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能力的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是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的溺爱。许多父母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什么都帮孩子做好了,这样就让孩子逐渐失去了尝试的动力,使孩子变得懒惰,变得怕苦、怕累、怕尝试。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教孩子做事,不仅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做事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独立、更自信;而帮孩子做事,只会让孩子养成懒惰、依赖他人的习惯,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意愿。因此,教孩子做事远比帮孩子做事更有意义。
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在一个沿海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个特别会捕鱼的渔夫,他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村里的人都说他是捕鱼天才。他不仅会捕鱼,而且人很友善,大家都很喜欢他。孩子们也喜欢围着他转,有的孩子会请求他帮自己抓一条大鱼,有的孩子会央求他帮自己带一对漂亮的贝壳。
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要求,渔夫都耐心地一一满足。后来,渔夫发现,村里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让自己帮他抓过鱼。渔夫很好奇,他走到那个孩子面前,问道:“你有想要的东西吗?是大鱼?还是贝壳?等下次出海回来的时候带给你。”
那个孩子说:“叔叔,我不想要大鱼,也不想要贝壳,您可以教我捕鱼吗?”
渔夫听到小孩的要求后,虽然很诧异,但也感到很开心。后来,渔夫只要有时间就细心地教孩子一些捕鱼的实用技巧。对此,村里的其他孩子都表示不能理解,认为多此一举,他们觉得想要鱼很简单,只要向渔夫讨要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一定要学捕鱼呢?
不过,那个孩子并不在乎这些声音,他依旧跟着渔夫努力地学习捕鱼技巧。后来,渔夫离开村庄了,去了一个很远的城市再也没回来了,而那些经常让渔夫帮忙抓鱼的孩子再也没有鱼了,只有那个让渔夫教他捕鱼的孩子可以随时有鱼。这时,村里的其他孩子才开始后悔:“早知道,我们就不要鱼了,也跟着叔叔学捕鱼该多好。”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帮孩子做事,只是对孩子一时的帮助;而教孩子做事,才会使孩子终身受益。父母要切记,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不要事事包办,要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动脑、动手,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然而,现如今许多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害怕孩子做不好,害怕孩子给自己找麻烦,因此对孩子的大小事情都大包大揽。殊不知,这种行为表面上是爱孩子、为了孩子好,而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体验的过程,阻碍了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有些父母甚至将这种担忧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这样孩子在做事情时就会产生为难情绪,认为做事情非常难,总害怕自己做不好。
其实,父母帮孩子做事,也是对孩子能力不信任的表现。不仅会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性就更强了,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更差了。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适当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耐心地教孩子做事,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和勇气,体会成功与失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做事,而不是干预孩子,帮孩子做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做事的方法不正确,那么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孩子做事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判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让孩子明白,成长不仅意味着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而且意味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教孩子做事,让孩子先学会照顾自己,然后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引导孩子去承担责任,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与使命感,这样孩子才会更乐于承担责任。
父母要知道,现在教孩子做事,日后孩子才会更独立,才会更敢于做事、乐于做事,而帮孩子做事,只会误了孩子、害了孩子。真正聪明的父母只会教孩子做事的方法,不会事事包办,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快乐,在实践中才能感受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