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孩子成长的障碍(1 / 1)

著名教育学家、作家王晓春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难道孩子的自私、不孝是天生的吗?非也!其实孩子自私、不懂得爱别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地娇惯,过度地宠爱,使孩子形成了为所欲为的性格,他们无度地挥霍着父母的爱,慢慢地就失去了爱的能力,不懂得爱自己和他人。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琪琪的爸爸是一家知名企业的总经理,妈妈是中心医院的主任医师,家境优渥的琪琪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优异。在家里,琪琪是爸爸妈妈的心头宝,对于琪琪提出来的各种要求,爸爸妈妈都会满足;而在学校里,琪琪因为成绩优异,所以深得老师的欢心。

在爸爸妈妈的溺爱下,在老师同学的赞美下,琪琪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飘飘然的感觉。琪琪的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女儿也是非常满意,经常在别人面前称赞自己的孩子,对此,琪琪很是骄傲,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渐渐地,琪琪形成了自傲、自满、霸道、自私的性格。

在家里,琪琪只要稍有不顺就会对爸爸妈妈大发脾气;与同学相处时,也总是炫耀,凡事都要表现,不懂得尊重同学,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最好的东西。慢慢地,同学们都开始疏远她,就连课间休息时,也不愿意和她一起玩。由于没有朋友,琪琪只能一个人孤独地站在一旁。

案例中琪琪的父母正是因为过度地宠爱琪琪,才导致她逐渐形成了霸道、自私自利的性格。在琪琪父母的眼里,琪琪只是一个孩子,这些所谓的问题都不算问题,并没有及时地对琪琪予以辅导和纠正。渐渐地,琪琪便认为凡事都是理所当然的,遇事不再考虑他人的感受,变得越来越霸道了。

现如今,许多孩子都如案例中的琪琪一样,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有的孩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他转个不停。有人说,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树苗,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小树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虽然小树苗的生长离不开养分,但是过多的营养也会导致小树苗消化不良,从而影响它的生长。

也就是说,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浪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应该放在心里,即使表现出来也不要过度,要学会适度地关爱孩子,适当地让孩子吃一些“苦头”,适当地满足孩子提出来的合理要求。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迁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否则,父母的溺爱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宝,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孩子的一举一动便牵动着父母的心,衣食住行无一不百般呵护。这些父母过度地关爱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孩子有求必应,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溺爱。这种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就犹如“小皇帝”“小公主”一般,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感受,承担不起属于他们的责任。

溺爱是孩子成长的障碍。父母必须明白,溺爱只会让孩子逐渐迷失自我,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大家对我的爱和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大家只能关注我、爱护我,我才是最好的。虽然父母爱孩子是天性,是无可厚非的,可如果因为父母的溺爱而让孩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是害了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父母的要经常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适度。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着想,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多学习和借鉴国外许多父母所采取的“狮子育子法”:哪怕孩子从楼梯上摔了下去,父母也不会去搀扶,而是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伤口。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只会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骄横乖张。作为父母,把握好爱的尺度很关键。父母要明白,关爱不是溺爱,不是毫无原则的过度宠爱。在教育孩子时,既要懂得适度的爱,也要懂得适当的放手,只有当父母真正做到适度地爱孩子时,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溺爱是孩子自私的根源,是孩子成长的障碍。而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就是一种溺爱,就是一种伤害。经历过风雨的人,才能拥有坚强的品质;经历过黑暗的人,才能懂得光明的可贵;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体会苦尽甘来的滋味。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何不改掉溺爱的习惯,让孩子适当地承受一些苦难,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呢?

如果说,适度的爱是蜂蜜,那么过度的溺爱就是毒药。俗话说:过犹不及,水满则溢。孩子需要父母的疼爱,但不是溺爱,因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溺爱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阻碍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要把握好尺度,给予孩子适度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