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比文字的产生要早得多。原始人口头代代相传的神话,就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那么神话具体讲了些什么内容呢?神话的主角一般是神,也包括被神话的英雄,他们利用自身的神力和法术,做出了种种常人做不到的事,以征服自然,变革社会,这样的故事传说就是神话。需要注意的是,神话特指由上古时代的先民集体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在此之后由个人创作的各种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并不属于神话。
为什么在上古时代会产生神话呢?这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无法领悟自然界的奥秘,掌控自然,尤其是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更显得无能为力,这导致人们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心理,幻想出各种超自然的神灵与魔力,加以崇拜。
神话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中国远古的创世神话主要描述天地的开辟,世界万物的形成,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主要描述人类的起源,比如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顾名思义以洪水为主题,其中最家喻户晓的当属大禹治水。战争神话主要讲述的是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发明创造神话讲述的则是一些英雄创造和征服的故事,比如夸父逐日、燧人氏取火等。
可惜这些想象奇诡、丰富多彩的神话多半已经失传,保留下来的也多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神话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神话历史化,也就是说,史学家和思想家在将神话录入史家、儒家典籍时,因其不够文雅,且违背了理性原则,对其进行了大幅删减,甚至直接删除。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在《史记》中写道:“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意思是,神话不够典雅脱俗,我很难将它们记入《史记》中。
现存的零散神话片段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分布,如《诗经》《楚辞》《国语》《左传》《庄子》等。不过,很多神话材料都已经过加工修改,有些甚至已面目全非。相较于别的很多古籍,《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更多,也更接近其原始面貌,因而更具研究价值,但要说最具神话学价值的,还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部奇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俗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书中记录的神话,总数在中国所有古籍中占据首位,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妇孺皆知的神话都源自《山海经》。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都十分古老,神话色彩相当浓厚,想象力丰富,读来令人印象深刻。以“钟山之神”为例,《山海经》中记载: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qǐ)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烛阴睁开眼,天下便是白昼;烛阴闭上眼,天下便是黑夜;烛阴吹一口气,天下便是冬季;烛阴呼一口气,天下便是夏季。烛阴不吃、不喝,也没有气息,可一旦他吐一口气,天下便刮风。他的身长达千里,在无?国以东,他的面孔像人,身形似蛇,周身都是红色的,住在钟山下面。
《山海经》神话中还描绘了一些极为奇异的国家,比如厌火国,国内百姓“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意思是他们的身体像兽,皮肤黝黑,能从嘴里喷出火苗;另有贯胸国,“其为人匈有窍”,意思是贯胸国的人胸口都有一个洞。种种匪夷所思的神话,让人不得不赞叹我们先人的想象力。
神话并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文学创作,而且受时代所限,它的水准远远比不上其后出现的种种文学形式,但它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那广博深厚的内涵,生动形象的表达,为后世文学,如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随处都能见到神话的影子,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主角孙悟空身上就有多个上古神话人物的影子——“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