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 / 1)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描写了北宋清明时节的风俗,被评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宣和年间任翰林图画院待诏。他擅画林木、人物、楼观、屋宇;描绘桥梁、街道、城郭时刻画细致,形象逼真。

《清明上河图》用长卷形式及全景构图法展开描绘,生动地记录了北宋皇都汴梁清明时期的生活面貌。该画卷长五米以上,内容共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区风光、汴河及其两岸风光及城门内外风光。绘了550多个人物,50多头牛、马、驴、骡等牲畜,20多辆车、轿,大小船只20多艘,以及多个具有宋代建筑特色的房屋、桥梁、城楼等。这种规模之大,涉及场景、人物之多的绘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清明上河图》以清明时节人们要扫墓祭拜,还要参加各种集市活动的民间风俗为题材,充分展示了汴梁郊外汴河两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自然风光与繁荣景象。作者构图有序,虽景物繁多,但都被富于变化的画面纳入其中。图中所绘房屋桥梁有远近高低之分,植物与牲畜大小不同,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面用笔细腻、构图严谨,其磅礴的气势给观赏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

《清明上河图》通过对各个阶层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出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状态,为人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各行业实际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中国通史(彩图本)》说它“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介绍张择端时,也对《清明上河图》做出好评,说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而该画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各阶层观赏者的赞赏,很多画家以其为范本纷纷临摹,如元代的赵雍,明代的仇英,清代的陈枚、金昆、程志道等。还有一些画家身在日本、纽约、伦敦等地,也绘制了《清明上河图》的摹本。

《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由来

《清明上河图》名字中的“清明”的含义多有争议。绝大多数人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时节,但有人在仔细观察了画面之后,发现画中的很多植物不是初春时节的样子,而是秋季的,于是提出“清明”是本朝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康的意思。但也有人认为“清明”是地名,据考证,当年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外共分一百三十六坊,在东水门地区的一个坊就叫清明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