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翰詹,就是中央政府组织翰林院的翰林和詹事府的詹事们进行考试,法律规定每六年举行一次。有的翰林或詹事碰不上,因为可能在翰林院或詹事府待了几年就升职走了,而有的倒霉就轻易地能碰上。
曾国藩运气原本没那么差,可中央政府在1843年突然抽风,宣布提前两年举行大考翰詹。更要命的是,通知考试的时间是四天后。
换作智力商数高的人,四天时间可能够了,但曾国藩肯定不够。他一得到消息就请假跑回寓所,昼夜奋战。
四天后,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地坐在书桌前魂不附体。有人通知他考试时间就要到了,他这才垂头丧气地去考场。
曾国藩学习了三年理学,绝对严肃是必修课,为何大考前会如此仓皇失措,丢了理学家的脸?
这是因为,大考翰詹非比寻常。尤其是道光皇帝最重翰詹,翰詹考试过关,前途注定远大,总督、巡抚、尚书、侍郎都是翰詹考试毕业生。倘若不能过关,那就成了“穷翰林”“黑翰林”,前途彻底完蛋,在翰林院里都没脸和人家说话。
对于翰林和詹事而言,大考翰詹是人生转折点,要么天上,要么地下,无处可藏无法可解,只能面对。
曾国藩坐进考场,如坐针毡。试卷发下来,一见考题,心里大呼“天亡我也”。考题是他未复习到的,不过他半辈子一直在读书,所以认真琢磨了许久,心里就有了底。最后一刻,答完试卷,出了考场,已是汗流浃背。
同仁们聚到一起,陆续叙述答题情况,轮到曾国藩,他突然大脑空白,想不起自己的答案了。
同仁们都了解他,让他放松,慢慢想。终于想起来,磕磕巴巴地背答案,还未背完,有人打断他:“你这块错啦!”
曾国藩脸色发紫:“怎么错了?”
同仁快速地说出正确答案,曾国藩如雷轰顶,晃了几晃,瘫倒在地。
同仁们七手八脚把曾国藩抬回他的寓所,又是掐人中,又是灌凉水,折腾了半天,曾国藩才“哇”的一声活过来。同仁们都安慰他,那个说了正确答案的人眼见自己险些闯下人命之祸,急忙改了口风:“我好像记错答案了,你的应该是对的。”
曾国藩奄奄一息,喉咙里咯咯的响,似乎想说什么,但终究没说。那天夜里,他睁着眼睛躺在**,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第二天,他勉强起床,撑着身子走出寓所,四处打探考试情况,但没有人知道确切消息。这更让他患得患失,整个天空都是乌云,越来越低,要把他压垮了。
第三天一早,突然有人敲他的房门。
他挣扎着去开门,是个书童模样的人,拿着一封信。
他一看字迹,眼前一亮,这是穆彰阿老师的笔迹。
穆彰阿老师在信中说,“你的考卷有些地方模糊,我这个主考官看不清,希望你重新写给我。”
苍天啊!
曾国藩既兴奋又懊恼,兴奋的是,穆彰阿这是要给他作弊;懊恼的是,连日来精神紧张,居然忘了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穆彰阿。
他慌忙将试卷重新撰写一遍,由于已过去两天,很多答案细节都模糊了,所以他咬着笔杆想了一夜,终于在第三天早晨完成。第四天上午发榜,他看到了自己的名次:第二等第一。
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曾国藩如获新生,也忘了自己是理学门徒,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几天后,他被道光皇帝升为翰林侍读。美好的光芒被穆彰阿引过来,射到他头上。
他给家人写信,得意洋洋地说:“咱湖南以大考翰詹升官者,从前只有陈文肃(乾隆朝宰相)一等第一,以编修升侍读,近来胡云阁先生二等第四,以学士升少詹,和我三人而已。我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这是皇恩浩**啊。”
这并不怪曾国藩浅碟子,从从七品的检讨升为从五品的侍读,连跃四级,纵然最有定力的和尚,也不能不拈花微笑一下。
发出这封信,他心里有点打鼓,信的语气有点得意忘形,这可不是理学家应有的态度。他马上坐到**,盘腿静坐了一会,我要定力,我要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