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经历“新戏”“爱美剧”两个阶段后,在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戏剧艺术家的推动下,成熟的话剧在中国逐渐普及起来。
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新兴戏剧运动”的口号,主张创作“无产阶级戏剧”。第二年,艺术剧社演出了德国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同时期田汉创作了一部反映黑暗政治的《卡门》,还以一篇《我们的自己批评》来表明南国社今后的戏剧创作方向。
新兴戏剧运动展开后,艺术剧社联合辛酉、南国等7个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团联盟。“剧联”以让“戏剧大众化”为己任,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大力发展戏剧文化。当时,“戏剧向农村去”的口号叫得很高,在工厂有蓝衣剧社,在农村有熊佛西以露天剧场的形式实验的农民戏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有“国防戏剧”的提倡。
自“剧联”成立后,中国进入了话剧大众化时代。1933年,中国第一个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以下简称“中旅”)诞生。中旅由唐槐秋和戴涯在上海组建,在各大城市巡回演出,以一部《梅萝香》烘热了南京的剧坛。此后,中旅转战北平、天津、杭州等各大城市,一路扩大了话剧的影响,推动了话剧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中旅前后一共维持了14年之久,它是中国第一个能借演出收入维持并发展的职业话剧团。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不仅常被中旅剧团拿来排演,也被其他剧社所爱。他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出现伟大剧本的象征。
从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起,曹禺便开始构思《雷雨》,前后用了5年时间。1934年,它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很快引起强烈的反响。这部剧无论是在人物刻画、剧情安排,还是冲突设计上,都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是中国话剧产生以来达到的最高水平。《雷雨》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由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成为第一个将《雷雨》搬上舞台的剧社。中旅剧团等后来也常演此剧,使得它成为剧坛的“拿手好戏”。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分别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这四部话剧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的出现让中国话剧创作和演出都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尤其是前三部,在完成之后的十年仍是戏剧界没有其他作品可以超越的经典。正是由于有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话剧在中国才得以继续蓬勃生长,最终成为现今剧坛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