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安宁之前,广西的匪患也销声匿迹,这缘于张居正和郭应聘默契的合作。前面谈过,郭应聘到广西任巡抚时,府江瑶人掀起叛乱。郭应聘主动剿杀,却被周倍阳捣乱,功败垂成。周倍阳被调离后,郭应聘正准备大展拳脚剿杀府江瑶,想不到怀远的瑶人又掀叛乱,怀远知县马希武被杀,整个广西为之震动。
张居正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他和郭应聘商议后,决定先集中力量对付府江瑶人,让怀远瑶人疯狂一段时间。在郭应聘的强力指挥下,1572年春节前夕,府江瑶之乱被平定。1573年正月,张居正认为刻不容缓,命令郭应聘向怀远瑶人发动进攻。
朝中马上有人弹劾郭应聘,说他滥杀无辜,平定府江瑶之乱的过程中,无辜百姓被他砍了脑袋领功。朱翊钧时刻记得张居正的教诲,对弹劾文件置之不理。张居正去信抚慰郭应聘:“这都是那群穷嚼蛆的人胡说八道,你不必往心里去。皇上的眼睛和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要被人说滥杀无辜,就不敢轻易动屠刀。对付叛乱,必诛杀殆尽,不可留一人。”
郭应聘和殷正茂不同,他内心深处有慈悲的痕迹,对别人的看法很在意。当张居正命令他向怀远瑶人进攻时,他停滞不前。怀远瑶人的叛乱和府江瑶人的叛乱有本质不同,怀远瑶人是官逼民反,府江瑶人是聚众闹事。
这一种态度的转变,让他失去机会。1573年春天,一场大雪突降广西。广西下雪,几十年难遇,坊间纷纷传说,这是老天爷警告嗜杀者立即放下屠刀,否则将有更大的天象变化。北京方面,言官们捉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张居正发出抱怨,指责他在对待百姓暴乱上的态度过于强硬,如嗜血狂魔。
朱翊钧刚一动摇,张居正马上拿出他个性鲜明的理论。他没有谈百姓暴乱问题,而是谈皇上该如何保身以保民。他说:“爝火之方微也,一指之所能息也。及其燎原,虽江河之水,不能救矣。……人心之欲,其机甚微,而其究不可穷,盖亦若此矣。是故善养心者贵豫,主敬以存之,典学以明之,亲正人君子以维持之。禁于未发,制于未萌,此豫之道也,所以保身保民者也。”
张居正虽是在说保身,实际上说的是,皇上应该密切注意刚露头的星火,及时扑灭,否则到燎原时,就不可收拾了。
朱翊钧生长于深宫之中,想象不出百姓暴乱的破坏性。中国古代百姓的造反有个规律:开始时因为没有力量和官府对抗,所以只能从老实的百姓那里抢劫粮食和武器;发展壮大后,才和政府短兵相接;被政府军击败后,又回头抢劫老百姓。所以,无论给他们冠以“起义”还是“革命”的名头,都无法掩盖他们对苍生的破坏性和负面价值。
张居正从民间来,虽未亲眼见过百姓暴乱,但他深知这样一条道理:一群人集合起来,群情沸腾,肯定是不分青红皂白抢劫杀戮的,受苦的只能是那些老实巴交的百姓。对这群祸害,最好的教化武器只能是屠刀!
对于张居正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朱翊钧不置可否。张居正不希望他能深刻理解,只要求他同意剿匪工作的继续。
朱翊钧同意。
张居正立即去信郭应聘:“郭巡抚啊,你读圣贤书,崇拜圣贤,岂不知孔夫子说,天道幽远,不可探察。让天象归天去吧,人该做的事,还要做。”
郭应聘这才下了进军的决心。张居正又来信说:“怀远盗贼和其他不同,由于是官逼民反,所以得人心不少。他们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有百姓的支持。第一招先将其生存之源切掉,当地百姓有通匪者,杀无赦。搞定百姓后,再向他们进攻。”
郭应聘未听张居正的话,先向怀远盗贼发动了猛攻。怀远盗贼据险死守,政府军死伤惨重。郭应聘又下令围而不攻,想不到夜晚时受到怀远盗贼的突袭,又是损兵折将。勉强围困一个月后,他发现怀远盗贼各个红光满面,这时才想起张居正的话,他们得了民心,有老百姓的支持。撤回大本营,郭应聘一筹莫展。
张居正责备他的信到了,说:“将在外固然有所不受,然而战略还应该从长计议,多听中枢的指导。你如此任性,损失惨重,按法律,我该治你罪。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先记你这笔。手下将官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有畏死不前者,可斩杀几人,以尊律法。军队有损失,该休整。军事行动可延缓,等兵强马壮之后再图进取。”
郭应聘懊悔不已,又一次违背张居正的嘱咐,重新发动两方面的军事进攻。一方面阻断百姓,一方面围困怀远盗贼。这一次,老天爷眷顾他,郭应聘获得大成功。写捷报时,双手直颤。
如果他还未成功,张居正的压力可就太大了。他的首次失败已让整个政府意志动摇,连内阁都出现分歧。他把张居正从烂泥中解救出来,张居正不得不心花怒放一回。
高兴之后,他千叮咛万嘱咐:“是否还有余贼藏于民间?要进行多次扫**,务必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已动刀兵,就不要忸忸怩怩,也别发妇人之仁的慈悲。留下祸根,将来还要有军事行动,这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
一个月后,郭应聘给了张居正可靠的答复:“星星之火已被扑灭,若再燎原,我提自己的头去见你!”
张居正很满意,他仿佛看到太平之光在累累白骨上缓缓升起,虽然慢,但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这太平的星星之火在不久的将来必呈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