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一种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来表演的戏剧形式。木偶最初的功能是用来驱除妖邪鬼怪,后来逐渐用于丧葬的乐舞活动中,成为一种表演道具。木偶有大有小,形态各异,常根据所扮演的人物来雕刻,做工十分精细。表演时,木偶亦如演员,身着戏服。操控演员根据情节来活动木偶的手脚关节、嘴唇、眼睛、耳朵,配以服饰、鼓乐、说唱等舞台艺术,使木偶的表情、动作十分逼真。
木偶戏的历史十分悠久,关于它的起源,一说是源于周穆王时期,更被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木偶戏源于汉朝,但无可非议的是,它兴于唐代,全盛于宋元时期。唐代时,木偶戏经常出现于丧葬活动中。后来,随着民众娱乐需求的提高,这一表演形式逐渐成为可以表演历史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唐人封演著的《封氏见闻记》中的第六卷就提到了两部木偶戏,一部是《尉迟鄂公突厥斗将》,另一部是《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
宋代时,杂剧兴起,便于进行各种娱乐表演活动的瓦舍勾栏逐渐成形,木偶戏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提到了当时主要的五种木偶:悬丝木偶、杖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水木偶。悬丝木偶就是用线操控的木偶,杖头木偶是一种由内部操控的木偶,这两种木偶戏宋时普遍用以演出,至今仍是常见的木偶戏演出形式。
宋代木偶戏表演常常以祈祷求福、祭祀神灵为目的,宫廷宴乐演出的活动中也常设有木偶戏的节目。
元代时杂剧进入鼎盛时期,但木偶戏依然兴盛。元代诗人姬翼有诗云:“造物儿童作剧狂,悬丝傀儡戏当场。般神弄鬼翻腾用,走骨行尸昼夜忙。”由此诗可知当时有一种儿童游戏是孩子们玩弄悬丝木偶,在玩这一游戏时他们十分入迷,这是木偶戏流传甚广且十分受欢迎的明证。
元末时有个世袭木偶艺人,名叫朱明。元末文学家杨维祯曾看过他的木偶戏《尉迟平寇》和《子卿还朝》,过后还写了一篇《朱明优戏序》称赞他的演技。文章中说,朱明的双手十分敏捷,歌唱功夫也相当厉害。操控木偶时,朱明的动作和声音配合默契,使得木偶的一谈一笑“真若出于偶人肝肺间,观者惊之若神”。从杨维祯的赞叹来看,木偶戏发展到元代时,演技水平大有提高。
杂剧《西游记》中的“木偶戏”
木偶戏的表演还被写入杂剧中,在由元入明的杂剧家杨景言的《西游记》中,就有关于元代木偶戏表演情况的描写。杂剧《西游记》第六出,胖姑向她的爷爷讲述自己看过的一次表演:“一个人儿将几扇门儿,做一个小小的人家儿。一片绸帛儿,妆着一个人,线儿提着木头雕的小人儿。那的他唤作甚傀儡,黑墨线儿提着红白粉儿,妆着人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