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即宋徽宗,宋代第八任皇帝,1100年至1125年在位。赵佶虽然是一国之君,但他喜欢舞文弄墨胜过政治军事。他在位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战乱不断,而他把心思都放在书画和道教上,把国家交给几个庸臣去打理,最后导致亡国。他的下场也非常惨,被金兵掠到北方,囚禁将近十年,最后死在异国。
宋徽宗在治国上是个昏君,但在艺术上却很有建树,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水平都相当高,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赵佶的书法以自创的瘦金体最为有名。他的书法起初学唐代的薛稷和当代的黄庭坚,草书上学习怀素,后来他受唐代薛曜的《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启发,同时掺以画兰竹的笔法,自创了瘦金体。这种字体的特征是,运笔直劲,如刀刃金钩,横笔收笔时很果断,且收笔会带钩,竖笔瘦劲,多以点画收笔;结体上中宫收紧,内密外疏,看上去有点像兰竹。这得益于赵佶的画家身份,因为他本身是个画家,喜欢画兰竹。
赵佶瘦金体的代表作是1104年赐给大臣童贯的《楷书千字文》。《千字文》是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历代书法家喜欢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比如智永的代表作便是《真草千字文》。赵佶的这件作品用瘦金体写成,笔画瘦劲规整,仿若有金戈铁马之势,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名作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件。
赵佶的瘦金体无论从笔画上还是结体上看,都算是独树一帜,具有开创性。但是这种字体也明显存在很多弊端。这种字体乍一看让人眼前一亮,非常醒目,但是一会儿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因为它千篇一律,缺乏变幻与韵味。
赵佶的书法创新过于追求技巧,“瘦金体”便是一种技巧的产物,笔画较之前楷体虽然变化不小,但变化是固定的,不同的字只是这些变化后的笔画不停重新组合而已,忽略了更重要的内在精神。
书法对于赵佶而言,并非单纯的一项个人爱好,他还制定了一些和书法有关的政策,推行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极大。早在西晋时期,政府便设置了秘书监,设弟子员,教习书法。到了唐代,政府更加重视书法,在国子监设立了专门的书法学校。不过,唐代灭亡之后,历经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些制度都已经被废除。直到1104年,宋徽宗重新恢复书学,任命米芾为书学博士。1110年,宋徽宗又设翰林书艺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把书法当艺术来管理的官方的书法机构。后来,书艺局中设立了书法培训班,专门招揽和培训书法人才,课程包括各种字体。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培训班鼓励创新,认为有自然形态和神韵,不专临摹古人的作品是最好的作品。
宋徽宗之前,和书法有关的政策制定主要是把书法当作一门技术,为科举考试和日常行为制定规范,偏重于实用性,而宋徽宗则将书法纯粹当作艺术来看待,这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瘦金体
瘦金体起初被称作“瘦筋体”,因为筋骨瘦劲。但是赵佶贵为皇帝,人们出于对他的尊重和逢迎,便将“筋”改为了“金”,成了瘦金体。古代多用“金”来形容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如“金口玉言”“金枝玉叶”;再比如,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被称为“金错刀”。“金”字既体现了瘦金体的线条锋芒毕露,也体现了其字体的华丽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