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年间涌现出大批优秀诗人,“初唐四杰”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生活的年代,诗坛盛行“上官体”,这种诗体内容空泛,一味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就在这时,“四杰”挺身而出,反对诗坛这种不正之风。首先站出来的是王勃,随后其余三人纷纷响应,投身到反对“上官体”的诗歌创作活动中。
“四杰”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内容。“四杰”把初唐的诗歌从狭隘的宫廷、台阁转向了范围广阔的市井、山河、边塞,创作的诗歌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送别、边塞诗等。
所谓边塞诗,就是以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创作的诗。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收录的边塞诗有两千余首。“四杰”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虽然他们之中只有骆宾王去过边塞,其余三人从未踏足那里,但是他们的边塞诗中却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豪迈的英雄气概。
“四杰”对初唐诗坛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使七言诗走向成熟。在“四杰”之前,五言律诗就已经出现了,但作品并不多。等到“四杰”步入诗坛后,这种诗歌形式才得以固定下来,并得到了充分发展。“四杰”创作了很多质量很高的五言律诗,为之后五言律诗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七言诗全篇每句七字或是以七字句为主,是古代诗歌中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处理最自由、抒情叙事最具表现力的一种形式。七言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民谣。曹魏时期,现存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诞生,就是曹丕的《燕歌行》。此后,七言诗逐步增多,但到了唐代才真正发展起来,走向成熟。“四杰”对此贡献不俗,尤其是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是个中高手。
初唐诗坛还有一位诗人不能不提,他便是陈子昂。他的诗歌创作有明显的复古倾向,致力于复兴古诗中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在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过,要说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还要数《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陈子昂在朝中得不到重用,接连遭到贬黜,眼见报国宏愿难以实现,他便登楼远眺,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诗,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心情。全诗风格明朗刚健,颇具“汉魏风骨”,对之后的唐诗创作影响深远。
隋代诗歌
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鼎盛,诗人更是灿若星辰,清朝人编了一部《全唐诗》,收录了49800多首诗,诗人有2200多人。中国人讲究“吃水不忘打井人”,唐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耀眼的“明星光环”,离不开隋代诗人在诗坛的辛勤耕耘。
隋朝如同它的“前辈”秦朝,寿命不到40年,短暂得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诗歌方面还处于对五代的模仿、延续上,但后来唐代流行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的雏形已经在当时出现。如写边塞诗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其中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就颇为有名。写山水田园诗的有王绩。王绩以阮籍和陶渊明为自己的榜样,不仅隐居山林,还写出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好句子。王绩出身学者世家,他的哥哥王通也是隋代著名的学者。而他的侄孙王勃更是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是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