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小看孩子。别急着否认,先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这些行为:
鲜少或从来不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原本属于孩子该做的事;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总觉得他会做不好;
当孩子主动帮忙时,总会拒绝他;
孩子出门在外,会觉得他状况百出,很不放心;
……
但凡有以上这些行为,其实都能表明,作为父母的你打心底里是小看孩子的,否则为什么不问问他的想法和意见呢?为什么不相信他能将事情做好呢?为什么不相信他的独立能力呢?归根究底还是对他们的能力有所质疑。
那么,父母为什么会小看孩子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宠爱,一个是看重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各种差距。
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对其倾注了满腔的爱意,小心呵护着孩子的成长。哪怕孩子不是嗷嗷待哺的婴儿,不是蹒跚学步的孩童,哪怕他已经长得比父母还要高还要壮,但在父母的眼里,孩子依然是个孩子。也正是因为对孩子的爱,才忘记了将孩子放置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从而小看了他们。
在父母眼里,自己走过的路要比孩子长,经历的事要比孩子多,经验要比孩子丰富。而经验也是能做好一件事的关键。所以,仗着自己的经验多于孩子,继而小看孩子。此外,孩子的体力、身高也与成年人相差很多,这就令父母更加小看了孩子。
孩子年龄小,是我们小看他们的理由吗?当然不是。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其中有句歌词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孩子并不能小看,小看了孩子,就会被孩子拒之门外,小看了孩子,就很难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
岩岩今年7岁,在妈妈眼里,他是一个孩子。所以,她从来不会聆听岩岩的想法,也不相信岩岩能将一件事做好。哪怕岩岩将事情做好了,她也觉得是岩岩运气好。说到底,岩岩的妈妈打心底是看不起孩子的。
有一回,妈妈接岩岩放学回家。在路过一个小公园时,两人碰到一个哭闹不停的小女孩。岩岩的妈妈是个内心柔软的人,看到小女孩哭个不停后,立马带着岩岩走了过去,问小女孩为什么哭。小女孩说,她和妈妈走散了。
妈妈询问小女孩家人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家住在哪儿,但小女孩的年纪太小了,根本回答不上来。无可奈何之下,岩岩妈妈便选择了报警。
岩岩妈妈想将小女孩送去最近的警察局,但岩岩却反对,他认为该在原地报警,等警察来。原因是他觉得小女孩是和家人来公园玩耍的,应该是在玩耍的过程中走丢的。待在原地的话,没准小女孩的父母就能找来,而将小女孩送去警察局,会对小女孩的父母找到她造成一定的困难。
对于岩岩的话,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她还是选择将小女孩送去了警局。在第二天的时候,岩岩的妈妈主动打电话到警察局,询问小女孩是否找到了家人。警察回答说找到了,并告知岩岩妈妈,小女孩是和她的妈妈在公园里玩耍时走散的,在他们刚离开小女孩走失的地方,小女孩的妈妈就找来了。
至此,妈妈才后悔没有听岩岩的想法。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小看孩子的想法。当她尝试不小看孩子时,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其实是一个宝藏男孩。
有一天,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妈妈撑着伞,带着岩岩回小区。在路过一个雨棚时,两人听到了小奶猫的叫声。“喵喵喵”地叫着好可怜。妈妈和岩岩找了好久,才发现小猫原来在雨棚上。
妈妈和岩岩想不通小奶猫是怎么到雨棚上的,想不通便不再想,因为当下最重要的是将小奶猫从雨棚上救下来,因为小奶猫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了。然而,雨棚太高了,妈妈根本够不着。情急之下,妈妈伸出了双手,她将双手捧在一起,嘴里对小奶猫说跳到她的手上来,她会接住它。小奶猫似乎听懂了,它走到了雨棚的边缘,摆出了跳跃的姿势。但是因为害怕,一直犹豫不决。
岩岩看到被妈妈搁置在一旁的雨伞,灵机一动,他对妈妈说他有办法。这次,妈妈没有觉得他在捣乱,而是选择听一听他的想法。岩岩说,他们可以撑开雨伞,这样小奶猫就能跳进雨伞里。
妈妈听从了岩岩的建议,果然,小奶猫不再害怕,它勇敢地跳进了雨伞里。由此之后,妈妈再也不小看岩岩了。
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玛利娅·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具有一种神性,即智慧和精神力量。”很多时候,在父母的双眼被黑暗所蒙蔽时,孩子却能看到光明,找到正确的方向。
孩子虽然小,但是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和能力一点也不小。他们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可以顶破坚固的土地,可以顶开顽固的石头。作为父母,我们决不能小看孩子,应该要接纳孩子。
父母要想不小看孩子,首先就要做到不把孩子当孩子看。这一点,对许多父母来说很难,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从小呵护的。但是,只有转变了这个观念,才能做到将孩子放置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
当父母学会正视孩子后,其次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机会。这个机会,可以是听一听孩子的想法,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身上有着无数的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