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在戏剧领域,明末传奇的繁荣势头继续保持,优秀的传奇作品不断问世,昆曲剧目在各地热演。顺治和康熙年间,不但帝王和官绅富豪热衷昆曲,蓄养戏班,各地方的民众也都流行看戏。在当时,京城的夜晚通常是“好戏连台”、夜夜笙歌。其他富饶的商贸城市如上海、温州、苏州等地,戏曲演出的景况更是繁荣。
明末清初人李玉是清代第一位重量级的剧作家,他“以曲为史”,创作的传奇作品有34种,有很多都长期地在舞台上演出,例如《风云会》《清忠谱》《麒麟阁》《洛阳桥》《一捧雪》中的诸多片段。
清代前期的传奇和昆曲繁荣,以“南洪北孔”的出现到达顶峰。“南洪北孔”指的是南方的杭州钱塘人洪昇和北方曲阜人孔尚任。
洪昇出生于昆曲发源地江南,是浙江钱塘人。他的传奇著作共有8种,《长生殿》开始创作于洪昇29岁时,经过两次改稿,在洪昇44岁时最终上演。
孔尚任出生于明代灭亡后的第四年,他的家族世代做官,其家庭长辈在清代建立后仍具有怀念明代的情怀。孔尚任置身这种氛围中,有感而发,作出了以政治为背景的爱情悲剧《桃花扇》。《桃花扇》是孔尚任前半辈子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结晶,该剧本完成时他已有51岁。此剧一出,“王公缙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誉”。
“南洪北孔”的出现,将昆腔传奇带上了巅峰,但自雍正开始,清政府施行严酷的文字狱,使得许多戏剧文人的创作陷入了歌功颂德的套路,作品失去了生命力。此外,因为昆腔是“官腔”,昆曲更多地被放在宫廷中上演,而为了满足宫廷娱乐需要,许多传奇戏剧被要求写成大部头的作品。冗长庞杂的题材及严格的曲律要求,使得昆曲的发展日益受限,昆腔传奇因此由僵化走向了衰落。
导致昆曲衰落的原因,还有一个是“花雅之争”。所谓“花雅之争”,是指昆曲和以其他唱腔演出的戏剧之间的竞争。“花”指杂多,是相对于昆曲的“雅”而言的,指的是“昆弋大戏”之外的其他唱腔戏种。清代的时候,秦腔、京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被归为“乱弹”的“花部”腔调异军突起,这些唱腔不受曲律约束,词曲运用更为自由,又能因地制宜,以它们演唱的传奇戏剧贴近百姓生活,更受欢迎。它们在各自形成的地方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秦腔、京腔更是以势如破竹的方式流传到全国各地。
昆曲本已衰微,戏剧舞台又遭“花部”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生机勃勃的“花部”最终取代“雅部”,使得清代中后期的戏剧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期间,京剧得益于天时地利,更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