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独来独往,家长要警惕(1 / 1)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个“人际剥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作为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的一种必然的需要,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要知道人是生活在各种人际交往关系中的,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交往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孩子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芸芸今年13岁,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可是开学没多久,芸芸就对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了。”原来,芸芸从小就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也很少与别人主动打招呼,平时都是独来独往,在同学中与她关系较好的也只有一两个。来到新学校后,她依旧独来独往,不主动结交新同学,显得格外地不合群。她自己也倍感受到冷落,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心里很是难过,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集体。

芸芸妈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太在意,只是鼓励孩子说:“新学期开学,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你要与同学主动交往,和他们做朋友,时间长了就好了。”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芸芸依旧不与同学来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不管是上学、放学还是课间,都是独自一人,哪怕有同学主动与她打招呼她,她都会选择躲避或者沉默不言,久而久之,她与同学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淡了。

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学校里,没有人理我,更没有人理解我,我每天都是独自一人,我感觉很孤单,很自卑。”由于芸芸情绪很不稳定,学习时很难集中精力,导致成绩急剧下降,看到孩子这样,芸芸妈妈是既着急又担忧。

上述案例中芸芸正是因为性格原因,导致她逐渐形成了独来独往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的。有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与他进行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集体活动,希望加入某一群体,并为之接纳,从而获得归属感。”也就说,人际交往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人们可以通过交往,得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寄托。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人际关系好的孩子在成年后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青春期孩子的交友习惯和自尊心,而友谊对孩子的帮助也不亚于家长对孩子的关怀。

假如孩子在青春期时没有朋友,或者没有得到朋友的认同、接纳,那么他以后就算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会在心理上有一种不安全感和缺憾。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有独来独往的趋势时,应及时予以引导,使孩子回归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一般情况下,父母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

1.利用互惠心理,引导孩子交朋友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了一些人,然后给这些人寄了圣诞卡片,他估计会有一些回音,可是没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赠了卡片,然而回赠卡片的人并不认识教授,他们回赠的原因只是因为不想欠别人的人情。

上面的实验虽然小,却很好地说明了互惠心理的作用,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在同学、朋友过生日的时候,送一份礼物表达同学之情、逢年过节时问候同学、帮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邀请同学一起看书等等,利用互惠心理,引导孩子交朋友,这样孩子之间就多了互相往来的机会,孩子的朋友自然会慢慢多起来。

2.为孩子制造结交朋友的机会

假如家长发现孩子经常独来独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时,可以适当地为孩子牵线搭桥,为孩子制造结交朋友的机会。现如今,许多孩子独自一人在家,没有机会结交朋友,家长可以邀请邻居、同事或是朋友的孩子来家里做客;邀请朋友们带着孩子一起去野餐、郊游;邀请朋友们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电影等等,并在每一次的相处中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聊聊天,多接触彼此,这样不断地给孩子制造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性格自然会开朗许多。

3.引导孩子处理交际中的问题

青春期孩子在与朋友的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摩擦或是矛盾,此时家长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孩子处理交际中的问题。首先,教孩子分析问题的根源,了解矛盾发生的原因;其次,启发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孩子面对问题,鼓励孩子尝试自己解决,不要逃避。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尽管,独来独往的孩子确实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是引导并不意味着控制。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只要合理范围内的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尤其是在孩子交友权上,应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做过多的干涉,否则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