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在那道圣旨面前首鼠两端,不知道前路何在。
他当然看出了曹操的心机所在。只是人世间的很多事,看破与能不能做不是一回事。
多少人儿明知前面有陷阱还往里跳,为什么?不得不跳啊……
马腾也不得不跳。因为这是圣旨。圣旨是这样一个东西,跟我来,别犹豫,否则你什么都没有了——虽然跟着圣旨走,基本上也什么都没了,可那是一道命令。
不容违抗的命令。马腾的儿子马超建议父亲去京师——目的不是去送死,而是锄奸,趁机干掉曹操。
不错,曹操也是想趁机干掉马腾,但马超以为机会是双重的,父亲也可以有所作为。
马腾的侄子马岱却觉得叔叔马腾此行凶多吉少。虽然从理论上说,机会是双重的,可机会并不对等。曹操的机会远多于远道赴京的马腾。毕竟,曹操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
重要的是曹操在暗处,马腾在明处。京师许昌是曹操的,而不是马腾的。
马腾却还是去了。
就像上文所说的,人生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明知有陷阱,你可以选择闭眼往前走,却不能不走下去。
马腾闭着眼睛往前走,然后就——死了。
被曹军包抄后杀死的。京师许昌城外,一场屠杀在光天化日下进行:许褚、夏侯渊、徐晃从三面领兵杀至,截断西凉军马,将马腾等人困在内,然后结束了他们的性命。
不过曹操以为,马腾的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南征行动的开始。曹操杀了马腾后,便决意南征,很有“问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意思。但就在这样的时刻,传来噩耗——刘备野心勃勃,准备率军攻打西川去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消息对曹操来说的确是噩耗。他可以收拾孙权,置其于死地,这个完全没问题,不过曹操却不能坐视刘备的做大。那样的话麻烦太大了。
所以,先打刘备还是先打孙权在此时就成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打谁都不好办——曹操担心此二人在此危急时刻,很可能再次走向联合,就像赤壁之战那样,同仇敌忾地跟他开打。
曹操感觉自己陷入了死结当中,怎么解也解不开了。
一个叫陈群的谋士在此时慢悠悠地站了出来。
陈群的知名度不高,起码和荀攸等大腕相比,不在一个等级上。但是陈群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能在绝望的地方看出希望来。
他是个绝对的乐观主义者。
陈群以为,世间事,绝望就是希望,死结就是活结,只要能做到反向看问题。不错,刘备是要西征,可这是噩耗吗?错!这是喜讯啊。相反如果刘备不动窝,和孙权生死不离,那才是噩耗呢!陈群向曹操分析道,刘备和孙权若结为唇齿,我们无机可乘,现在刘备欲取西川,丞相可命上将提兵,会合淝之众,直接去取江南,那么孙权必求救于刘备。刘备会回救吗?我赌不会,只要他走得足够远。刘备如果意在西川,必无心回救孙权。孙权无救兵则江东之地,都为丞相所得了。到时江东到手,刘备又远在西川,那荆州还不是丞相的吗?荆州一到手,孤零零的西川更不在话下了。如此,天下定矣。
陈群的分析听上去很有道理,重要的是他将死结变成活结了,这让曹操深感欣慰。
荀攸则感到了羞愧——这一层道理,我怎么没想到呢?
荀攸开始明白:知名度有时候并不代表什么。在江湖上混个脸熟谁都会,重要的是要肚里有货。他准备充电了。
曹操大兵压境,孙权急了。
上次的赤壁之战,因为有周瑜在,再加上诸葛亮的协助,孙权可以说是有惊无险,顺利过关。可现如今,周瑜去世了,诸葛亮又要跟随刘备去西征,孙权一下子觉得六神无主。
还好有鲁肃。鲁肃此时深刻地感觉到,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在江湖上行走,任何时候都不要赶尽杀绝。他以为,现在是利用他和诸葛亮友情的时刻了——帮帮忙,兄弟,救东吴一把。他写信向诸葛亮求救。
但是,诸葛亮没有劝刘备出兵救东吴。因为诸葛亮以为,救不了。
不错,上次赤壁大战,曹操出动百万大军,诸葛亮都没放在眼里,这次曹军只来了三十万,诸葛亮却认为,救无可救。
不是因为周瑜不在了,而是无法再用火攻了。这个世界上的计谋就是这样,用过一次之后就没法再用,或者短时间内没法再用。有免疫力了。
曹操不是傻瓜。他是人精,得了多疑症的人精。“防火防盗(粮草)防孔明”已是他深入骨髓的本能反应,诸葛亮还怎么胜他呢?
当然,诸葛亮是足智多谋,除了会火攻还会别的,但是诸葛亮还以为,没这个必要了。
周瑜死了。周瑜在他手上活活气死了。尽管他真心诚意地去哭灵,可东吴将士和他之间的隔阂不会仅凭几滴眼泪就可以化解。如此,诸葛亮就根本没法指挥这支部队。也许鲁肃可以上去指挥,但他真能指挥吗?这个老实人身上,真有周瑜生前的神采?
诸葛亮不相信。刘备却希望诸葛亮能够再次出手。
刘备以为,世界上没有救不了的东西,只有不想救的心。所谓出手相救,准确地说,伸出来的不仅是手,而是心。
最要命的是,东吴非救不可。刘备请诸葛亮想一想,如果东吴被曹操消灭了,他们的存在还有意义吗?那时的曹操是巨无霸啊,他将拥有大半个中国,你说我们这些人还折腾个啥呢?
刘备满脸悲愤,就像曹操已经灭了东吴一样。
诸葛亮则闭上眼睛,似乎入定的老僧一般,充耳不闻。
人生就是一个忍字
刘备没有灰心,因为他更加认定,诸葛亮不是救不了东吴,是不想救。诸葛亮是谁啊?国宝啊,是他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不是在路边随便捡的。他东风都能借,说明已经完全不是人了,而是神。神是什么?没有什么不可能。我能,我可以。
刘备激他,当年你怎么跟我说的,“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你说的那些计都到哪里去了,莫非先生只是夸夸其谈而已?还说什么“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现在曹操都要灭东吴了,谁霸业可成,又哪个汉室可兴?你倒是说说看,啊……
诸葛亮坐不住了。这个自信的男人第一次发觉,被人看扁的确是很难受的。因此,必须出招了。
当然诸葛亮出招不是要和刘备对抗,而是要从不可能处找出可能来,变火为冰,化掌为刀。
让三十万曹军一夜间失去战斗力。这的确不是人干的事,而是神干的事。刘备只有区区几万人马,自保尚且不足,是绝不能拉出去和曹军硬拼的,东吴的部队他又指挥不动,拿什么去和曹军战斗呢?
诸葛亮陷入了长长的思考。很快,他的思考就结束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角度。
不错,目前的局是三个人的局: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呈僵持状态,合纵连衡、欲打还拉,谁都不是谁的克星,只要第三方还存在。可要是跳出这个局呢?那天地就宽多了。
僵持状态就打破了。
毕竟曹操的敌人遍天下。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一个人站在高处,阳光是灿烂了,可寒意也是如影随形。
诸葛亮以为,有一个人是不会放过曹操的。马超。
杀父之仇,不可不报。马超现在的第一仇人就是曹操。有了这个认识,诸葛亮觉得,事情就好办多了。
刘备也觉得事情好办多了。毕竟曹操也是有后顾之忧的。他能全身心地南征吗?如果马超在他后面举起屠刀的话。
刘备笑了。诸葛亮也笑了。他们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封信。一封催人泪下的信。一封催人泪下却又充满计谋的信,到了马超手里。
信是刘备写的。目的只有一个: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刘备在信中先是回顾了他和马腾当年同受密诏,准备共同举事的燃情岁月。当然刘备也在信中表达了对此事未遂的深深遗憾,然后笔锋一转,表示要化遗憾为行动,欲与马超共同行动,攻击曹操。“汝若能率西凉之兵,以攻操之右,备当举荆襄之众,以遏操之前:则逆操可擒,奸党可灭,仇辱可报,汉室可兴矣。”刘备如是描述共同行动计划。
马超被感动了。他认为,这样的情怀是自己目前急需的。壮士情怀当缚虎,马超蠢蠢欲动,准备尽起西凉军马,杀奔许都而去。
西凉太守韩遂的人生面临着一个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问题。
这当然是问题了。对任何人来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人愿意闭着眼睛往前走。韩遂将蠢蠢欲动的马超请到了自己跟前,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答案。
马超不明白,为什么韩遂会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他来判断,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那样,不愿意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独立的判断与选择,最后将一生随波逐流地度过,临死前只知道埋怨生命的单调与乏善可陈。
不过,马超很快就知道了韩遂的用意。和他一样,韩遂也接到了一封信。不是刘备写给他的,而是曹操写来的。
曹操的信写得很简单,大致意思就是——“若将马超擒赴许都,即封汝为西凉侯。”这是一种交换。曹**迫韩遂做出选择:要亲情,还是要荣华富贵?
这的确是个古老而又乏味的选择。人类历史有多长,这个选择的存在就有多长。并且它将永远存在下去,起码在人类消失之前,看不到他终结的迹象。
马超明白了——韩遂这是不好意思说。这个与他父亲马腾结为兄弟的人看上去还有些害羞,尽管他的眼里燃烧着熊熊。
马超伸出手去,做捆绑状,意思是不劳叔父动手,要取荣华富贵,尽管拿去。韩遂看着这双手,摇头。
马超:为什么摇头?
韩遂:因为它太细。
马超:再细,曹操也需要。
韩遂:不错。
马超:你可以绑了它去。
韩遂:我是你叔父。
马超:富贵面前,没有叔父。
韩遂:不要那么裸嘛,我不习惯的。
马超:你很快就会习惯。
韩遂:怕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马超:叔父不需要这双手?
韩遂:需要。
马超:那就不要太含蓄。动手。
韩遂:你这双手太细。
马超:什么意思?
韩遂:打曹操,这双手没什么力。
马超:……
韩遂:加上我这双,应该可以了。
马超终于明白,韩遂在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这个老男人,心还是红的,血还是热的。他要跟马超一起去打曹操。
于是二十万大军被组织起来了,他们浩浩荡荡,杀奔长安而去。
长安很快得手。马超、韩遂得了城池后,犒赏三军,并剑指潼关。
曹操害怕了。这样下去的话,我的老窝就有问题了。曹操不敢再想南征之事,而是考虑怎么守住潼关。
曹洪、徐晃被赋予了重任。曹操交代他们:先带一万人马去守潼关。如果十天内失了关隘,你们都不用活了;如果是十天外失了关隘,那就不关你二人的事。我统领大军随后便到。
曹操的交代很有些无厘头的风格,但是曹仁却认为,派曹洪去守关,不仅仅是无厘头,也是悲剧。因为曹洪的性格。
曹洪这个人,性格比较暴躁,曹仁担心,这不是一个守关者应有的性格。
不错,不同的性格做不同的事。性格暴躁的人一般适合进攻不适合防守。曹仁担心,曹操这回犯的错误可能是致命的。致一个人的命。更致一座关隘的命。
事实上曹操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他还是派曹洪去了。不为别的,只因为他多派了一个人——徐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