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演猴子的杨小楼(1 / 1)

民国时期,京剧的地位日益提高,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更多的流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杨小楼、余叔岩和梅兰芳,这三人在当时被称为“京剧‘三贤’”。

杨小楼出生于1878年,自小学艺,因擅长演猴子,有“杨猴子”之称。

杨小楼得到谭鑫培的扶掖,成为同庆班挑大梁的武生演员。他博采众长,在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后,演技越发炉火纯青。他的唱腔,吐字清晰,直腔直调,嗓音高亢洪亮,铿锵爽朗。他比此前的京剧武生都更擅长用唱念结合动作来传达角色的感情,突出人物性格。这一“武戏文唱”的表演特点,也正是“杨派”的主要艺术特征。1912年,杨小楼在上海大舞台演出后,《申报》评价他为“独一无二之著名武生”。之后,杨小楼又被人赞誉为“武生宗师”。

除了演技高超,杨小楼还编创、排演了许多新剧目。《楚汉争》是杨小楼于1918年和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合作创排的。1922年,他又与梅兰芳合演此剧,两人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改动,改名为《霸王别姬》。据《申报》记载,此剧在北京演出时,呈现万人空巷的盛况;在上海首演时,“盛况更当十倍王城(北京)也”。

余叔岩1890年生,湖北罗田人,年幼时曾用艺名“小小余三胜”在天津下天仙戏院演出,获得盛名。变声后他改学谭派唱腔,全面继承了谭鑫培的表演艺术,又丰富了原有的演唱技巧,以号称“云遮月”般的挂“味儿”嗓音演出了大量的老生剧目。

他的表演自成一家,世称之为“余派”。余叔岩的代表作有《搜孤救孤》《审头刺汤》《定军山》《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打渔杀家》等。精雕细琢却又自然空灵,不显雕琢痕迹,抑扬顿挫却又洒脱优美,不会给人跌宕造势的感觉,这正是余叔岩唱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