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父母不再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讲道理,孩子你应该这样做,孩子你应该那样做。一旦孩子不顺从自己的心意,便不停地强调、说教,千叮咛万嘱咐。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或许父母会认为,叮咛和嘱咐是对孩子的爱和用心良苦。可事实上,一句话总是不停地唠叨,同一件事反复拿出来说,这种用唠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爱,往往换来的不是孩子的理解和改变,而是孩子强烈的反感和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道理也很难讲通。
有一年春节期间,我走访亲戚时亲眼见证了这样一段场景。
一群大人坐在一起闲聊时,这位妈妈不时地数落着在一旁看电视的女儿,“你的成绩只是处于中上游,可不能老想着看电视”“作业做了吗?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一定要先写作业,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怎么还坐在那里不动,如果你学习有这个劲头,成绩肯定差不了”……而女儿呢,好似没有听见一样,淡定地在妈妈的指责声中看着节目,妈妈的苦口婆心没有一丁点效果。
再后来,这位女儿小声地嘀咕道:“我总不能24小时都学习吧,真不知道这样没完没了的唠叨有什么意义……”为了避免继续听到妈妈没完没了地唠叨,她无奈地离开客厅,回到自己房间看书学习。可是,这时候她早已经被妈妈的唠叨弄得烦躁不已,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只是看着书本发呆而已。
午饭期间,这位妈妈依旧忙着唠叨孩子,“你怎么老吃肉?不油腻吗?吃点蔬菜”“不准喝饮料,等下喝点汤。”“不要拿手吃虾,妈妈说过多少次了,这样不卫生,也不礼貌”……女孩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我行我素,接着就是筷子打孩子手的声音以及孩子的哭声。
唠叨,是绝大部分父母的共同特点,这一特点也恰恰是绝大部分孩子最厌烦的一点。父母唠叨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听进去,有所思考,有所行动。却不知,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你什么时候最反感父母?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提问,点赞最多的一个回答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
“我爸妈整天就知道唠唠叨叨,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可是我已经长大了,该懂的道理已经懂了,父母说得次数多了,心里不知不觉就会感到厌烦……”
“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声,我就有一种发疯的感觉,恨不得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
……
父母的一片好心,怎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够给自己适当的建议,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唠叨,因为唠叨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一种表现。更何况,父母的唠叨往往是指责多,夸奖少;抱怨多,安慰少,也难怪孩子们会对此心生不满,甚至是厌烦。
唠叨,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大的沟通障碍!当你说100遍孩子也不听不改时,就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唠叨,远没有给孩子合理的建议对孩子帮助大。我们知道,案例中的妈妈只是担心孩子因为看电视耽误了学习,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弱,很容易因为看电视而忽略了学习。这个时候,其实妈妈可以事先和孩子达成协议:看半个小时电视之后必须学习;或是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表,安排好看电视和学习的时间。那么,等孩子的学习时间到了,妈妈只需要说一句“学习的时间到了,你必须按照协议或是时间计划表做事”,就可以达成说教目的。
不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很多事情其实只要父母稍微提醒一下,或是嘱咐一次,大部分孩子都是可以明白的。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你听好了,这话只说一遍”,在对孩子说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点,挑选有分量的话,也可以重点解释一下其中的要点。
例如,当一个习惯马虎的孩子,在出门忘记带铅笔盒的时候,父母不应该不停地埋怨孩子“忘性大”“丢三落四”,而是应该在出门的时候提醒孩子检查书包,看是否有遗漏的东西。相信这样的提醒和建议,往往比在孩子耳边唠叨他马虎更有效,更有利于帮助他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不要带着情绪和孩子说话,比如:“为什么你总是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房间?”这种带有指责和批评意味的话语,会让孩子伤心、沮丧,有挫败感,从而自动屏蔽父母的话。你可以站在客观的立场教导,比如:“你的房间最好收拾一下。”这种不带负面情绪的话语,会让孩子更乐于听,自然也能省去无数地唠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嘱咐也好,批评也好,抑或是提醒,应该做到点到即止。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应当先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一下,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这样的父母往往是宽厚、温和、从容的,也定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