信任刘备之外,应该还有以下考虑:
一是刘备究竟能不能为我所用,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曹操这次派刘备出去,类似于纳投名状,干得好表现不错,以后就可以放心了。不然将刘备软禁在许都,既发挥不了作用,需要时时提防,又不能为天下诸侯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毕竟被软禁起来提前进入养老状态的命运,诸侯们还是不大喜欢的。
二是刘备干掉袁术后,没有其他出路。此时曹操的敌对势力,最强大的就是袁绍。而袁术已经与袁绍讲和,这次去投靠袁绍就是要把玉玺和皇帝的称号让给袁绍。刘备要是干掉袁术,或者阻挠了袁术的计划,必然也得罪袁绍。刘备要在徐州立住脚,南北能联合的只有袁绍和袁术,得罪了这两兄弟,就会孤立无援。这样一来,刘备即使离开他曹操,也没什么出路。
三是刘备要想“背叛”,并不容易。曹操并不是单独派刘备领兵去徐州,还派遣了朱灵、路招两位将军做副手,他们可以起到监视、牵制刘备的作用。再者,徐州守将车胄也是曹操的部下。刘备到徐州后,既无地盘,又无粮饷,孤军无依,四面皆敌,想离开曹操拉起人马单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四是即使刘备“背叛”,也不可怕。曹操有着足够的自信,万一刘备真的“背叛”,也能一举荡平,所以不足为虑。
刘备,就放你出去干点活吧,不信你真的要背叛我。
如果你真的要背叛,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我不相信你能折腾出一个什么明天。
自己的路要自己挑,走阳关道还是独木桥,你刘备自己选。
暂时拥有不等于一直拥有
刘备在许都的几个月,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作为一只笼中之鸟,曹操要取他的性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密谋泄露或者失败的那一天,就是他脑袋搬家的时刻。
前去截击袁术,是刘备逃出曹操手心的最佳机会。
建安四年(199年)夏,刘备率军离开许都。刘备此时的官衔爵位是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此后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再没有对他有过任何封赏。
多日的蛰伏终于换来了搏击风浪的机会,几个月的困顿之后终于得到了宝贵的自由。
仰天大笑出许都,刘备岂是种菜人!
从此,刘备终其一身,都以干掉曹操恢复大汉江山(不过后来他自己成为了“大汉”的天子)为奋斗目标,双方再无和解的可能。甚至刘备去世后,他的后继者依旧继承遗志,以攻灭曹魏为己任。
不过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要实现他的理想,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彻底与曹操摊牌,亮出自己的立场,刘备必将承受空前猛烈的打击。这是他一生事业的严冬。
但走过严冬,前方必然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刘备有惊无险逃出许都前往徐州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在血雨腥风的乱世,注定有很多人的心情跟刘备一样忐忑。
比如袁术。袁术的心情十分忐忑是有原因的,他并不清楚刘备来徐州的主要目的是干私活开展武装割据,只知道刘备出征的宣传口号是给曹操打工前来收拾他的。
面对挡住去路的刘备,袁术眼看北逃没希望了,只好灰溜溜地返回淮南。此前袁术已经是日薄西山,众叛亲离,这时候作为一个跑都没处跑的人,凄凉状况可想而知。
残兵败将居然就绝粮了。
破落户袁术居然还想吃蜂蜜。
在袁术看来,六月盛暑,天气热得厉害,吃点蜂蜜降温去火清热解毒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他家几辈子都是高级干部,一向养尊处优,现在他又做了“仲家皇帝”,吃蜂蜜实在是稀松平常得有些掉渣的事情。
但在袁术手下的炊事兵看来,大伙都吃不上饭了,老板还想吃蜂蜜,实在是不近人情、不关心员工死活,给这样的老板打工真是太窝火了。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没好气地顶了一句:蜂蜜是没有的,只有麦屑三十斛。话外音:你爱吃就吃点麦屑,不吃就拉倒。
事实证明,胸襟狭窄是对身体非常不好的。袁术想吃蜂蜜而不可得,破落到这个地步实在郁闷得受不了,哀叹了半天,最后大叫一声:“我袁术怎么就混到了这步田地!”(袁术至于此乎)居然吐了一斗多鲜血,就这么挂了。
袁术吐血身亡后,树倒猢狲散。弟弟袁胤带着袁术的尸体和老婆孩子,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后来当了孙策的俘虏,袁术的女儿也在日后沦落为孙权的宫女。
一代“皇帝”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世人瞩目的传国玉玺,被袁术的员工徐璆抢走,后来献给了中央政府,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终于如愿以偿,封徐璆做了太常,位列九卿。
传国玉玺,孙坚拥有过,袁术拥有过,但他们最终都没有笑到最后,只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甚至可以说,猛人袁术就是被一块玉玺给废掉的。
世上的东西,暂时拥有从不意味着一直拥有。
徐州刺史车胄一定非常同意这句话。
因为徐州暂时是他的,但很快就变成刘备的了,甚至他一直拥有的大好脑袋也被强行实施了人工分离。
截击袁术的任务完成后,按理说也该班师回朝领功受赏了。
刘备却在徐州省会下邳城住了下来,只打发副将朱灵、路招回许都。朱、路二人虽然肩负着监视刘备的重要使命,但官大一级压死人,主帅刘备怎么干他们没办法,如果强行夺权或者违抗命令,很有可能要掉脑袋。二人一合计,自己也就是打工混口饭吃,犯不着为了工作把性命搭进去,于是灰溜溜地跑回许都向老板曹操汇报情况。
随后,刘备杀死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史书上虽然没有说明刘备杀车胄的具体方式,但不是《三国演义》中进城之前由关羽干掉的,而是在进城之后动手的,可以推测与杀杨奉的方式一致——在酒宴上擒杀。这是流血最少最简单的方式。
从此,刘备再度成为下邳城的主人,他还想进一步成为整个徐州的主人。
在刘备心里,从陶谦手里接任徐州牧的时候,徐州就一直是他刘备的徐州。后来被忘恩负义的吕布抢走,再后来又被霸权主义者曹操占领,已经整整三年了。
属于我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杀车胄就是为了夺回失去的徐州。谁挡道就杀谁。
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刘备亲自率军前往小沛驻军,以防备曹操进攻。
这是刘备四进小沛。
下邳城作为后方基地,需要留一员大将镇守。此时刘备最信赖的将军只有关羽、张飞二人。鉴于上次张飞守城没有搞好内部团结被吕布偷袭得手,这次刘备吸取教训改派关羽留守下邳。
同时,刘备派遣孙乾前去联合袁绍,表示愿意团结在以袁绍盟主为核心的抗曹阵营周围,一起对付曹操。至于袁术之死和玉玺落空两件事,刘备应该有所解释。
成大事者有一个重要品质是向前看不向后看。袁绍显然更看好与刘备夹击曹操的合作前景,为了表达合作诚意,他特意派遣一拨骑兵前往小沛支援刘备。
徐州百姓连年遭受战乱,体会了曹操残酷暴虐的屠城杀戮、吕布无信导致的兵连祸结,心中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刘备。占领徐州后,地方势力纷纷背叛曹操归顺刘备(比如昌豨等人),这是人心向背的明证。
在此大好形势下,刘备很快拉起数万军队,增强了武装割据的实力。
曹操当然不会放任刘备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他派遣刘岱、王忠二人率军围剿小沛。这个刘岱不是讨伐董卓时期的兖州刺史刘岱,他的职位是司空府秘书长(司空长史)。这时候曹操还没有当丞相,而是司空,担任秘书长的刘岱必然是曹操的亲信,而且他已经因功封为列侯。此时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等猛人还没有封侯,可见这个刘岱虽然比较陌生,但绝对不是一个草包。王忠的官职是中郎将,名头同样不大,却是一个非常生猛的人物——史书记载王忠曾经吃过人(《三国志》注引《魏武故事》)。
顺利逃出牢笼夺回地盘,又迅速拉起几万军队,刘备感觉非常良好,信心满得爆棚,压根儿没把刘岱、王忠二人放在眼里,夸下海口:“像你们这样的来上一百个,也不能把我怎么地;即使曹操亲自前来,谁胜谁负也非常不好说”。(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刘岱、王忠二人被刘备看扁也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他们围剿小沛的军事行动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以失败告终。
不过顶住了第一轮进攻,对于刘备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因为下一个剿总司令,就是曹操。
收留你需要理由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杀曹操的计划泄露,在许都的同党全体被诛灭三族。
漏网之鱼有且只有一条——刘备(历史上马腾并没有参与密谋)。
曹操终于发现自己远远小看了刘备。刘备早在许都的时候就已经“背叛”了——那个时候正是他信任和笼络刘备的时候。
在我信任他的时候,他想的是怎样除掉我。更可怕的是,他的城府深不可测,我竟然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看出来,还对他推心置腹畅谈人生煮酒论英雄。
这一切不仅挑战了曹操的底线,还侮辱了曹操的智商。
曹操终于对刘备有了重新认识:这不是一个能够为我所用的人,而是一个真正的枭雄,绝对不能放过他。
曹操决定亲率主力部队围剿刘备,却遭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具备实力与曹公你争天下的人,只有大鳄袁绍。现在袁大鳄已经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过来了,哪里顾得上刘备这样一条小鱼?做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啊。
曹操只好与郭嘉一起给员工做通政治工作:不错,做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不过,现在的急是刘备,缓是袁绍,“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三国志·武帝纪》)。
随后,曹操派遣部将前去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防备袁绍进攻,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东征刘备。
刘备没有想到袁绍以儿子有病为借口延缓了大军南下,更没有想到曹操真的会放着大鳄袁绍不顾亲自前来收拾他,等到侦察兵报告曹操本人到来的时候,才仓促迎战。
刘备刚刚集合起来的乌合之众,对阵曹操久经战阵的精兵猛将。
战斗的结果了无新意,刘备再次大败,再次当了逃跑将军。套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场战役比较恰当:不是刘军无能,而是曹军太狠。
这一场战役中,曹操生擒了刘备手下的一员将领夏侯博。夏侯博同志在三国史料中,有且只有这一个镜头,此前没有音信,此后也无消息。不过,鉴于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手抖一下胡乱添一个名字的可能性很小,可以断定夏侯博其人在三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而且能被记入《三国志·武帝纪》,露脸的时间与关羽一样早,可以推测夏侯博同志虽然不被人们熟悉,但在当时刘备军中,毫无疑问是一员大将。这样的一员大将,被曹操生擒之后就在人间蒸发了,最大的可能只有一个——不投降被杀。
击溃刘备、擒杀夏侯博之后,曹操并没有停止攻势,而是乘胜率军直取刘备的大本营下邳。下邳守将关羽,同样没有顶住曹操无比凌厉的进攻风暴,甚至连同刘备的老婆孩子全部做了俘虏(这是刘备第三次丢失老婆孩子)。
攻占下邳后,徐州大势已定。小规模的地方势力,掀不起多大风浪。
关羽顶不住曹操的进攻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他竟然投降了曹操。
依曹操的逻辑,只要他看上眼的东西,他就想要,不管主人是谁。土地、天下自不必说,任何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都想拥有,曹操更不例外;此外,别人的女人(比如张济之妻),他想要;别人的人才,他想要;甚至别人的儿子,他也想要(生子当如孙仲谋)。
关羽这样难得的人才,曹操当然想要,收降关羽后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世事总是峰回路转。日后关羽被人广为传诵的忠义品质,正是由于这次投降才更加光辉夺目。
当然,没有人能未卜先知。
刘备也不例外。得知关羽投降的消息,刘备比下邳再次失守、老婆孩子再次被俘更为意外和伤心。
多少年恩若兄弟,多少年情深义重,多少年风雨同舟,我们都一起挺了过来。却没有料到,终究迈不过生死这一关。
自己的路要自己挑,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此后天涯路远,唯愿彼此珍重!
不过刘备不会伤心太久,因为他没有时间。目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尽快找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如果再次落到曹操手里,他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等待他的结果只有一个——死亡。
刘备只能继续跑路。对于刘备来说,跑路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跑路的方向。
方向很快定为袁绍,这是刘备的最佳选择。首先,两人有着共同的敌人曹操,不久前又缔结盟约,这是合作的政治基础;其次,从刘备接任徐州牧到夺回徐州,刘备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存在的时候,都与袁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是合作的感情基础;再次,刘备看来袁绍能够打败曹操;最后,到青州路途较近。路途近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乱世中到处是兵匪(兵匪难分),势单力薄之时长途跋涉,交通不便吃苦受累不说,还很有可能像韩暹大将军一样被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干掉。
现在刘备选择投靠袁绍没有问题了,问题在于,袁绍会收留落难的刘备吗?
一个人能不能被别人收留,最关键的不是看收留的人是否胸襟广阔心怀慈悲,而是看被收留的人是否有价值。
这如同今天的人们找工作,不是看老板有多慈悲,而是看应聘者能否创造价值。
袁绍认为刘备很有价值。草根阶层出身,竟然搅得这个乱世风生水起,刘备是唯一一人。折腾了十几个年头,跌宕起伏N多次,却一直没有被整趴下,刘备还是唯一一人。虽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落难,但名头却越来越大,人心却越聚越多,刘备更是唯一一人。
这样一个人,不是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价值大到了什么程度?今天跌倒了,明天会不会以一个更为强大的姿态重新站起?
袁绍说不准,他说得准的只是隆重欢迎刘备。
隆重欢迎是个什么概念?正确答案是:袁绍命令手下员工沿途列队欢迎,亲自出城二百里迎接。
一个败军之将,能够受到天下的NO.1这样的礼遇,确实是个奇迹。礼遇之高,可以与N年以后刘备三顾茅庐相提并论。
刘备是在袁绍长子青州刺史袁谭的护送下前往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刘备初任豫州牧时,举荐袁谭为茂才,为今日之事埋下了伏笔。
多交朋友,广树恩义,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承诺的分量
刘备加入袁绍集团的时候,官渡之战即将打响。
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剑拔弩张摩拳擦掌,即将进行一场大决战。这一场决战不只决定袁绍、曹操的生死存亡,还将决定当时的政治格局,决定中国向何处去。
袁绍和曹操都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投入决战。他们如同两个超级赌徒,拿着所有的筹码,一举定输赢。输的人将失去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生命。赢的人将赢得更多的地盘,赢得乱世中NO.1的地位,甚至赢得整个帝国。
这一场决战不分正义邪恶,只为了简单的四个字——成王败寇。
刘备此时作为袁绍的员工,也在召集流亡将士备战。凭借刘备强大的感召力,一个多月时间,失散的将士陆续回来了一些。让刘备最为高兴的,是意料之外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便是赵云。
赵云在平原辞别刘备后,两人分别已经有了六个年头。刘备不清楚赵云在老家做什么,赵云却能打听到刘备在哪。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虽然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但刘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要打探他的行踪并不困难。
赵云就是得知刘备流落到袁绍军中后,特地赶来加盟的。
赵云选择在这个时间前来加盟,除了邺城离他的家乡常山路途不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公孙瓒在一年前死了。赵云虽然早就离开了公孙瓒,虽然早就选中了刘备作老板,但为了使自己“不事二主”,也为了使刘备免去挖别人墙脚的嫌疑,直到公孙瓒兵败身死之后,他才投奔刘备。
可见,赵云是一个深受忠义思想熏陶的人,也是一个思虑周详有大局观的人。
赵云践行了六年前给刘备的承诺——终不背德也。从此赵云一生追随刘备,多次出生入死,在青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
刚刚遭受残酷打击的刘备缺兵少将,连关羽也投降了曹操,见到赵云时的惊喜可想而知,于是又把持不住发生了两个大男人睡在一张**的暧昧故事。
赵云来到后,为刘备做的第一项工作是作弊。刘备让赵云招聘了几百个新兵回到邺城,说是被打散的老部下回来找组织,两个人联手蒙了袁绍一把。
刘备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亲信部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早已不甘心寄人篱下给别人打工。
经过十多年打拼,刘备已经心怀天下,剪灭群雄、一统河山,才是他此时的抱负。
理想虽然遥远,但只要付出努力,总会不断接近以至实现。
不久,刘备随同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曹操亲自率军救援遭到袁绍军队围攻的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战争进一步升级。
袁绍大将颜良在白马迎战曹操。曹操派遣新近投降的关羽和张辽二将带头冲锋。用刚刚收降的将领作战,是曹操惯用的方法,用意主要是鉴定他们的成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反正死了也不可惜,谁让你是新来的。
关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成色是足赤的。擒贼先擒王,关羽看准敌军主帅颜良的位置,立即策马冲锋,直取颜良。可怜河北名将颜良,还没有看清楚来人是帅哥还是丑男,大好头颅已经成为关羽的战利品。
关羽袭杀颜良后,策马返回,所向披靡,如出入无人之境。
关羽此举成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教科书式的战例,令无数人拍手叫绝。
曹操就带头拍手叫绝。关羽的表现实在太精彩了!擒贼先擒王,杀死主将后,战斗很快获得胜利。大战在即,初战告捷,对于振奋军心士气意义重大。曹操非常开心,立即上表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终于从一介草民博取封侯拜爵,迈入新贵的行列。
成为大汉汉寿亭侯的关羽,却丝毫没有功成名就的喜悦。在离开刘备的日子里,他更加明白自己这么多年的漂泊与奋战,并不是为了得到荣华富贵,只是为了一个人——刘备。曹操虽然对他很有感觉,他却在曹操身上找不到丝毫的感觉,找不到与刘备在一起时无话不说亲密无间如同兄弟的感觉。
一定要找到刘备,回到他的身边。
不过,关羽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刘备是生是死?如果活着,又在何处?
关羽没有等太久,答案很快揭晓了。
颜良被杀白马解围后,曹操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将白马一带的百姓强行迁徙到黄河南岸,所有能带走的财物也全部带回。
为报这一箭之仇,袁绍挥军渡过黄河进击曹操军队,派遣大将文丑与刘备两人带领五六千军队前去追赶。曹操将大批辎重财物作为诱饵,引诱文丑军队上钩四散掠夺,乘机纵兵出击,又大破袁军,阵斩文丑。刘备的逃跑技术实在是没得说,又在败军之际逃命成功。
史书没有记载文丑究竟死在了谁的手里,虽然关羽此时正在曹操军中,但由关羽或者其他大将斩杀文丑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如果是大将斩杀了文丑,是一件非常光彩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在他们的传记当中或是别人的谈话中,往往会有一些记载。而文丑之死却没有相关记载,所以十之,河北名将文丑是死在几个无名小卒手里的。
即使关羽没有阵斩文丑,他在这一仗中仍然收获很大——确切知道了刘备的下落。
关羽一心想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这已经是个人尽皆知的秘密。早在上白马前线之前,曹操发现关羽并不想安心为他干活,就派与关羽私交不错的张辽前去试探。
关羽对朋友实在是没得说,恨不得把心都交出来,对张辽毫不隐瞒说出了真心话:“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可见桃园结义未必是真,盟誓却未必是假),绝对不会背叛他。我终究不会留在这里,不过要在立功报答曹公之后才会离开。”
听了关羽的真心话,轮到张辽为难了:如果将实情告诉曹操,怕曹操会杀了关羽,是对朋友不义;如果不告诉曹操实情,又有欺君之罪是对老板不忠。张辽左思右想,还是认为“忠义”二字“忠”字在先,于是向曹操报告了实情。
得知一切之后,曹操的做法显示出一个成大事者的宽广胸怀。他不但没有杀关羽,反而更加敬重关羽,给予高度评价:“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三国志》注引《傅子》)。
袭杀颜良之后,曹操意识到关羽离开自己的时间不远了,于是赏赐更加丰厚。换作别人,感到曹操如此广阔的胸怀,受到曹操如此盛情的厚待,再考虑一下寄人篱下的刘备的莫测前途,与代表中央政府的曹操的发展空前,忘掉刘备归顺曹操,是一件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
关羽,之所以被世人传诵了一千八百多年,正因为他此时的决定。
决定离开曹操,前去寻找刘备。
虽然跟随曹操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博取功名如拾草芥,我却毅然离去,因为这些不是我最看重的。
虽然追随刘备前途莫测,要成就一番事业实在太难,我却毅然前往,因为我最看重的是兄弟情义,即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命诚可贵,功名价更高。
若为情义故,二者皆可抛。
当年曾誓以共死,说到就要做到。
这一句承诺,力重千钧。
兄弟重逢
几天后,关羽将曹操赏赐的所有财物全部摆放整齐,还写了一封类似于辞职书之类的书信,然后拍马前去,寻找那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刘备。
哪怕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哪怕江湖险恶,生死莫测,不管你在哪里,我一定要找到你。
关羽寻找刘备,被后人演义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几乎是地球人都知道。
那么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否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辨别。在《三国志》的《关羽传》、《先主(刘备)传》、《武帝(曹操)纪》中都有关羽辞曹归刘的记载,但这些记载有所出入。
《关羽传》:奔先主于袁军。
《先主传》:(袁)绍遣先主将兵与(刘)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武帝纪》:公(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据《关羽传》来看,关羽是从曹操军中直接前往袁绍军中寻找刘备。
据《先主传》来看,关羽找到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受袁绍派遣在汝南一带开展工作。
据《武帝纪》来看,关羽是在两军阵前离开,前去寻找刘备,但没有说地点在哪里。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关羽前去找寻刘备的时间,必然在曹操击毙颜良、文丑的两次战斗之后,在刘备从汝南回到袁绍军中之前。
第二,关羽是直接从前线离开曹操的,不可能带上刘备被俘虏的老婆孩子。大战一触即发,前后转战多处,曹操与将领们不会带着家眷上前线,更不会带上刘备的家眷,她们应该是被软禁在许都。日后可能是曹操做人情做到底,主动放她们回去的。
第三,关羽找到刘备的地点。这也是疑问最多的一点。关羽出发的地点是曹操军中,这可以确定,但找到刘备的地点是在哪里?按《关羽传》记载,似乎是在袁绍军中找到刘备;但按《先主传》记载,似乎是在汝南一带才找到刘备。我的看法,是在汝南一带。因为仔细体味《关羽传》中“奔先主于袁军”一句话,并不是明确说明在袁绍军中找到了刘备,只是关羽出发时是先去袁绍军中寻找的,而这个时候,刘备很快就被袁绍派到汝南开展工作了。关羽是个有头脑的人物,刚刚杀了袁绍大将,他不可能冒冒失失直接跑到袁绍军中,应该会在半路上打探确切消息。关羽得知刘备南下汝南后,然后追踪前去找到刘备,这才与《先主传》的记载相吻合。
第四,关羽到汝南一带才找到刘备,路程虽然遥远,可以夸张一下称为千里走单骑,但过五关斩六将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按地理来看,这一路上根本没有演义中所说的洛阳关、荥阳关等关隘,而且关羽基本是跟随刘备的路线南下的,刘备带领一拨军队尚且一路通行无阻,关羽单人匹马也不会受到多少拦阻。如果真要发生守关将领率领军队挡住去路的情况,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关羽再神勇无比,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斩关夺隘得手。不过,关羽在路上遇到拦路抢劫马匹财物、专门干些杀人越货勾当的绿林好汉一类人物,然后搞定这些人物继续赶路,倒是很有可能。
虽然关羽前去寻找刘备不可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经历,但这无损于他的光辉形象。
有情有义,重承诺轻生死,真乃大丈夫也!
关羽如此光辉的行为,让后人景仰了一千八百多年。
值得关羽做出如此行为的刘备,同样值得后人景仰。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一个英雄绝对不会敬重一个狗熊。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来都是相互的,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正是其伟大之处),其他交朋友、谈恋爱等等都是一样。一个交心,一个不交心,注定做不了知心朋友;一方将心向明月,一方明月照沟渠,注定成不了爱人。所以,痴迷不悔誓将满腔热血融化冰霜坚持单相思的同学,还是回头是岸吧。
刘备值得关羽等人付出一切,必然有内在的原因。虽然史书上记载不多,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一些,诸如刘备的魅力,事业的感召,相契的性情,深厚的情义,等等。
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还有张飞,兄弟三人相聚于古城。史书却没有相关记载,张飞很可能一直在刘备身边保驾护航,并没有失散。
有没有先失散再重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历经艰难困苦一路走了过来,走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从三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走成了三个壮志雄心的中年人;他们还将继续走下去,从三个年届不惑的中年人走成三个烈士垂暮的老人,最终走到生命的终点。
今生,他们永不相负,永远是兄弟!
刘备与关羽重逢之时,正受袁绍派遣转战到袁绍老家汝南一带,联合刘辟等人的黄巾军,一同开辟敌后抗曹根据地。曹操前线吃紧,后方自然空虚。在刘备等人的进攻下,一些县城纷纷响应。
刘备建立的敌后根据地没能坚持多久。接到后方被侵扰的报告以后,曹操派遣曹仁率领骑兵前去扫荡。刘备此时的军队大部分是袁绍资助的,兵将之间不熟悉,也没什么感情,打仗劲不往一处使,很快被曹仁打败。
刘备只好再次回到袁绍的正面战场——双方正在官渡豪赌。
经过半年多与袁绍的亲密接触,再回忆一下多次与曹操打交道的惨痛经历,刘备已经判断出赌局的结果:袁绍必败无疑。为保存实力谋求发展,他决定离开袁绍,拉上自己的人马单干。
不论是之前离开公孙瓒,还是此时离开袁绍,都表明刘备不甘心长期为别人打工,更表明他看人看到骨子里了,对他人的作为和时局的走向有着清醒的预见。
刘备更清醒的是,袁绍盟主虽然为人比较宽厚,但绝不是开政府招待所的,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想脱身,必须找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于是,他建议袁绍联合荆州牧刘表,南北夹击曹操,并提议这个计划由他前去执行。
对袁绍来说,这个计划非常**。他在前线进展并不顺利,急需要刘表能帮他一把。而且曹操也在死撑,后方十分空虚,刘表如果派遣大军进攻许都,一举端了曹操老窝是很有希望的。
面对如此诱人的计划,袁绍却很犹豫。犹豫的原因不只是袁绍一向做事都很犹豫,更因为他已经N次派人前去联合刘表了,刘表嘴上说没问题,但就是不出兵。别人说不动刘表,你刘备能吗?
刘备给出的答案是:能。
袁绍:给个理由先。
我和刘表都姓刘,都是帝室之后。
你有把握?
没有,但值得一试。世上很多事,只有努力争取才会有成功的希望,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成功——就算不能证明我能行,你至少应该证明我不行。
正面战场进展不利,袁绍迫切需要争取刘表,成功的几率再低也值得一试,最终同意了刘备的计划。
刘备带领自己的老部下又一次上路,转战到达汝南,联合黄巾军头目龚都等人,再度拉起了几千人的队伍,重新建立起敌后根据地。
但说服刘表出兵的策略却泥牛入海没有一点进展。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刘表。
一个骑墙看风景的男人
刘表,字景升,兖州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是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
在三国乱世中,刘表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男人。
刘表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出身皇族(这个时候皇族满地走),也不在于他长得很帅(袁绍也是相当的帅),而在于他在乱世之中一直充当好好先生,骑墙看风景长达十多年之久。别人轰轰烈烈地开展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运动,杀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但这一切似乎离他很遥远。只要别人不来找他的麻烦,他绝不会找别人麻烦。甚至有人(比如张济)在别的地方实在混不下去了,来他的地盘干点杀人抢劫的勾当,他仍然丝毫不生气,还一个劲地说对不起,让你的兄弟们饿肚子都是我的错。
只能说刘表生错了时代。他这样的好好先生,最擅长的就是和稀泥、玩平衡,名气又大,长得又帅,在和平时代可位列三公(贾诩语:“表,平世三公才也”)。但生在乱世,心不狠,手不辣,又没有野心,注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会闯出个什么名堂。
说刘表政治立场不坚定,那是抬举他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政治立场。不论绑架皇帝的是李傕还是曹操,他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派人前去进贡。这也罢了,可以说是一片丹心向皇帝。但刘表在向曹操进贡的同时,还与袁绍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而曹操和袁绍,早就势不两立,刘表却依旧两不相帮,站在襄阳城头看风景。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分别在天平的两边,保持着短暂的平衡。此时刘表举足轻重,只要他选择加入哪一方,很可能立时打破平衡,改变天下格局。
如果要做一番事业占一把便宜,此时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年轻有为的江东集团CEO孙策,就想偷袭许都,用自己的力量决定中国向何处去。不过他在出兵之前,意外地死在了几个刺客手里。
刘表却依旧优哉游哉地骑墙看风景,没有一点要抓住机会参与博弈的意思。他的行为赢得了所有乱世枭雄的惊叹。
曹操惊叹了。曹操惊叹刘表经营数千里大好河山,十余万水陆军队,只是为了给他人作嫁衣裳(适足为吾奉矣)。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天下为公的精神,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袁绍惊叹了。袁绍想不通在这样一个乱世,刘表坐拥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竟然满足于当一个土财主,没有一点把生意做大的念头。这是一种什么定力?是一种泰山崩于前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着实令人百思不解。
刘备惊叹了。刘备惊叹刘表作为汉室宗亲,眼看天下大乱,黎民遭难,竟然无动于衷,只一门心思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终日置酒高会,玄谈无为。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低着头过自己的日子、闭上眼看世间的痛苦,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状态,着实令人唾弃不已。
但刘备很快就停止唾弃了。停止的原因不是刘表突然改变风格让他刮目相看,而是他需要到刘表那里避避风头。
建安五年(200年)九十月间,当刘表一如既往地骑在墙头看风景的时候,曹操终于在官渡大败袁绍,前后杀死七八万袁绍将士(包括坑杀大批降卒),取得了对袁绍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苦战之后,曹操与袁绍双方都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期间分别巩固后方根据地。
威胁曹操后方的,又是刘备。刘备在汝南再次建立敌后抗曹根据地,开始曹操顾不上,只派了一个叫蔡阳的将军领兵前去打刘备,结果被刘备轻轻松松干掉了。
建安六年(201年)九月,曹操腾出手来亲自进攻刘备。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含义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刘备此时就非常有自知之明。区区几千人马,大半还是刚刚招聘过来的乌合之众,根本打不了硬仗,干掉菜鸟蔡阳不难,想干掉猛人曹操就有点不靠谱了。
于是,刘备派遣麋竺、孙乾前去联合刘表,然后主动撒腿走人,以免被曹操干掉。
刘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前往刘表的荆州避风头的。这是他生命中的第N次跑路。
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曹操当然不愿意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刘备到荆州过日子,却也没办法。因为啃骨头需要一块一块下手,必须先集中精力趁热打铁彻底搞定袁绍,不能让袁绍死灰复燃,所以只能先放刘备一马。相信曹操是抱着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秋后再算账的想法,率军返回许都的。
刘备跑到荆州的时候,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刘豫州、刘使君的名头已经非常响亮,远远不是孔融找他救命的那个阶段了。因此刘表亲自到襄阳郊外迎接,待他如上宾。宾主见面,握手拥抱、久仰失敬之后,刘表还送给他一些军队,把新野划给他驻军。
新野位于荆州北部,可以说是荆州的北大门。虽然刘表没有把生意做大的念头,但守住现成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必须的。他让刘备驻军新野,与陶谦让刘备驻军小沛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了让刘备替他们抵御可怕的曹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别人手下吃口饭,就得给别人出力干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第二种选择。
当然也包括此时的刘备。
我们不是同路人
在荆州,刘备很快发现自己成了三陪男——陪刘表一起骑墙看风景,还陪吃、陪聊。
刘备虽然有些郁闷,但也没办法,客随主便嘛。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谁的地盘谁做主。主人要一起看风景、开酒肉大会、吃饱了没事干海侃聊天,刘备受到邀请,不能给脸不要脸。说到底这是一种官场交际,不过顺便认识一些荆州名士,也算是有一点收获。
刘表“座谈客”(郭嘉评语)的称呼不是白拿的,只空谈不干事的风格在他做荆州牧时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表实在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后世所谓的魏晋风流、玄谈无为,在刘表这里已经是司空见惯家常便饭。
不过刘表他们海侃的话题,并不是今天常见的八卦新闻或者低级趣味,而是很有品位的。
二十多年后,曹丕继承他爹的事业做了曹魏老板,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一种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州郡专门的人才评论员——中正,以家世(这个在实际操作中最重要)、道德、才能把士人分为九个品级,然后给以相应的官职。这个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六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世族政治,正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才名正言顺、枝繁叶茂。
但早在东汉后期,人才评议就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劭(字子将),评论十岁孔融“高明必为伟器”的李膺,还有桥玄、何颙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人才评论专家。
可见,曹丕后来推行九品中正制,并不是独创,而是顺应时代潮流,讨好世家大族,维护既得利益。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到汉朝时候的察举征辟制,再到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制,古代用人制度不断完善,渐趋公平,一定程度上为平民阶层打开了出仕之门。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恢复贵族世袭制,是开历史倒车,注定不受普遍拥护,注定激化社会矛盾,注定后患无穷。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政治制度的出台,都有背后的利益集团,不过是这些利益集团的诉求在政治上的体现罢了。
面对汹涌而来的时代潮流,刘表作为“八俊”之一,自然也不甘落后。他在荆州时期海侃的主要内容,正是人才评论。
有一次,刘备陪着刘表又与一群人海侃。
当时在座的名士应该不在少数,但有史可考的除了刘备与刘表,只有一位叫许汜。许汜同志当时的身份是陪客,确切点说是一个配角。
一群人侃来侃去,把全天下的牛人们侃了个遍。徐州下邳人陈登(字元龙)是个牛人,自然难免被他们评头论足。
不过提起陈登,许汜同志很不以为然,说道:“陈元龙是湖海之士,身上有一股骄狂之气(豪气不除)。”
刘备一听许汜的发言,更不以为然。要知道刘备在徐州时,与陈登交往密切,甚至惺惺相惜,很清楚陈登的为人。但刘备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而是礼貌地请主人刘表先发言。
刘表模棱两可地回答:“要说你说的不对吧,许君你是个好人,应该不至于说假话;要说对吧,可陈元龙名重天下,难道他的名声是靠忽悠得来的?”刘表这一番不置可否的发言,完全符合他一贯骑墙看风景的特色。
刘表发言后,刘备进一步追问许汜:“许君你认为陈元龙骄狂,能否举例说明?”
许汜一看有了倾诉对象,立即打开话匣子,有些委屈地说出了伤心的往事:“曾经有一次,我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他居然毫无待客之道,连话都不跟我说,自个在大**高卧,让我睡在下床。”许汜的叙述中可能有所隐瞒,隐瞒了他当时与陈登谈论的话题,这是他被鄙视的关键因素。
听到许汜对陈登的不满,刘备终于露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他不是像刘表一样的好好先生,只会空谈无为,而是有雄心壮志且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乱世英雄刘备!
他应声说道:“许君你一向被人称为国士,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大家都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济民的抱负。可是你却只知道置办房产田地过自己的日子(求田问舍),没有一句上得了台面的言语,这正是胸有大志的陈元龙非常鄙视的行为,他怎么会和你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要睡在百尺高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哪里只是区区上下床之间的差别?(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一番话说得许汜无地自容,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事实证明,刘表确实是个出色的好好先生,为了打破许汜的尴尬,他把刘备的话当做一个笑话,听后放声大笑。
刘备提起陈登,想起往日共事的峥嵘岁月,对他的英年早逝(陈登死时为公元201年,享年39岁)十分痛惜。随后,刘备说出了他对陈登的评价:“像陈元龙这样文武兼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人中寻求,当今之世很难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这是“求田问舍”典故的来历。
这件事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刘备不是一个绝对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虽然城府很深,却是一个性情中人,敢于当面指责别人(许汜可不是他的手下),更不是不看对象对所有人都一味宽厚,而是有双识人的慧眼,给予区别对待。二,刘备与刘表等座谈客根本不是一路人,他在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这些人的,只是碍于情面一般不表现出来罢了。
还有一件事,更能证明刘备与刘表的差别。
刘备在荆州无事可干,除了陪聊,还要陪吃。
一次酒肉大会上,众人酒足饭饱之际,刘备去上了趟厕所,回来却流起了眼泪。
刘表看到之后很奇怪,连问这是为什么?难道……?
刘备流眼泪的缘故,当然不可能是在厕所里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而是他在上厕所的时候又看了一次大腿。
当然是刘备自己的大腿。按理说,刘备也是四十大几的老男人了,两条大腿没有什么值得好看的。
但刘备偏偏就看了,而且看出了不同,看出了奥妙——大腿粗了,内侧长肉了(髀里肉生)。
对于养尊处优的刘表来说,很难理解大腿内侧长肉代表着什么,但对于半世骑马作战、一生颠沛流离的刘备来说,这有着深层的含义:他已经很少骑马了。
不骑马意味着不打仗,在乱世中不打仗就意味着刘备无所事事,虚度光阴。
刘备慨叹“髀里肉生”,与后来苏轼说的“早生华发”,岳飞说的“白了少年头”,虽然时间、地点不同,意义却完全相同。
苏轼、岳飞二人说上面的话时,很是感慨,很是悲伤,刘备当然也不例外。他已经是四十大几的人了,还过着寄人篱下无所事事的日子,“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忍不住流下几行热泪。
刘表却非常不理解刘备。
你刘备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提剑马上行。
我刘表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骑墙看风景。
白天不懂夜的黑,恕我不懂你的心。
我认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很美,你却流几行眼泪说心很累。
两个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走到了一起,这日子到底该怎么过?
有吵有闹过日子
有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两口子过日子免不了磕磕碰碰,有吵有闹,却也不至于翻脸,更不至于离婚,几十年就这么过下去慢慢变老了。如果两口子一点都不吵闹,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正常。
历史证明,刘备与刘表在荆州也是这么有吵有闹过日子的。
刘备初来时,刘表作为荆州家长,给他划分新野作为自留地,双方也算是和和美美,有个蜜月期。但蜜月期一过,刘表心里就不爽了——好多人才都跑到刘备那里去了(实在是魅力挡不住啊)。
刘表着实有些失落——这不是意味着我不如他刘备吗?再说,他刘备在我的地盘上招揽这么多人才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刘表开始防范刘备。
但两个人还不至于翻脸,刘表只想限制刘备发展实力,让他不威胁到自己,最好能为我所用,帮我干活。
为了证明刘备究竟能不能为我所用,刘表决定做一个实验——出兵攻打曹操。
虽然《三国志》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实际上这场战役不是刘表主动发起的。
建安八年(203年)八月,曹操扬言南征刘表(很可能是个幌子),军队进驻到了西平(治今河南西平西)一带。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刘表自然不明白曹操的心思,眼看曹操打上门来了,只好派遣刘备前去挡刀子。
在我这里吃了两年饭,兄弟你也该为我出把力了,我倒要看看你究竟能不能给我干点活。
刘备很清楚自己的兵力不一定挡得住曹操,但他更清楚刘表的用意,明白这次必须要听话。要是不听话,以后就别想在荆州混了。
所以,刘备拟订的应对策略是:一要出兵,二要保存实力。这样才能向刘表有个交代,也不至于让自己损失过大。
这个策略十分英明。
此时袁绍已死,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在河北为谁当老大的事争得不可开交。刘表保持着骑墙看风景的一贯风格,两不相帮,毫不偏心,给兄弟俩每人写去一封信,苦口婆心地劝说两人放下屠刀,和睦相处。
事实证明,一个向来说话不算数的人,时间长了,他的话就会被人当做空气,不会再有人听从。
鉴于刘表此前口头答应与袁绍夹击曹操,却没有一点实际行动,袁氏兄弟吸取他爹的教训,虽然分歧很大到了用刀剑对话的地步,但对刘表的态度却是难得的一致——就当他是空气,依旧打得难分难解。
曹操眼看有机可乘,立即放弃刘表,跑到河北当渔翁去了。留下对抗刘备的将领,是曹魏名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
建安八年秋冬之际,刘备已经率军进逼南阳郡叶县附近,后与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相持于博望(博望并不是“坡”,而是一个县,位于今河南方城县西南)。
刘备需要保存实力,所以他在博望深沟高垒,并不主动出击。
在曹魏第一大将夏侯惇的心中,从来没有把常败将军刘备当做一回事。而刘备的保守战术,在夏侯惇看来,更是信心不足胆小怯战的鲜明例证。
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一天夏侯惇突然惊喜地发现刘备悄无声息地跑了,跑之前还把军营也烧了。
在夏侯惇看来,刘备明显是落荒而逃。他认为常跑将军刘备在战场上逃跑很正常,不逃跑才不正常,所以他毫不迟疑立即率军要将剩勇追穷寇。裨将军李典则认为刘备无缘无故退军逃跑,一定有埋伏,劝夏侯惇保持淡定,冲动是魔鬼,千万不要追击。
夏侯惇认为,小将李典到底不如自己这个统帅,见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你不去立功就拉倒,不要拦着老子。他不但拒不听从李典的建议,还把李典留下守卫军营,自己和于禁率军前去追击刘备,想要一举抓获刘备,克竟全功。
刘备的一双眼睛早就在暗中盯着夏侯惇,如同盯着他的猎物。等到猎物钻进了埋伏圈,刘备立即挥军杀出,埋伏的人马一起动手,很快打败曹军。幸亏李典带兵前来救援,否则日后的曹魏大将军夏侯惇同志很有可能要在博望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了。不过,这一战后来被罗贯中同志移花接木记到了诸葛亮名下,所谓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
打败夏侯惇之后,眼看曹操已经回到北方,刘备决定见好就收,率军返回新野。
经过这一场战役,刘备在荆州的声望值和人气指数上升很快,荆州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他不只是名头大,能量确实也很大。
对于刘备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他取得了荆州地区一把手刘表同志的信任,此后在荆州过日子蹭饭吃就不用发愁了。
回军不久,在刘表的安排下,刘备前往与襄阳城仅一水之隔的樊城驻军。
刘备听话的表现让刘表很满意,但刘表的亲信大将蒯越、蔡瑁等人却很不满意。
他们不满的心情非常容易理解,本来刘表最倚重的就是他们几个,在荆州的地位仅次于刘表。现在来了个刘备,要跟他们抢饭碗争权力,他们自然不答应。
便想除掉外来户刘备。
但一把手刘表不同意这样做。刘表本质上是个儒生,性格和善,几十年如一日地当好好先生,连张济过来打秋风他都能忍,何况是听话的刘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除非威胁到自己,刘表是不想动刀兵见血光的。
蒯越、蔡瑁几个碰了一鼻子灰很郁闷,郁闷完了决定找机会先斩后奏。他们料定只要杀了刘备,生米做成熟饭,人死不能复生,刘表就没辙了。难不成再把他们几个全杀了?那刘表找谁干活?更何况蔡瑁的妹妹现在成了刘表的继妻,刘表又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只要蔡夫人晚上在枕头边使劲吹吹风,他们杀了刘备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主意已定,只等下手的机会。
蒯越和蔡瑁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找,机会总会有的。
下手的机会就是宴会。鉴于刘备经常到襄阳城与刘表陪吃陪聊,蒯越、蔡瑁等人决定把一次酒肉大会搞成鸿门宴,由他们来扮演一回范增。
刘邦的扮演者自然是他的玄孙刘备。
刘备能在乱世中摸爬滚打起起伏伏几十年不死,除了运气好(这个必须得承认)之外,也离不开他对人心、对局势看得透彻,眼看情况不妙就当机立断做出应急措施,装死、逃跑、跳槽都是采用过的方式。
事实证明,刘备对刘表以及蒯越、蔡瑁等人的心思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他在宴会上比较警惕,发觉情况有些不对劲(《三国演义》中说是伊籍报信,是很有可能的),就以上厕所为借口溜了出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翻身上马,二话不说直奔襄阳城外。
刘备此时的坐骑,名叫的卢。这是一匹青史留名的马。
能够青史留名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同理,能够青史留名的马,也不是一般的马。三国时期载于史书的名马有吕布的赤兔,曹操的绝影、爪黄飞电等,当然还有刘备的的卢。
据傅玄的《乘舆马赋》序文记载,的卢马原来归曹操所有(不是陈武),不过也是一匹怀才不遇的马,没有人认出它是一匹千里马。如果没有遇上刘备,它很有可能要辱没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刘备依附曹操的时候,曹操对刘备很不错,让他到养马场挑选好马。
刘备先在一百多匹上等马当中看了又看,没有一匹中意的,然后到普通马中间挑选。的卢马(当时应该还没有名字)就在普通马中间,瘦骨嶙峋其貌不扬,没有人看得上,但刘备偏偏选中了的卢马。一起陪同刘备挑马的人都忍俊不禁偷着乐,认为这哥们真是不识货,放着好马不挑挑劣马。
等到后来刘备逃往荆州时,骑着的卢马,逃跑的速度那叫一个风驰电掣,追兵根本望尘莫及,人们这才服了刘备的眼光——不只是看人准,看马也准啊!
这次刘备遇难,也多亏了的卢马。刘备逃到襄阳城西,面前有一条叫檀溪的河流,挡住了去路。眼看后面追兵已近,刘备只好冒险纵马跳入河中,想渡河逃命,不料水流太急,在中流沉溺,几乎要淹没水中。
刘备命悬一线,情急之下不禁叫道:“的卢啊,今天就靠你了,加把劲!”(今日厄矣,可努力)之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的卢马一跃三丈,载着刘备渡过檀溪顺利脱险(《三国志》注引《魏晋世语》)。
东晋史学家孙盛对这件事提出了严重质疑,认为如果发生如此不愉快的事件,刘备怎么会与刘表相安无事,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冲突?
我认为,虽然傅玄的文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刘备在襄阳差点遇害这件事完全有可能发生。
理由一:刘备不能跟刘表翻脸。翻脸了刘备没地方可去,又要过起漂泊无依的生活,所以只能忍着。装作没这回事,是他最好的选择,不可能要求刘表给个说法。
理由二:这次不愉快事件不是刘表主使。刘表并不想除掉刘备,否则刘备逃得了初一终究逃不了十五。《魏晋世语》的记载也明确了这一点。
理由三:蒯越、蔡瑁确实与刘备不合,互相看不顺眼,矛盾很大,后来刘表一死他们就分道扬镳了。所以蒯越、蔡瑁谋杀刘备是很有可能的。一次谋杀不成功,刘备必然会加强戒备;同时,刘表虽然不至于严肃处理他们,但免不了要批评一番,他们应该有所收敛。
总而言之,刘备在荆州刘表的屋檐下,始终是矮着一头,有吵有闹,凑凑合合过日子。
这一凑合,就凑合了整整七年。
人才是怎样选择老板的
虽然这七年中,刘备蛰伏荆州,没什么事情可做,但他并没有闲着。
除了三陪之外,刘备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乱世中什么最贵?人才,绝对是人才。
和平年代人才影响的也就是GDP、经济增长率等等,乱世中人才影响的则是多少万人掉脑袋、天下姓刘还是姓项的重大问题。
刘备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正是招揽人才。
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刘备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事业一直处在低谷,痛定思痛,直到这个时期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其实刘备一直很重视人事工作,从年少时期组织少年团队,到乱世打拼一向礼贤下士,这些无一不是为收服人才而努力。
但令刘备无比气馁的是,许多人才却不重视他。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身边人才不多的原因:不是他不重视人才,而是人才看不上他。
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对光武帝刘秀说过一句乱世名言:“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的确,在大一统的时代,士人要想当官,老板没得选。只有一个皇帝,一个朝廷,等于只开张一家垄断公司,人才全由老板随意挑选,不干也得干,想干未必让你干;要当隐士,做闲云野鹤,得家里有房有地有梁有钱。乱世却不一样,老板往往不止一个,以三国来说,就有曹老板、袁老板、孙老板、刘老板等N个,有了选择的余地。这就与今天的大学生就业一样,成了双向选择。
有了选择性的时候,到底选哪一个老板?这里边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选择的差异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的差异。如同今天找工作一样,应聘者要考虑薪酬待遇、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等因素,当时的人才选老板同样要考虑这些因素。但每个人最看重的东西并不一样,有些人更看重薪酬待遇,有些人更看重发展前景,有些人看重与老板的私人感情,还有一些人看重企业的特色——虽然乱世中各个老板本质上都是闹革命打天下,但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曹操相对倾向于霸道,刘备则相对倾向于仁义。
当然,每个人看重的因素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交织在一起,最后做决定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现在,我们不妨从找工作的角度,给三国时代的老板们做一个鉴定。鉴于有些老板的成色实在太差,我们先筛选出袁绍、曹操、孙策孙权兄弟、刘备这几位大哥级的老板。
第一回合,论实力。
袁绍大佬的实力原本是最雄厚的,所以他麾下的人才也最多,连荀彧、郭嘉等猛人开始也在他手下打工。但他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开始走下坡路。后来曹操老板兼并了袁老板的公司,就成为天下第一,地位无人能够动摇。孙氏兄弟占据江东,割据称雄,但还没有逐鹿中原的实力。刘备老板公司倒闭好几次,勉强能够依附别人重组公司,更没法和曹老板同日而语。
所以,第一回合胜出者是——曹老板。
第二回合,论业绩。
曹老板凭借首先倡导讨伐董卓、搞定吕布袁术等老板的一系列出色表现,赢得不少分数,业绩十分辉煌。尤其是搞定袁老板之后,已经被公认为最彪悍最能干的CEO。孙策老板的业绩也不错,可惜英年早逝,接任的孙权老板还没干出多少成绩,并不为人所知。倒是刘备老板,越挫越勇,百折不挠,凭借打不掉的勇气、打不完的魅力、打不散的团队,虽然业绩不够突出,声望值却上升很快。
第二回合,最终胜出者还是——曹老板。
第三回合,论出身。
东汉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很看重门第出身的时代。在这方面,袁绍老板有着先天性优势,四世三公的家族地位,除了皇帝无人能比。曹老板虽然也是高干宦官子弟(需要指出他爹是养子),但比起袁老板那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孙老板是小公务员后代,与刘老板差不了多少。不过,世间已无袁老板之后,这几个老板中间出身最好的就是曹老板了。
第三回合胜出者依旧是——曹老板。
第四回合,论政治背景。
起初袁老板被推举为讨伐董卓各路诸侯的盟主,占据政治优势。但建安元年,曹老板抢到汉献帝做公司名誉董事长兼公司形象代言人之后,顿时万众瞩目,而袁老板立即黯然失色,孙氏兄弟和刘老板等其他诸侯更是自惭形秽。
第四回合的胜出者,毫无疑问是——曹老板。
第五回合,论企业特色。
袁老板和孙老板的企业特色不是很明显,只是乱世称雄,谋求霸业。相对来说袁老板行事比较犹豫少断,孙策老板比较威猛躁急,年轻的孙权老板的特色还不为世人熟悉。曹老板的企业特色很明显,老板为人多谋略善用人,少拘束重实用,在他带领下的企业,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屠城杀降样样都干,震慑性很大。但如郭嘉所说,很多地盘都是“徒以威服”,可以说是倾向于暴力强权。刘备老板的特色也很明显,思想正统,行事稳重,注重道德建设,仁义之名远播,但同时的负面效果是少权变见事迟。总体来说,刘老板倾向于儒家仁政。
第五回合,曹老板和刘老板平分秋色。
通过对四大老板的比较,可以看出曹老板得分最多,他的企业优势最大。所以,很多人才首选的就是曹老板。就连刘备识拔举荐的袁涣、陈群、田豫等人,后来都投奔曹操,成为曹魏名臣。
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与今天的人们找工作一样,大多数人都是希图高官厚禄的,都是希望饭碗稳定的,所以哪个老板开的薪水高,工作有保障,投资风险小回报高,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哪个老板。
此外,与老板的私人感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比如曹操决定单干讨伐董卓时,首先过来帮助他拉起队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本家兄弟;刘备起兵时的班底也是自己早年结交的关羽、张飞等兄弟们。
不过人才选择老板,也不是看中哪个就选择哪个的。除了想投奔老板的主观愿望是否强烈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限制因素——地域。
地域因素在今天已经比较薄弱了,但古代交通不方便,人们的乡土意识又很重,地域因素绝对是一大局限。很多人就近选择在当地开张的老板那打工,比如河北人才多选择袁绍袁老板,江东人才多选择孙老板。项羽所说“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观念:做官最好能荣归故里,如果家在曹老板的地盘,自己却在孙老板那里打工,有家难回,宦游的滋味可是很不好受的。再者,乱世中跑来跑去找老板风险很大,搞不好就在路上出个意外被人干掉(参见韩暹大将军的悲惨遭遇),那可真是冤枉到家了。
因此,即使江东或荆州的人才更加看好曹操老板,但在机遇到来(比如曹老板把生意扩大到江东和荆州)之前,这些人也就凑合着在孙权老板和刘表老板的公司干了。但从他们的内心来说,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欣赏孙权老板、刘表老板多于曹老板,只是机缘巧合而已。
如同今天的大学生毕业,有些毕业生非常看好一个企业,可是这家企业偏偏此时不招聘新人或者要求有工作经验,这些毕业生只好先去别的企业打工,但心里很有可能还在想:等到时机成熟,我立马就跳槽。
这样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刘备老板的劣势非常明显。
刘备此时没有地盘没有资本,租借别人的地盘开张,几乎算不上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他的公司倒闭了N次,换地域重新开展了N次,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丢了N次,凭什么让人才跟着你瞎折腾?连饭都吃不饱,生命都没保障,还谈什么理想和发展?
此时刘备与曹操比起来,可以说刘备开的是一个发展前景不明朗、几次关门停业的私营小公司,而曹操开的是垄断性国企,甚至是政府机关。
以今天找工作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会首选公务员或者大国企。当时也是一样,注定很多人会选择曹操。毕竟混来混去没前途,说不定哪天就会掉脑袋的局面,正常人都是不喜欢的。
前期跟着刘备一路走过来的人,最主要的不是为了得到官职爵禄,而是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的“以性情相契”(《廿二史札记》),也就是情投意合,相互之间如朋友、如兄弟,一起并肩奋斗风雨同舟创造未来。
这些人与刘备相识相知,患难想随,是经历了一些时间和风雨的。至于其他的人才,与刘备没什么深厚的友谊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选择老板的时候,自然很少考虑到他。
在发展前景不明、多次漂泊逃难的条件下,刘备之所以能够吸引一部分人才并且留住这些人才,除了天生的领导气质加后天的学养形成的个人魅力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他走的是人间正道——坚守仁义原则、立志为国为民,在道德高于一切的我国古代社会,刘备这样的君主毫无疑问是最为理想的。此外,刘备对兄弟义、对臣下礼、对百姓仁,会用人,能团结人。概括起来,也就是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品质好,二是走的路子正,三是以真心待人。
值得一提的是陈登。陈登曾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评价陈登是:“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可以说,刘备与陈登是惺惺相惜。然而,这两个男人最终却擦肩而过,没有走到一起。刘备遭到吕布偷袭丢了徐州后,陈登成了吕布的员工,但他与他爹陈珪投效了曹操,后出任广陵太守。后来刘备再没有在徐州站稳脚跟,一直流离失所,到陈登英年早逝的时候(201年),刘备还是前途暗淡寄人篱下。
这与古往今来一些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故事有点相似。正如痴情的祝英台一直在等梁山伯有了功名前来迎娶,但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而是造化弄人许配给了马文才。
毕竟能抛弃现有的高官厚禄(比如广陵太守的职位),乃至抛开一切,不计代价跟着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同生死、共命运,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
因为难得,所以珍贵。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眼光和魄力着实令人敬佩。
关羽、张飞、简雍、孙乾、麋竺、赵云、陈到,以及一些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无名英雄,都值得我们尊敬。
世人能看到他们青史留名的彪炳功勋,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跟随刘备创业时的艰难困苦。他们也许动摇过,矛盾过,但他们终究挺了过来,坚持于自己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一个团队要想发展,除了有一个好领导,也必须有一拨这样信念坚定矢志不移的好员工。
另一个蛰伏的男人
刘备在荆州蛰伏的时候,许多男人也在蛰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世人皆知的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和当时的皇帝刘协有一个巧合——同年生,同年死。他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祖籍徐州琅邪阳都,父亲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但不幸早死。
父亲去世之后,诸葛亮长兄诸葛瑾已在京城游学,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过日子。大约在曹操攻屠徐州前后,诸葛玄被袁术委派做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亮兄弟二人为躲避战乱就随叔父到豫章生活。但没过多久,中央政府任命朱皓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这官就当不下去了,只好前往荆州找老朋友刘表混口饭吃(一说诸葛玄因兵乱民反死于豫章一带)。
于是,诸葛亮兄弟二人也来到了荆州,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置办了一些田产,过起了小地主的生活。虽然诸葛亮曾说“躬耕于南阳”,但他亲自赶着耕牛种地的可能性不大,他的主要工作是读书交友,此外算算收成,分配一下劳动成果,安排一下明年的生产任务,倒是很有可能。
诸葛亮所读的书,从其一生行事作风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主要是儒学。但他读书往往“观其大略”,类似于后来的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死读书,而是会读书。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效率当然很高,因此他涉猎的书籍必然很多。从刘备后来给刘禅的遗诏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除儒学外,还比较注重申不害、韩非子、管子、六韬等法术和兵书等诸子百家著作(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此外,诸葛亮后来改进连弩,发明木牛流马,作八阵图等等,正是这时候广泛涉猎课外书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
诸葛亮所交的朋友,见于历史的有徐庶(字元直)、石韬(字广元)、孟建(字公威)、崔州平等人。这几个也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只是蛰伏一时,并不是想当一辈子隐士。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论理想,诸葛亮评价朋友们以后出仕做官可以做到郡守、刺史这样的级别(事实也确实如此),而他自己则自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
管仲和乐毅是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有建树,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曾评价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很可能成为亡国奴被蛮人统治。”(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乐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攻灭强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遭到新任老板燕惠王的怀疑,被免去了前线总司令的职务,导致功败垂成。乐毅的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根据司马迁的评价、诸葛亮将他与管仲一起当做偶像等事例来看,他的才能远远不只在军事方面。
与今天的社会一样,人们听到一个没有做出过什么成绩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居然自比为管仲和乐毅这样的古代良臣名将,许多人都会不以为然嗤之以鼻认为他在吹牛皮。只有与诸葛亮交往密切彼此了解的这几个朋友,认为这绝对不是吹牛,而是即兴开讲的实话实说节目。
这样一个有才学有抱负的人,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倒有几分可能,毕竟当时人口下降极其迅猛,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下降约三分之二,能活下来的人确实不容易;但说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就完全是谦虚了。
不求闻达,岂不空负平生所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诸葛亮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小伙子身高1米84(身长八尺),长得一表人才,人见人爱,学问又好,当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大好青年。
估计诸葛亮从隆中走过,会有“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男女老幼齐刷刷行注目礼的效果。其中一位很有眼光的人——黄承彦,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这个东床快婿。
黄老先生也不找什么媒人,而是亲自上阵去找诸葛亮,说小伙子,咱俩商量个事情,我看你很不错,让我的闺女给你做媳妇怎么样?他还为女儿做了一番介绍:家有丑女(真的),黄头黑色(也是真的),而才堪相配(可能是假的)。
按理说,小帅哥诸葛亮又不是娶不到媳妇,干吗找个丑老婆?但他一口答应了,留下了“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笑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诸葛亮答应这门婚事,可以说明两件事情:一是他不怎么看重女色,二是他看重黄承彦的身份。
因为黄承彦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刘表的连襟,蔡瑁的妹夫。刘表的原配妇人逝世以后,迎娶了荆州豪族蔡讽的小女儿。而蔡讽的大女儿,正是黄承彦的老婆。
诸葛亮在乱世之中背井离乡来到荆州,人生地不熟,要想立足,要想发展,必须取得当地名士的认可和帮助。借助黄承彦迈入荆州上流社会,是条终南捷径。
何况这个橄榄枝是黄承彦主动伸过来的,诸葛亮只需要顺水推舟接住即可。同时,如果诸葛亮拒绝了这门亲事,那么很有可能要得罪黄老先生。两相比较,接住橄榄枝是他的最佳选择。
有所得必有所失,怎样抉择最终取决于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
很明显,诸葛亮不是风流才子,他看重的不是女色而是发展。从他自比管仲和乐毅就可以看出,他这一生志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此外,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荆州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当时的显学——评论人才,也是很有研究。人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正是庞德公做出的人才鉴定。
诸葛亮有了与刘表和荆州名士的这一层关系,再加上大哥诸葛瑾已经在孙权那里做官而且很受信任,他要想出仕当干部,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他选择了继续蛰伏隆中,过着耕读生活,静观天下之变。这说明刘表和孙权,都不是他想要的老板。
剩下可供选择的老板,就只有曹操和刘备了。
地球人都知道,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寄人篱下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放弃了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威震天下的曹操。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选择你,不是为了自己
一千八百多年来,无数的人对这件事有无数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之所以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是榜样,是标尺。这个榜样和标尺,主要是指高风亮节,功业卓著。在诸葛亮这样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以位列第一的立德来说,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他们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经不是大汉的政府,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
第二,诸葛亮的理念。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而曹操实行的却是霸者之政,强权政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齐注定不会长久。除非一方只领薪水不干实事,但这明显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他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
一个人做什么决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内因,在于其为人,在于其理念。可以说,以上两点是诸葛亮不选择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三,刘备的魅力。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则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
第四,刘备的空间。虽然刘备声望很高,但此时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没有多少实力,可以说刘备还处在困境当中。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