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动**的时代,尤其是西晋灭亡之后,内迁的西方以及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汉族纷纷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民族的融合,波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而体现在音乐上,则是西域音乐向中原地区的涌入,其中对中原音乐影响比较大的,包括龟兹(qiū cí)乐、天竺乐、高昌乐、西凉乐等等。
龟兹乐,来自西域大国,其鼎盛时期的国土范围囊括今天新疆的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个市县。382年,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的手下大将吕光率领七万重兵讨伐龟兹,龟兹国抵抗不住,被占领,龟兹音乐从此传入中原地区。吕光去世之后,龟兹乐一度在中原地区分散消亡,到了后魏时期,才重新兴盛起来。北周周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苏祗婆的龟兹人,跟随突厥皇后一起到达北周,他善于弹奏胡琵琶,所弹奏的琵琶乐曲中有七声,即宫声、南吕声、角声、变徵声、徵声、羽声和变宫声。由此可见,龟兹乐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演奏龟兹乐时用到的乐器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齐鼓、竖箜篌、琵琶、五弦等,流传较广的乐曲则包括《七夕相逢》《投壶》《同心髻》等。
天竺乐主要指印度音乐。在古代,天竺是现在的印度以及附近其他一些国家的统称。根据《隋书·音乐志》中的相关记载:“天竺者……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高昌乐起源于高昌。高昌位于今吐鲁番市东45千米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高昌乐由两个舞者表演。舞者身穿白袄和彩袖,红色的皮靴,红色的皮带,额头也抹成红色。配乐的乐器则包括一个腊鼓,一个腰鼓,一个鸡娄鼓,一个羯鼓,一个箫,两个横笛,两个筚篥,三五把弦琵琶,两把琵琶,一个铜角以及一个竖箜篌。“箫”和“腰鼓”都是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由此可知,当时,高昌乐与中原地区的音乐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西凉乐是在龟兹乐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西凉位于今甘肃西北部,在古时则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杂居之地。西凉乐中有许多风格独特的乐舞曲,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神白马》《燕支行》《慕容可汗》《婆罗门》等,旋律优美动人,《旧唐书·音乐志》中曾评价西凉乐“最为闲雅”。西凉乐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钟、磬、弹筝、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小筚篥、横笛、腰鼓等,这其中既有传统的汉族乐器,也有西域乐器。
西域音乐的大量涌入,首先与当时频繁的战事有关,中原政权和势力的每一次出征,都会从他国俘获大量的乐工和乐器。此外,少数民族居民向中原地区的迁居也是导致西域音乐广泛涌入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庞大人群对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相互影响与交融起到了明显的促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