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万历十七年,董其昌中进士,后历任湖广副使、湖广学政、山东副使等职,光宗在位时升任太常少卿,天启二年升为本寺卿,后又升为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他擅长书画和鉴赏,是明代最优秀的书法家。《松江志》上说他:“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中年悟入微际,遂自名家。行楷之妙,胜绝一代。”
在书法大家中,董其昌起步很晚。17岁那年,他参加松江府会考,考完之后自己感觉良好,很有信心拿第一名。但是放榜之后,他发现自己位列第二。他去找看卷人知府袁贞吉理论,袁贞吉说他文章写得的确很好,但是字太差,所以不可能得第一。这件事深深刺激了董其昌,自那之后,他开始用功学习书法。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钟繇的《荐季直表》和王羲之的《黄庭经》。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稍微有些自满。一次,他到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里做客,见到了很多名人书法的真迹,加上在南京见到了王羲之的真迹,认识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于是回去废寝忘食,勤奋练习。
董其昌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又加入了自己的审美和情趣,最后创造出自己的书风。他的字天真烂漫,古拙淡雅,自有一股宁静致远的味道。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赞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去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董其昌的书法在用笔、结体、用墨、章法、气韵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人称“董体”。用笔方面,灵活运用笔尖,到处游走,变化多端,时而露锋起笔,时而侧锋起笔,干净利落,劲道十足。结体方面,大方自然,疏密得当。董其昌受颜真卿的影响,字写得宽,又受王羲之和李邕的影响,不忘收紧,最后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大大方方,疏密有致。用墨方面,他是数一数二的高手,历来受到人们推崇。浓墨和淡墨的掺杂,让作品更富节奏,更具表现力。尤其是淡墨的使用,淡得恰到好处,内含一股朴素、怀旧、清雅和俊逸,让人心向往之。章法方面,看似随意,无为而治,却营造出与书风最相宜的效果。气韵方面,讲究“淡”和“雅”。他的书法无论用笔、结体,还是用墨、布局,都讲究“淡”,如风吹过,而且淡中又透出“雅”来,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心境,让人心旷神怡。
董其昌擅长各字体。他的楷书早年便比较成熟,主要得法于颜真卿,不过在用笔和结体方面舍弃了颜体沉稳、均衡的特征,借鉴欧阳询等别的书家,最后创造出一种攲正相生、潇洒飘逸的效果,趣味十足。行书方面,董其昌深受“二王”和颜真卿的影响,尤其是颜真卿,他曾认真研习过《明远帖》《争座位帖》和《鹿脯帖》。最终,他的行书笔法淡泊含蓄,轻盈多变;结体或攲或正,不拘一格;用墨喜欢淡笔;布局清新舒畅,自有一股天真烂漫、返璞归真的趣味在其中。董其昌最有成就的,还当属他的草书。董其昌的草书早年中锋运笔,笔画平稳,晚年改侧锋运笔,笔画粗细跌宕,骨力内含,颇有怀素、杨凝式和米芾的韵味。他的狂草线条跌宕,透出十足劲道;运笔如飞,却能见到静谧;用墨浓淡相宜,秀润得当;下笔率性而为,流露出天真烂漫。
董其昌的书法在清代时就十分名贵,“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康熙非常喜爱和推崇他的书法,多次临摹他的作品,甚至还让人将自己最喜爱的《昼锦堂记》制成屏风,安放在座位边上,早晚没事的时候便端看揣摩。皇帝如此,下面的文人更是如此,个个学习董体,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代的书法都笼罩在董其昌的影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