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残,是指人刻意地对自身肢体做出的伤害行为,这种自残行为也是人为了减轻情感的痛苦和缓解生活的压力而做出的一种情感上的自我宣泄。
拥有自虐行为的人常以伤害自己的身体为目的,来排泄心中的烦闷、委屈与愤恨,借此得到更多关注。青春期的孩子,自残行为大多表现为绝食、挨冻,严重者用利器伤害身体甚至自杀了结生命。
生活中,容易造成孩子自残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自残。有些单亲家庭中家长一方对孩子缺乏关心与爱护、关系生疏,孩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遇到问题很难沟通和解决,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用自残来逃避问题。
(2)特殊的性格与心理特征导致其自残。青春期孩子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反复无常,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内心焦虑与迷茫,以至于内心情感得不到正确的宣泄而做出一些自残的行为。
(3)大脑多巴胺含量的缺乏导致其自残。多巴胺是一种神经性传导物质,它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可以帮助人们调节各种情绪。如果孩子大脑中多巴胺含量较少,就不可能很好地控制自身情绪,而做出自残的行为来伤害自己。
(4)青春期孩子的模仿心理。青春期的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欢模仿,当孩子见到身边同伴有自残行为时,会由于好奇而效仿,比如手臂文身、用烟头烫疤痕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5)孩子体内有潜在的心理疾病。有些自残的青少年由于遭受着病痛的折磨,而不得不通过自残来减轻身体与心理的疼痛,缓解紧张的情绪与压力,比如抑郁症、孤独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等。
通常,拥有自残行为的孩子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性格上的缺陷,他们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偏执、爱钻牛角尖,身边可以交心的朋友不多,不愿意参加集体的活动。表面看起来,这类孩子唯唯诺诺,不容易打架斗殴,是属于放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一类人,因此家长很容易掉以轻心。
但实际上拥有这类性格缺陷的孩子,他们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关注或许是父母,也或许是老师,更或许是他们暗恋的某一个男生或女生。因为得不到对方的关注,想通过自残的行为来让对方关注自己、关心自己。
所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在青春期有自残的行为时,首先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多关注他,了解他自残的原因,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缓解内心的焦虑与紧张。具体应该如何做,家长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给孩子自由和尊重,引导他宣泄过**绪
小杰今年16岁,平时由于妈妈管得严,他基本都是放学就直接回家。可最近他有了自己喜欢的女孩,放学后他便开始找理由晚归,想和喜欢的女生多一点相处的时间。没过多久,妈妈发现了,于是狠狠揍了他一顿,规定放学后必须回家,并且没收了小杰的手机,想阻止小杰和女生的交往。可没想到,小杰竟然用水果刀割伤自己的手臂,看着鲜红的血液一点一滴地冒出来,小杰还一脸微笑地看着妈妈,这可把妈妈给吓坏了。
很多青春期男孩就和小杰一样,遇到事情不用言语来商量和沟通,便直接采用自残的方式来反抗家长的管教,当然也有一些男孩想用自残来威胁家长妥协,或者自我认为自残是一种成熟和勇敢的表现。
有心理专家认为,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正处于身心“断乳期”,内心依旧渴望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如果此阶段家长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仍然采取干预、指责的教育方式,那么你越压迫孩子,孩子就会越叛逆。所以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自由的空间,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合理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的自我释放,从而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意识。
2.了解孩子自残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凡事有因必有果,因果关系是必然相连的,家长只有了解了孩子自残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小军今年刚上初一,由于学习任务增加,所以玩儿的时间自然就变少了。再加上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就想让他平时多在家看书复习功课,少出门。可没想到,平时娇生惯养的儿子竟然大发雷霆威胁妈妈,“不让我出去玩,那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一边说一边往窗檐上爬。”吓得小军妈妈赶紧一把抱住小军给拽了下来。尽管没有酿出惨剧,但想想刚才发生的这一幕,小军妈妈仍心有余悸,担心不已。
其实,孩子自残原因的形成,有时候就是身边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家长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做到,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等。教育专家将这类症结总结为妈妈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略了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错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造成了孩子嚣张跋扈、自私自利的性格,一旦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便会做出自残的行为来威胁、恐吓父母。所以,家长应该了解孩子自残的详细原因,对孩子提出的正确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予以严辞拒绝,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3.正确对待孩子的自残行为
当孩子出现自残倾向时,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就一味地责骂,而是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虐行为。帮助孩子分析自残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检讨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错误,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从自残的行为中慢慢走出来。
4.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
亲子间若缺乏沟通与交流,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家长不了解孩子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从而引起孩子自残。因此,家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多关注孩子,这样才能及时体察到青春期孩子的自残倾向,防患于未然,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寻找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走出青春期自残的心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