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诞生:甲骨文(1 / 1)

清代末期,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经常可以从地里挖到“龙骨”。龙骨是中医术语,指古代动物骨骼化石,可以入药。安阳挖到的龙骨,大部分是牛胛骨和龟壳,也有牛肋骨和鹿头骨,上面往往留有刀刻的痕迹。这些骨片被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中药铺,刻有刀痕的价格更低,甚至卖不出去,只能扔掉,或者刮掉刻痕后再卖。

1899年,清廷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生病了,他无意中发现,从药铺买来的龙骨上或隐或现地刻有线条,整齐而有规律。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确定,这是一种古文字,而且已经相当成熟。于是王懿荣将药铺中的龙骨全部买下,并追根溯源,找到安阳小屯村,开始对其进行保护性发掘。

一年后,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的王懿荣去世。他收藏的千余片甲骨留给了门生刘鹗,也就是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1903年,刘鹗已收集了超过5000片甲骨,他将其中字迹清晰的编辑成《铁云藏龟》一书。《铁云藏龟》是世界上第一部甲骨文拓片集。

龟甲和兽骨质地坚韧,用刀在上面刻画,直线更为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曲线则往往由短直线连接而成。有的甲骨文作品在刀刻之前,先用红色或黑色笔墨做底稿;个别的只用笔墨书写,不用刀刻。总体来说,甲骨文的艺术风格是“以刀为笔”。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有了真正的书法。此前虽然也有文字,但还谈不上书法。书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用笔、结体和章法。用笔,是指一笔一画有讲究;结体,是指字的构造有讲究;章法,是指字与字之间的布局有讲究。

甲骨文的艺术特征,也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最初简朴而浑厚,随着应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讲究,甲骨文逐渐变得更为工整、雅致、秀美。

甲骨文给后世的书法和篆刻留下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比如稳健、匀称、平衡的结体方式,章法的错落避让,刀砍斧剁般的力度感,细笔如刀锋、粗笔如虬龙,等等。可以说,后世书法的所有艺术特征,在甲骨文中都已经初露端倪。

仓颉造字

传说汉字是仓颉发明的。仓颉有四只眼睛,是黄帝的左史官。他看到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创造了象形文字,这些文字就是汉字的雏形,所以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据说仓颉造字成功的那天发生了怪事:“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天上下起了如雨一般的粟,夜里鬼怪像狼一样号叫。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类掌握了文字这个工具后,就能自由交流、记录事物、传承智慧,所以上天用粟来表示祝贺,而鬼怪因为再也无法愚弄人类而痛哭号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