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说“不”的权利(1 / 1)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孩子,这些孩子总是习惯依赖他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周末,莹莹跟妈妈一起去逛街买衣服。一家童装店琳琅满目的漂亮衣服吸引了莹莹和妈妈。妈妈看中一件大红色的连衣裙,说:“莹莹,你穿这件连衣裙一定很好看,快去试试。”

但是,莹莹却推开妈妈的手,因为她看中了一条背带裤,觉得穿背带裤才酷,红色的连衣裙很土。但是妈妈不同意,对她说:“要这件连衣裙吧,你穿起来才像公主!”“不,我就要那条背带裤。”莹莹坚持自己的原则。

妈妈认为上学时穿背带裤不雅观也不方便,极力劝莹莹改变主意:“莹莹,你要听话,咱们不要背带裤,要这条连衣裙,连衣裙穿着更好看。”妈妈手里拿着那条连衣裙,准备给莹莹换上。莹莹也不依不饶,就是不换。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妈妈不得不使用家长的权威,说莹莹不听话,然后强行给莹莹换上了那条连衣裙,并语气强硬地说:“我是大人,比你更明白穿什么衣服才漂亮,听妈妈的话肯定没错。”于是莹莹屈服了。

这样的场景常常在莹莹和妈妈之间发生,妈妈总是不允许莹莹跟自己说“不”,久而久之,莹莹变得没有主见,事事都要问妈妈,依赖妈妈。

看到这里,不知道作为父母的你是否觉得这对母女的相处场景似曾相识呢?不错,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也跟莹莹的妈妈一样,盲目地替孩子做主,不给孩子说“不”的权利。孩子正在很投入地画画时,父母制止孩子,让他去做作业,一旦孩子回答说“不”,父母就直接没收孩子的画笔;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研究自己的新玩具时,父母让他放下玩具,洗手吃饭,孩子头也不抬地回答“不”,父母便一把夺下他的玩具,拉着孩子去洗手……类似的情形时常在生活中发生。

大多数父母盲目地认定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听自己的话,不反驳自己,才是成功的教育。殊不知,不给孩子说“不”的权利,其实就是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四个中学女生一起离家出走,父母心急如焚,最终在一个星期后,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她们。她们离家出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总是武断地替她们做决定,从不允许她们说“不”。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独断专行带来的后果多么严重。要知道,盲目地要求孩子听从父母的话,不给孩子说“不”的权利,其实是在伤害孩子,而并非爱。不让孩子说“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依赖心理,懒于独立思考,进而变得没有主见、唯唯诺诺,同时也丧失了锻炼自我创造力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只有给他们说“不”的权利,他们才能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才能有健全的人格。而给予孩子说“不”的权利,也能增进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家庭沟通的良性发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允许孩子说“不”也要有个合理的范围。

要做明智的父母,就要学会放下父母的权威,适当给予孩子说“不”的权利,接纳孩子的不同意见和想法,倾听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这样才是孩子应该拥有的成长轨迹。作为父母,应该庆幸孩子会说“不”,因为这表示他们已经长大,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见解。

其实,父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你在对孩子说“不”时,孩子必须接受,但是却不允许孩子说“不”,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对于孩子来说是否不太公平呢?人都有犯错或说错的时候,即使父母已经是成人,但也并非总是对的,孩子虽然小,但也会有比成人更有道理的想法。作为父母,为什么不能反省一下自己,相信一下孩子呢?

孩子说“不”,并不是因为不听话或不爱自己的父母。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并非仅仅是因为贪玩的天性,而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为人父母,为什么不能在他们说“不”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呢?或许当他们说完自己的理由,你就不会认为他们在挑战你的权威,反而会认同他们的“不”。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或许对于父母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却是孩子锻炼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所以,各位父母,请放下你们的权威,放下长者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真正聆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说“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