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绝对产生过疲惫感。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冥顽不灵、屡教不改时,内心会感到凄凉和迷茫,会思考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变好?其实,孩子就像是一座冰山,唯有我们炽热的心才能融化他们。所以,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先感动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故事的开头,孟母带着孟子住在离坟墓不远的地方,孟子就和周边的小伙伴们模仿大人们哭丧、跪拜,孟母发现孟子无心学习后,就把家搬到了市集。到了市集后,孟子又和周边的小伙伴们玩起了模仿大人做生意、宰杀牲口的游戏。孟母见孟子依然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又将家迁到了学堂附近,这才让孟子认真学习起来。其实,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后续,就是“子不学,断机杼”,也正是因为这个后续故事,才令孟子真正地爱上学习。
孟子在进入学堂后,确实学习得很认真,但是也很贪玩。有一次,同学喊他出去玩,孟子没经受得住**,便逃课去玩了。在接连数次的逃课后,终究被孟母发现了。孟母非常气愤,但她没有大骂孟子,而是当着孟子的面将快要织好的布一股脑儿全剪碎了。
孟子想要拦住孟母剪布,因为他深知这块布是孟母花了很长时间去织的,并且快要织好了,剪碎太可惜。但孟母却告诉孟子,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需要持之以恒,而他逃学的行为就像是一把剪刀,正在剪碎他织的布。这时孟子意识到母亲用剪布的方式来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此后,他收敛了玩的心思,一心一意地扑在了学习上。
从孟子的故事上来看,孟子能收敛玩耍的心思,一心一意地去学习,归根究底还是源于感动,是孟母用行动给他上了一堂震撼他心灵的课。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孩子心灵的深处。”可见,好的教育不是战斗,而是要感动孩子,打动孩子的心。
潇潇今年9岁,是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小男孩。在他人看来,潇潇非常优秀,但潇潇的妈妈却不那么认为,因为她的儿子身上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花钱,每当潇潇朝她要钱时,都令她苦不堪言,因为她是单身妈妈,家庭并不富裕。
譬如这一天,潇潇吃好早饭后,他又问妈妈要零花钱。妈妈想也没想地拒绝了,因为前几天她刚给过他。妈妈的拒绝令潇潇非常不高兴,他嘟着嘴坐在椅子上。妈妈收拾好后,准备送潇潇去学校,见他一动不动,便催促他拿书包,并提醒他快要迟到了。
但是,潇潇就是坐在椅子上不动。妈妈见状,立马明白了潇潇是为自己不给他零花钱在闹别扭。妈妈皱着眉头询问潇潇要零花钱干什么用?潇潇说他要请好朋友喝奶茶。
妈妈告诉潇潇,不请也没有关系。但潇潇却不同意,他对妈妈说,如果自己不请的话,他的好朋友就会跟自己绝交。妈妈耐着性子告诉潇潇,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用金钱和物质来维系的。但潇潇就是不听,甚至捂着耳朵和妈妈耍赖,他对妈妈说如果今天不给他零花钱,他就不去学校,也不好好学习。
这一次,妈妈和潇潇僵持了很久,最后潇潇没有去学校。直到下午给了钱,才背起书包去了学校。
妈妈非常明白,自己的妥协只会令孩子更加的肆无忌惮,可是她实在想不出改正孩子爱花钱的办法。就这样,她忧心忡忡地去了单位,一个同事见她心不在焉,便询问了她缘由。最后,这位同事给她提了一个建议,她告诉她,想要孩子不乱花钱,就要让孩子知道挣钱的不易,从心灵上打动孩子。
回到家后,潇潇妈妈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她对潇潇说,只要陪她工作,就给他多少零花钱。对此,潇潇兴致勃勃地答应了。
潇潇妈妈晚上有加班的习惯,在此后加班的时候,她会将潇潇叫到自己身边,让他陪着她加班。当潇潇困得眼皮打架,催促她睡觉时,她却摇头拒绝了,她告诉潇潇工作没有完成,如果工作没完成的话,不仅挣不到钱,甚至还可能被开除。在接连数天的熬夜后,潇潇终于承受不住了,他宁愿不要零花钱,也想睡觉。与此同时,他也深刻地明白了赚钱的不易和妈妈的辛苦。
此后,潇潇再也不乱花钱了,也鲜少再问妈妈要零花钱。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在教育问题上,只有我们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相重合或交织时,孩子才会受教,如果我们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呈现出永不交织的平行线,那么孩子很难受我们所教。
如何令我们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重合或交织呢?很简单,就是教育孩子时建立在感动孩子的基础上。那么,怎样才能感动孩子呢?
我们要懂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想要感动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方法,一个是观察他们的行为,一个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的心声是发自肺腑的,它能表露出孩子的需求。当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仔细读懂他们的心声后,那么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法,所说出来的话,都能感动到孩子,起到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效果。
我们要用心去爱护孩子。所有的感动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孩子愿意听父母说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内心是知道父母爱自己的。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要不吝啬地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意。怎么表达呢?就是用心地去爱护孩子的身心,具体来说,就是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
所谓的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就是要对孩子嘘寒问暖,令孩子不受伤害,而精神需求的方面有很多,譬如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外出旅行、参与孩子喜欢的活动,等等,也要用心去赞美孩子的优点,在精神上给予孩子鼓励,等等。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爱,他才会静下心来听父母的教诲,并感动于父母的教诲。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用心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在父母心里,不管是我们用战斗的方式教育孩子,还是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教育孩子,都是希望孩子能纠正错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采用的战斗式教育方式并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战斗式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孩子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感动孩子。
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需要用心,教育孩子更需要用心。只有心到了,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才能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