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戏剧家汤显祖最优秀的著作,也是汤显祖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部戏剧的原名叫《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它讲述了柳梦梅和杜丽娘离奇的爱情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春心悸动,在自家后花园睡梦里遇一名书生手持垂柳,两人于牡丹亭幽会。醒来后杜丽娘终日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她死后,其母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杜宝为她修建梅花庵。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途中在梅花庵借宿,偶然在太湖石底发现杜丽娘的自画像,惊觉她就是自己梦中经常相会的美丽姑娘。柳梦梅对画像祭拜呼唤,竟唤来了杜丽娘的灵魂。两人人鬼相会了一段时间,杜丽娘让柳生掘开梅树下自己的坟墓,竟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共赴京城。后经几番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杜丽娘的生生死死是《牡丹亭》最具戏剧性之处,也是这部剧最让人动容的情节。《牡丹亭》在一开始就点明了爱情可以与生死命运对决,为接下来剧情中的生死交替做了铺垫,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之后的剧情发展,都是与这句话呼应的。汤显祖将浪漫主义手法引入剧中,让杜丽娘既为她梦中情郎而死,复为钟情于她的情郎而重生,这段穿透生死界限的离奇爱情,使得这部剧呈现出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
《牡丹亭》以昆腔的音乐形式演出,昆腔注重音律的协调优美,然而汤显祖却是位以感情的表达为重的编剧家,反对格律至上。《牡丹亭》中,他将“情”的表达放在首要地位,认为呈现剧情的词曲特别是表达人物内心的唱词不应被烦琐的音乐戒律束缚,音乐应该自然地为戏剧语言服务。汤显祖将唐诗、宋词、六朝辞赋及元曲等融入《牡丹亭》中,又运用抒情手法刻画人物,全剧语言丰富多彩、奇巧精妙,又华丽优美,有的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这部戏剧呈现的有史以来最具感染力的情景交融之境,使它很快成为昆曲最受欢迎的代表剧目。当时许多剧作家如沈璟、吕玉绳、冯梦龙等纷纷着手改编这部戏,女伶皆以能演出杜丽娘为荣,《牡丹亭》“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牡丹亭》剧情曲折离奇,词曲优美,被时人热改,又被后来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倾情演绎。无论是在剧本本身的辞藻、音乐方面,还是在舞台呈现的演员唱腔、身段、表演等方面,它都达到了戏剧艺术的巅峰境界。如今,《牡丹亭》仍然作为最重要的昆曲剧目,活跃在舞台上,搬演此剧的现代剧种不胜枚举,使之流传极广。
临川四梦
与《牡丹亭》并称为“临川四梦”的《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也是同时代中不可多得的传奇珍品,在当时及现在都享有盛誉。
《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戏剧艺术虽然没有《牡丹亭》突出,但在同时代的作品中,这三部分别讲述侠义、佛道、仙道的作品仍相对出色。例如《南柯记》的剧情结构和对场景的安排,可以体现出汤显祖对舞台艺术的把控十分纯熟。在44出戏中,尘世、蚁国和佛界三种环境的描绘各有不同,汤显祖通过借助音乐、动作和词曲,将虚实场景有条不紊地穿插表现出来,令观者也如游梦境。到了《邯郸记》时,这种松紧有节的真假交替情节,汤显祖在剧本中编写得更加老练。《邯郸记》将重点放在卢生梦中的官场生涯,通过他经历的各种事件,将全剧带至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这部戏的剧情安排、前后衔接得当,特别是卢生梦醒后的一段演绎,堪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