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体与现象的对立(1 / 1)

读书与书籍 叔本华 1685 字 2个月前

一 物自体

所谓物自体就是本体,是指独立存在于我们知觉之外的东西,是指真实存在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创立原子论,认为物自体是物质,这也是后来洛克的观点。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超越的存在物,而我认为它是意志。

二 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正如我们只认识地球表面而不认识地球内部的大量固体物质一样,我们在经验上对宇宙万物的认识,除了它们的现象、表面以外,就再没有别的了。对这种有关表面现象的正确认识,构成了物理学,尤其是广义物理学。但是,这个表面认识却要先假设一种既构成外观也构成具体内容的内部,于是这个假设以及关于内部性质的许多推论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主要课题。

要想根据表面法则来解释物自体的本性,就等于是要透过外观与适用于外观的法则来解释实体。所有独断的超越论哲学都想根据现象法则来解释物自体,这好像是想使两个完全不同的物体彼此涵盖一样。不管这种超越论会怎样尝试,最终都不会成功。

三 物理学的人和形而上学的人

由于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现象又是物自体,或者说既是创造的自然又是被创造的自然,因此都可以从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这两方面对它们加以解释。物理学的解释往往运用“原因”,而形而上的解释则往往运用“意志”,因为出现于无知觉自然中的自然力量以及更高一层的生命力,在动物和人类身上都表现为意志。

所以,严格地说,人类具有智慧的多少和倾向以及道德性格的构成都可以归结为纯粹的物理原因,智慧基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构造以及影响它们的血液循环,而道德性格则基于心脏、淋巴系统、血液、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肠子、**等等的构造和综合作用。

我承认,这需要一种甚至比毕查德(1)和卡班尼斯(2)在支配物质与道德间关系的法则方面所认识的更为正确的知识,因此,一个人的智慧和性格可以追溯到更远的物理原因,即父母亲的身体结构,而这些只能给同类提供种子,不能对更高一层或更优秀者提供种子。

从形而上学的立场上说,一个人应该被解释为他自身的虚灵存在方式,即完全自由的和最初的意志,正是这个意志为自身创造了最合身的智慧。因此,一个人的一切行动都必定受他性格的影响,而他的性格无论在什么时间都会与作用在他身上的刺激相冲突,虽然这是他的本性导致的实质的结果,然而其根源却完全在于他的本性。

四 不能被了解的自然

当我们认识和思考动物的生命活动时,尽管动物学和动物解剖学会告诉我们许多东西,但我们仍然会觉得这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奥秘。

大自然会无情地永远对我们人类的询问没有任何反应吗?难道大自然不应该像其他一切伟大的事物一样是开放的,可以向人们展现一切奥秘吗?大自然未能回答我们的询问,是因为我们问错了问题吗?是因为我们询问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吗?还是因为我们的问题中隐藏着矛盾?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我们不能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存在于本质上永远无法被完全认识的自然中。大自然是深不可测的,我们是在一个没有包含这种形式的领域内寻求原因和结果。

我们试图根据充足理由原则来了解表现在我们面前的种种自然现象的内在本质。可这只是我们的智慧借以了解现象即事物表面的方式,而我们却希望把它用在现象领域之外,因为在这个范围里,它能充分发挥作用。

例如,我们以动物的生殖来解释特定动物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看,这并不比从原因产生结果更难解释。即使在最简单的情形下,这种解释最后也会出现让人无法理解的东西。在生殖的情形下,我们缺少因果关系中的另外两个阶段,这种情形并没有产生根本差别,因为即使我们接触到了它们也理解不了,到最后,现象仍然只是现象,不会变为物自体。

五 知识与意志

我们埋怨自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存在的一般性质,尤其不了解我们与其他存在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只是生命短促,就连我们的知识也完全受这短暂生命的限制,我们既不能知道自己出生之前这个世界的情形,也无法知道自己死亡之后这个世界的情形。我们的意识好像是那道照亮黑夜的闪光,可短暂的生命却像魔鬼一样恶毒地不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于是我们只能陷于困苦失望之中,无法获得快乐。

可是,这种埋怨并不合理,因为它产生于由错误前提所带来的错觉,即认为所有事物都来自一种思维能力,因而在它成为现实的东西以前都以观念方式存在。根据这个前提,我们认为一切来自于知识领域的事物都可以受到知识的影响,都可以加以解释,都可以借助知识被完全了解。但事实的真相恐怕是,那些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其实是任何人都无法知道的。

一切知识所在、一切知识所属的观念都只是存在的外在,是次要的东西,就是说,它们并非是保全事物本身所必需的东西,也不是为了保全宇宙整体所必需的,而只是为保全个体存在所必需的。因此,整个事物的存在只是进入了知识领域的表面,只达到了有限的程度,只形成了动物意识中描述的背景。

意志的目标是存在的主要因素,它的地位也最重要。因此,透过这个表面就产生了整个时空世界和观念世界,而时空世界和观念世界在知识领域之外,根本不具有这种存在。既然知识的存在只是为了保全每一种个别的动物,那么它的整个结构,它如时间、空间等的一切形式,都只能用来满足这个目的,而这只需要我们对个别现象之间的关系能有基本了解,根本不需要知道关于事物基本性质和整个宇宙基本性质的知识。

康德曾经表示,困扰着每个人的形而上学问题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的解决方法,也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造成这种情形是因为,形而上学问题的根源在我们理智的形式中,在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中,而现在,我们的理智只被用来把种种刺激指示给个人意志,将欲望的目标指示给个人意志,将掌握这些目标的方法指示给个人意志。

但是,如果滥用理智来认识事物的本体及其整体和内在结构,那么一切可能事物的邻接、连续和相互依赖形式就会产生形而上学的问题,诸如起源和目的问题、世界的开始和终结问题、个人的起始和终结问题、由死亡带来的个人自我的消逝问题、尽管死亡而个人自我仍旧存在的问题、意志自由问题等。

如果我们以为这些形式有过变动,对事物的意识却仍然存在,那么这些问题就是不存在的虚假问题,谈不上解不解决。因为它们完全来自于这些形式,其目的不是了解世界和存在,只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而如果它们完全消失,表达它们的语言也就不会再有任何意义了。

整个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是对康德理论的一种解释和客观证明,即对理性的各种形式只能内在地运用,不能超越地运用,也就是说,只能用在经验范围以内,不能用在经验范围之外。康德本人当时只是从主观的观点证明这个理论。

我们可以不用这种方式表示,我们可以说:理智是形而下的,不是形而上的,它与意志的客观化有关,因而可以说它始于意志,其存在也只受意志支配。不过,这种支配只涉及自然中的事物,不涉及自然以外的和超自然的事物。

显然,动物只具有发现和觅取食物的智慧,动物的智力高低也取决于这个目标,这个道理在人类身上也没有不同。人类要自保就要比动物面临更多困难,同时人类的需求也在无限增大,这都使人类必须具备更高的智慧。当这种智慧由于反常情形而过量时,就会出现不被役使的丰富的智慧,这就是天才。这种智慧首先是客观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继续变为形而上的,或至少可以力求变为形而上的。

总括了一切事物的自然现在变成了智慧的题材、问题的发源地,依天才的智慧看来,自然开始自觉为一种既存在而又不能存在或可能成为另一种存在的东西。可是,在只具有一般智慧的普通人看来,自然显然没有自觉,它就像磨坊主听不见磨坊的声音或制造香料的人闻不到香味一样,对普通人来说,自然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

人只有在比较明晰的某些时刻才会知觉到自然,可是这种感觉又稍瞬即逝,因此,即使这种平常人成千上万地联合在一起,他们在哲学方面的成就也很有限。可如果理智是形而上的,如果理智的渊源和能力是形而上的,那它就可以促进哲学发展,当理智的力量组合在一起时,还可以促进所有其他学科的发展。

(1) 毕查德(1771—1802),法国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

(2) 卡班尼斯(1757—1808),法国医生,医学方面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