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被吼成了问题(1 / 1)

孩子,无疑是屡教不改的代名词。因为他们在同一个错误上,会经常犯,仿佛是走入了死胡同里出不来,也因此,令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无数次地去为他们纠正。然而,成年人在重复同一件事很多次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疲惫感,情绪会变得很糟糕。这时候,父母发泄情绪的方式,就是对孩子吼。

此刻,我们不妨自省一下,在孩子犯错误时,你是否会因为不耐烦而吼孩子?如果有,那么你的方式解决问题了吗?当然没有解决。不仅没有解决,大吼大叫还会令孩子身上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被吼成了问题。

首先,在性格上,父母的吼叫会令孩子的性格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变得暴躁、偏激,一个是变得胆小懦弱。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当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表现出暴躁的一面时,孩子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性格也会变得暴躁、偏激。此外,父母的吼叫也是展现自我强势一面的方式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当孩子思考“经常对我大吼大叫的父母是否爱我”这个问题时,他的性格又会变得内向、孤僻、敏感。

其次,父母经常性的大吼,会令孩子渐渐麻木,继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去犯错。

不可否认,在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吼叫的确能在第一时间里震慑住孩子,让孩子在短时间里不敢再犯,但孩子忘性大,时间一长就会忘记父母的震慑,继续再犯。对于父母的大吼大叫,也不再放在心上了。一旦孩子对父母的吼叫产生麻木感,那么他们将会在犯错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如此看来,父母的吼叫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制造出问题。孩子犯了错误,身上出现了问题,作为父母的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纠正,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教育方法绝不包含对孩子大吼大叫。因为,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战斗,而是春风化雨。

阳阳和小可是两个漂亮的小女孩,今年都9岁。她们既是同班同学,也是邻居。所以,在周末的时候,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

一个周末,天气非常好,阳阳和小可在小区偶遇了。两个小女孩凑在一起,商量着要玩些什么。阳阳看了看小区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朵,她灵机一动,说她们可以编花环玩,她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会编很多样式的花环。小可也很喜欢花环,便同意了阳阳的这个决定。

就这样,两个小女孩走进了花坛,她们见哪朵花开得漂亮,就摘下哪朵。不一会儿,花坛上的花就被她们摘走了大半。阳阳和小可见摘了很多花朵后,便找了一个空地方,开始编起了花环。

过了一会儿,阳阳妈妈和小可妈妈找了过来。两位妈妈看到满地的残花,以及被折腾的不成样子的花坛,气不打一处来。

阳阳妈妈是个直脾气,她直接对阳阳大吼:“阳阳,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呀!有那么多好玩的你不玩,非要玩花儿!你看看,你把花坛搞得乱七八糟……”

小可妈妈虽然和阳阳妈妈一样气愤,但是她并没有将这股怒火通过对孩子大吼的方式发泄出来。她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春风细雨地对小可讲起了道理:“小可,你知道吗,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当你摘下它们的时候,它们也会感到疼痛,只不过它们没有嘴巴,不能喊疼。还有,花草是美化环境的,爱护花草,人人都有责任……”

这次教育的结果是,阳阳在妈妈的大吼下,保证不会再犯,而小可在妈妈的温柔说教中,也保证以后不会再伤害花草。

就这样,一个星期过去了,在某个周末,阳阳和小可又玩在了一起。这一次,阳阳依旧跑进花坛,摘下花朵编花环玩,而小可却没有再摘花。周围的几个邻居不解地问阳阳:“明明已经答应妈妈不再摘花,为什么还要再摘呢?”

阳阳毫不在意地回答:“摘几朵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我妈妈的话,我才不听她的呢!她就只会朝我大吼大叫!”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最没有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冲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大吼大叫。在无数的实践中,也证明对孩子大吼,只会将孩子身上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被吼成了问题。

就我们的教育而言,它也是一种习惯。在初次对孩子使用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时,作为父母的我们,过后内心肯定会感到后悔,而一旦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习惯,在面对孩子的大事小事上,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吼叫的方式去教育。在这个时候,教育不仅不能引导孩子,而且还会使孩子在无形中成为我们的出气筒,成为我们发泄坏脾气的牺牲品。可见,父母的大吼是一种语言暴力,而这对孩子的心灵和成长,无疑是致命的。

孩子因为年龄小,阅历少,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导……在这么多的需要中,唯独不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大吼大叫。

好的教育不是战斗,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唯有能够撼动孩子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父母都要改掉对孩子大吼的坏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去学习和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