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为朱自清。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在江苏扬州长大成人,所以他常说自己是扬州人。
朱自清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写实议论的,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第二种是描写个人经历的,如《背影》《给亡妇》《择偶记》等;第三类是写景记游的,如《荷塘月色》《绿》《春》等。
朱自清的散文很有特色,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融合了自身对人生的真实感受,淳朴自然,真切感人。而且他的散文讲求美感,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对景物观察细致、精确,对色彩、声音十分敏感,并擅长运用赋、比、兴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艳丽,满满的都是诗意和生活情趣。比如他的《荷塘月色》,描绘月下荷塘,多次运用比喻、通感、叠字等手法,遣词造句几乎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如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用通感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十分跳跃、传神。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将荷花在月光映照下的晶莹剔透、在荷叶掩映下的闪闪烁烁、自身纯洁无瑕的美态完全呈现了出来。除了这种艳丽的语言风格外,朱自清的散文之美还表现为清新平实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是他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朴素、精炼,娓娓道来,比如他在《背影》中运用的就是这种语言。
《背影》是朱自清所有散文代表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篇,写的是他在北大读书期间的事。当时国内局势动**,百姓生活艰难。朱自清的父亲丢了差事,先是赋闲在家,后又为找差事东奔西走。偏偏祸不单行,朱自清的祖母又去世了,朱自清赶回家奔丧,与父亲碰了面。而《背影》主要讲述了朱自清奔丧后回京,父亲去火车站送他的情景。散文叙事平实,语言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却能从新颖别致的角度出发,写出朱自清父子间含蓄的深情,极为打动人心。通常作家在写人物时,都会从正面着手,《背影》却独辟蹊径,极力刻画父亲的背影。虽只是写背影,却用极为精炼、传神的笔触,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父亲的艰难、痛苦,父亲为儿子、为家庭奔波的隐忍等,远比正面描写更具艺术魅力。
《背影》问世时,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多是思想保守、与子女针锋相对的“坏父亲”形象,《背影》却塑造了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好父亲形象,引来很多读者的共鸣,顿时从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
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