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的特殊性,造就了“4+2+1”的育儿模式,很多家庭都是6个大人共同养育着一个孩子。在这种特殊的育儿模式下,家长难免对孩子过于纵容和溺爱,总是习惯替孩子包办一切,久而久之,便让孩子被娇惯成了无法无天、任性而为的“混世小魔王”。
很多父母一味地溺爱与纵容孩子,却不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教会孩子如何感恩与回报,在孩子犯错后不加以纠正与引导,反而拿孩子小当借口。殊不知,终有一天,你的过度纵容将成为孩子误入歧途的导火线。可以说,过度纵容孩子,对孩子养而不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败与过错。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的趋势日渐上升,案情越来越重,犯罪的年龄也越来越小。究其原因,很多都是父母养而不教造成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纵容,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生怕委屈了孩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养成了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好逸恶劳、肆意而为的行为习惯,并最终酿出了人生的苦果。
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件。
年仅30岁的死囚王飞在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前几天,将前来给自己送行的母亲的一只耳朵给硬生生地咬掉了,咬下后还用带着仇恨的目光,对瘫坐在地上的母亲歇斯底里地喊叫道:“我恨你,都是你把我害成这样的……”究竟,王飞和母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他为什么要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最后时光里,这样残忍地对待十月怀胎将自己生下并含辛茹苦养大的母亲呢?
原来,母亲从小对王飞就非常溺爱与纵容。只要是王飞想做的、想要的,他的母亲无一例外都会想尽办法去满足。读小学时,有一次王飞在学校将同学打伤了,不仅挨了老师的批评,还被学校记了警告处分。回家后他将此事告知了母亲,可母亲一听竟然火冒三丈,拿起电话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就在电话里将老师骂了一遍。骂完后依然没有解气的母亲,转身又带上王飞气势汹汹地闯进学校,跟校长拍桌子发脾气,说:“不就随便打几下吗?又不会真的把人打死!打伤了人直接找我要医药费就好,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出了事我顶着!”
回家的路上,母亲还不忘叮嘱儿子:“以后谁欺负你,你就使劲打,实在打不过就跑。放心,妈妈会为你做主的!”就这样,在母亲的这种纵容与溺爱下,王飞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出格。
15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趁家中的小保姆洗澡时,竟然故意砸破浴室的窗户,拉开门栓,企图将正在洗澡的小保姆强行奸污。而这时,母亲刚好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不仅不阻止,反而大声训斥夺门而出的小保姆:“你跑什么呀!看看又不会少几块肉,再说这肯定是你自己洗澡不检点,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仅母亲如此,王飞的父亲在听说此事后,也笑着对王飞说:“臭小子,这说明你长大了。”
就这样,王飞在父母这种过度纵容的教育环境中,从打架斗殴,到杀人强奸,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中国式溺爱与纵容,为何到最后变成了让孩子误入歧途的中国式伤害?因为每一个“混世小魔王”背后,总站着一个蛮不讲理的父母。在王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他的父母无底线、无原则的纵容与溺爱,最终导致王飞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父母应该明白,一味地溺爱与纵容,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你的爱并不会换来孩子的感恩戴德,反而有可能是大逆不道。而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很多父母总是说,孩子还小他不懂。可是他小你不小,他不懂你懂啊,你能保证他长大后就能改掉恶习、明白是非对错吗?为人父母,你心疼孩子,你可以原谅自己的孩子,可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选择原谅。如果你现在不舍得教育孩子,那么将来社会上就一定会有人替你狠狠地教育。
惯子如杀子,娇纵养废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以后的人生,父母的素质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气质。就如纪录片《镜子》中所说的那样:“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未来是一个懂礼貌、尊孝道,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那么就需要从现在开始,放弃你的溺爱与纵容,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明辨是非曲直、认清真假美丑的优良性格与健全的思想,让孩子远离这些不良行为。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过度纵容孩子,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借鉴。
1.给孩子设立规矩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事物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完整而有序地进行周而复始的轮回。教育孩子亦是如此,父母不妨给孩子设立一些规矩,来更好地规范与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这种约束下,身心健康地学习与成长。
2.犯了错就要虚心接受责罚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后,不忍心责罚。但为了对孩子的将来负责,父母必须让犯了错的孩子虚心接受责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引发的后果是什么。哪怕在此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萎靡不振,可能会因此而受伤,父母也要狠下心来,而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炼与考验。
3.不要毫无底线地满足孩子
父母爱孩子,自然就想给孩子最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这种想法恰恰是错误的。你若对孩子的要求毫无底线地一味满足,那么孩子根本不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理所应得的。
4.让孩子适当做家务
让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劳动中体会到责任的意义。责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从小培养与锻炼。让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生活的不容易,这样他才能充满责任感,才能更好地成长。
儿童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不妨从现在开始,改变过度纵容与溺爱的教育方式,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让孩子在生活的历练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勇于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