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瓦解后,日耳曼人成为欧洲西半部的主宰者,并对古罗马文明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漫长的、将近一千年的时代夹在古罗马文明和文艺复兴时代之间,就是人们常说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教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只有依附于宗教,才能生存下来,因此整个中世纪的艺术处处都带有宗教色彩。音乐受基督教影响体现在以宗教仪式或歌唱颂歌为主。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编制出一整套专门用于宗教仪式的曲目,并以教皇的身份规定在祈祷仪式中必须要有音乐。这套三千多首的音乐曲目便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取自《圣经》,是用拉丁语写成的散文;它的曲调采用单声部,没有节拍,只有高低音形成的旋律,并且旋律变化平稳,很少出现音程的跳跃。在词曲关系上,格里高利圣咏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音节歌调,一种是花腔。音节歌调是词的一个音节对应曲的一个音符,同一个音反复出现的情况比较多,这种方式的朗诵性比较强,但是旋律性稍差。花腔是词的一个音节对应曲的几个音符,有些片段只有曲没有词,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旋律性很好。而由于格里高利一世在教会势力范围之内大力推广音乐,教会音乐一跃成为欧洲的主要音乐形式,他也因此被认为是对中世纪音乐贡献最大的人。

9世纪欧洲聪明的宗教音乐家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下方或者上方加入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于是,这个新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成为最早的复调音乐。

巴黎圣母院是另一个复调音乐的中心。西方音乐史把这些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进行复调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称为“圣母院乐派”。圣母院乐派使中世纪音乐发展到巅峰。

基督教教会起初极力排斥乐器,最先突破教会障碍的乐器是管风琴。一些富于创新的宗教演奏家们认为借助管风琴,可以很好地增加宗教音乐的气势,管风琴身材巨大,十分笨重,演奏时需要多人鼓风来维持声音的洪亮。管风琴逐渐成为教堂的必备装备,每到宗教节日,管风琴演奏出的悠扬乐曲都会飘散在教区上空。

人人生而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因被载入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并非美国人的首创,而是出自中世纪文化的缔造者,有“中世纪教皇之父”之称的格里高利一世之口。自他之后,“格里高利”成为罗马教皇的称号,共传十六世。

格里高利一世在注释《旧约圣经》时,当他看到《约伯记》中的“造我在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吗?将他与我抟在腹中的,岂不是一位吗?”时,他脱口而出道:唯有造物主超越一切……当上帝审判,该如何作答?人人被造而平等……“人人被造而平等”这句话最终被美国国父们进一步演绎成基于自由的平等,而非平均主义的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