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选择不是孩子的选择(1 / 1)

人的一生,每天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大到找工作、找对象,小到穿衣、吃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选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一种权利。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人生才充满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我们才能做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己。

敢不敢选择,是一种自信与魄力;能不能选择,是一种能力与坚持;会不会选择,是一种智慧与修养。可以说,人生就是一门不断选择的艺术课,一个不敢、不能、不会选择的人,是缺乏主见与创造力的,是很难拥有独立人格的。

孩子也一样,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也需要自己的选择权,也希望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孩子的选择权却往往被“好心”的父母给硬生生地剥夺了。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为孩子做选择。比如,自认为学钢琴好,哪怕孩子不喜欢也要让孩子学;自认为学舞蹈好,即使孩子的体型不适合舞蹈训练,父母也会强迫孩子继续学习……几乎很少有父母会主动询问孩子的内心想法,主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久而久之,矛盾便开始滋生,孩子指责父母过度干涉自己的自由,父母则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最终关系越闹越僵,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或许都有像妮妮妈妈一样的做法。

妮妮的妈妈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出人头地,过上好的生活。有一次,一位朋友在看到她的女儿时,无意中说了一句:“你家孩子手指修长,挺适合弹钢琴的,如果能加以培养,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妮妮妈妈心动了,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女儿培养成著名的钢琴家。心动不如行动,第二天,妮妮妈妈就去琴行购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又请了家教老师对女儿进行一对一对的辅导。

可是7岁的妮妮根本就不喜欢弹钢琴,她只喜欢跳舞。她哭着央求妈妈,让她去报考舞蹈班,可妈妈压根就不尊重她的选择,一定要她练习钢琴。看到女儿每次练琴时哭得梨花带雨的模样,爸爸心疼地劝妈妈,说:“既然孩子不喜欢,咱们就别逼她了吧!”

“不行,孩子还小,她懂什么?我这也是替她做了明智的选择,将来她感激我还来不及呢。”妈妈振振有词地说道。

眼看妈妈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某天,趁着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气愤不已的妮妮学着动画片中看到的故事情节,拿起一瓶胶水将琴键给粘上了,想神不知鬼不觉地让钢琴坏掉。

做完这一切后,胆小的妮妮又害怕会受到妈妈的打骂。于是,妮妮便想出门寻找爸爸,让爸爸给自己出出主意、帮帮忙。在繁华的马路上,车流拥挤,妮妮不小心被汽车给撞倒了,造成了双腿粉碎性骨折,医生说她以后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走路了。而妮妮的舞蹈梦,似乎也只能永远地沉睡于记忆的最深处了。

看完这个真实的案例,作为父母的你,内心是否被触痛了?父母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什么也不懂,再小的孩子也同样需要自主选择的权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固然没有错,但父母如果利用自己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剥夺孩子的选择权,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的参与。

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爱都给孩子,于是事事包办,处处帮替。可是这样一来,孩子失去了自主选择权,长大后便会处处依赖于身边能帮助他的人,很难独自面对生活的磨难。所以,父母应大胆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让孩子事事参与,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可供自由支配的空间,不过度干涉他们的正常行为举止,更不要试图去窥探他们的隐私,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性格独立的孩子。

父母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漫漫人生路还得由他们自己坚持走下去。所以,父母不能以任何理由去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而应尽早放手将选择权交还到孩子的手中,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且行且独立。

那么,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不要试图对孩子强行灌输你的经验之谈。

2.尊重孩子的愿望单,不把自己的想法与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

3.考虑孩子的承受力,不给孩子施加超负荷运转与压力太大之事。

4.关注孩子的发展规律,不做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盲目施教之事。

5.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打击、不责骂、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

杨澜曾说:“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所以,为了孩子更好、更快乐地成长,父母不妨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相信他并肯定他,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让他变得更自信、更有主见一些吧!你会发现,换个角度看风景,人生处处皆风景;换个角度育孩子,孩子处处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