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了悟,成为菩萨(1 / 1)

像佛陀一样去修行,拥有菩萨一样的爱心,

坚持做一位菩萨,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很多人修习禅坐是为了逃离痛苦,因为禅坐能给予我们一丝宁静、一些放松,也能帮助我们远离这个世界的悲惨与争吵,体验喜悦与快乐。我们坐下,希望少一些苦恼。我们的行为就像一只躲进洞穴的兔子,希望受到保护。我们像兔子一般坐在自己的洞穴中,希望不受骚扰,远离世界。

我们会这样做,是因为受了太多苦,需要休息,需要逃离,但这并不是禅坐的真正目的。当我们端坐如兔,脑海里便只会想着逃避痛苦。我们应该以自己的智力与定力获得洞察力,转化内在的痛苦,然后成为佛陀——一位觉悟的人,一位自由的人。

在佛教有三个世界观:

·欲望与渴求的世界(欲界)

·有形的世界(色界)

·无形的世界(无色界)

我们有能力放下渴求与欲望。我们修习放下欲望的世界以获得喜悦与幸福,这是修习的第一步。但即使我们离开了欲望的国度,脑中的絮语仍会持续不断地出现。因此我们修习静止,希望停止脑中的絮语。

脑中的絮语由两个元素组成:粗想与细想。粗想是初念,细想是反思性思维,持续的思维。

我们不能停止思考,因为脑内有一部录音机在不断运作,这是脑中的絮语造成的噪音。要停止脑中的絮语,我们需学习觉察吸气与呼气;要停止思考,我们只需安住于吸气与呼气。在享受吸气与呼气的当下,我们逐渐停止了脑中的絮语,获得宁静。

我们坐在那里,享受吸气与呼气、享受宁静、享受没有絮语的喜悦和快乐。

但仅仅这样的修习是不够的。如果只是这样,我们可能会在三年后离开修习的团体。当我们重返现实世界,会再次看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痛苦。在现实世界生活三个月或一年后,我们会希望重返修习团体,如此循环不断,结果使修习成为模式:从静止与逃离中获得喜悦与快乐。

这是正念的钟声,告诉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修习。作为一名修习者,当我们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倾向责备那些令自己不快乐的东西。我们会这样想,就是未能完全幸福,认为是外在与周围的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不是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所有修习的团体中都会出现。

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问题的症结,就能建立一个团体,让在那里的每一位修习者都能觉知到,他们不快乐是因为不懂得保存自己的幸福,不懂得深入转化痛苦与焦虑,任由那些深层的痛苦存在于心识的深处。

这些痛苦可能来自童年时期的经历,我们在童年时期曾经受到虐待;我们的痛苦也有可能来自父母,他们在童年时曾经遭受不当的对待,他们的痛苦成为我们的痛苦。即使我们对自己的痛苦只有模糊的感觉,我们也要修习接触它,以智慧辨认它。

如果我们需要受苦,我们会这样说:“我将会受苦,因为我知道痛苦是这样的。我会学习从痛苦中受益。”这就像吃苦瓜,我们不会害怕吃苦瓜,因为我们知道苦瓜对身体有益。

因此,当痛苦升起的时候,无论是愤怒、沮丧、失望,都留在那个痛苦的感觉之中,并欢迎它的来临。即使这个痛苦没有名字,即使你无法为它命名,但确实是痛苦,就要作好准备,向它打招呼,温柔地拥抱它,与它和谐共处。

当我们接受痛苦并作好承受的准备,它就无法再次困扰我们了。我们将感到自己有能力与痛苦共处。如果能够这样,痛苦将为我们带来好处,如苦瓜具有疗愈功效一样。我们容许痛苦在我们内心停留,我们愿意接受痛苦来临,也愿意受一点苦让自己能够学习。

如果不接受痛苦,不能温柔地拥抱痛苦,我们就不会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也不会知道痛苦将会指引我们并带来喜悦与幸福。没有痛苦,没有对痛苦的理解,我们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坦然接受被误解的现状

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境况,可能会很苦恼,认为自己被误解,是不公义的受害者。你以为,只有当人们停止误解你,你的痛苦才能平息。但你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来改变现状:接受这种境况。

是的,无论别人如何看待你,都只是他们看事情的方式而已,对于我自己,根本没有任何苦恼的理由。

只有活出我的生命,以我的行动、言语,才能向自己证明,我有善良的目的——和平与和解。当我们能够这样做的时候,痛苦就不会困扰我们了。

痛苦由误解、愤怒、憎恨及无明造成。如果依赖别人去消除痛苦的成因,可能要等很久。我们应该更进一步,通过专注力与洞察力观察身边的人,觉知他们的痛苦,知道这一切痛苦源自他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以及说话方式。如果我们能像他们一样受苦,就能帮到他们。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转化痛苦,孕育智慧与慈悲之心来帮助他们。有了这样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方式,我们就不会再受苦,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悟的智慧与慈悲的心态。智慧与慈悲只有通过修习才能获得。

在佛陀时期,佛陀也遇到同样的困难与不公义。有一次,有人杀了一个舞娘,将她的尸体埋在寺庙地下,然后通知“警方”。“警员”来到寺庙发现了尸体,随之传播谣言,说佛陀和众僧人与这名舞娘有不好的关系,他们杀害了她并埋了她的尸体。这件事发生后的早上,当僧人穿上袈裟持钵到镇里化缘时,人们注视他们的目光令他们非常难堪——那目光充满怀疑与鄙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天。

这些僧人到佛陀那里说:“亲爱的老师,我们不能再到镇里化缘了。每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人们就用那样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承受了很大的痛苦。”

佛陀回答:“重要的是你们没有做这事,你们并没有做人们谴责你们所做的事情。你们很清楚自己一直在坚守戒律。这是我们的修习。终有一天,通过你的生活方式,通过你的修习方式,误会能得到消除。这个世界总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你拥有理解与慈悲,你就不会痛苦。这世上总有一群怀有嫉妒的人,他们尝试制造状况诋毁我们的声誉。这些人一定因嫉妒承受了很多痛苦,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们应以慈悲之心善待他们。通过你们的修习,终有一天,你们将能帮助他们醒悟,知道他们所做的并未能困扰走在灵修道上的人。”

听了佛陀的教导,这些僧人不再苦恼。

数星期之后,一位佛陀的学生和支持者——给孤独长者,聘请了私家侦探调查这件事情,终于发现了罪犯。但这件事得到澄清之前,佛陀的团体已为此事受了一个月左右的苦。

你是受一点苦,受很多苦,或者一点苦恼也没有,完全由你自己掌控,视乎你是否有智慧,是否慈悲,完全视乎于你自己。如果你需要受很多苦,那就让自己受苦吧。温柔地拥抱自己的痛苦吧,以你的整个心去体验苦,再以你的正定与洞见深入观察,由此得到慈悲与理解,你就不会再憎恨那些尝试令你受苦的人。你会发愿修习,希望能在将来帮助那些人。

如果你的痛苦是由你的父亲或母亲传递给你的,那么不要责怪它们。因为父母也许没有机会接触佛法,没有机会接触修习,他们的痛苦因此传递到了你那里。如果你懂得修习,你就能够帮助在你内心的父母。你愿意替他(她)受苦。

但这种受苦并不是负面的东西,你受苦是为了寻找出路。容许自己受一点苦,不要企图逃离痛苦,这就是美妙的修习。很多人小时候恨吃苦瓜,但当他们长大之后,都爱上了喝苦瓜汤!

最困难的情况是当我们知道痛苦存在,却不知道这个痛苦的性质。它很模糊,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痛苦真实地存于我们内心,但我们未能以觉知的光照遇见它、辨认它。这是因为在我们内心有很多障碍、很多抗拒以及逃避的倾向,不想回到内心的“家”去面对它。

我们知道,这是藏识的“习气”。每一次我们即将触及痛苦的时候,就不想与它接触,甚至想远远地逃离。我们一直都在这样做,因此没有机会遇见它,辨识它,确认它。

现在我们要告诉自己,不会再这样下去了。无论痛苦什么时候到来,我们都将不再逃离它,反而停下来,欢迎它的来临。我们通过观照和正念,将能确认痛苦,因为所有痛苦的纠结随时都会尝试显现。我们无需回到从前才能接触和辨认它。

只要停住当下,以正觉和正念的态度对待,痛苦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显现。当我们能辨识到痛苦显现的迹象,就能够确认它的本质。

佛教的禅修练习专注在当下时刻。我们不用返回过去,到童年去接触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原因,我们只需要安住在当下并观照,源自过去,甚至是过去世的痛苦就会显现。其实,它整天都在显现,我们可以由它的表现确认它。

像佛陀一样

佛陀是人类中被称为“觉者”中最美丽的一个例子。在历史上,我们有直立人、能人、智人的称谓,现在我们又有了“觉者”这个词语。

觉者是指觉醒、具有正念的人类。这个词语早有其他人使用,并非由我所创。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将会生病、会老、会死……这样的意识带来的焦虑、恐惧以及苦恼会引致身体的不适。人们猜想其他的物种是否比人类少一些觉知,就不会因为担忧未来而受苦。

由于有这样的苦恼,我们常会问一些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会发生什么?我是否曾在过去出现?如果是,我曾经是什么生物?未来我是否会存在?如果是,我将会是什么生物?这些问题都来自苦恼,会给我们招致很多疾病,甚至让我们的人生不美满。

其他问题如:我的父母是否要我?我的出生是意外吗?有人爱我吗?这些问题也来自这种苦恼,这种想法也基于痛苦而来。

具备觉知的能力,成为正念之人,正是拯救人类于痛苦之中所需要的。这样的觉察帮助我们明白,地球的环境属于所有的物种,而人类正在破坏环境。当人们真正能够觉察到这些事情,觉知到痛苦来自政治压迫,自社会不公平时,他们将能够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帮助他人也一起停止,然后走向生命的另一端——不再毁灭我们的星球。

我们的觉知带来焦虑与苦恼,但如果我们懂得运用觉知以及正念,就能够明白自己身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期获得转化,带来和平和幸福,拥有更好的未来。

禅坐并非仅仅是为了在未来获得开悟。当我们坐下时,我们就获得了与自己同在的机会。端坐于坐垫之上,我们以全然活着的方式呼吸,全然安住当下,在此时此地。享受静坐、步行、刷牙的时间,当你清洗手上的肥皂时,还能有时间享受流动中的水的冲刷——那就是文明。

当进食的时候,我们应该让悠闲、自在与幸福同在,因为进食的确是深度的修习。正如呼吸、静坐、步行以及工作一样,你使用祖先的方式,与祖先一同进食。你的父亲与你一起进食,你的祖父和祖母与你一起进食。

我们就这样自在地坐着,如一个没有痛苦、没有忧虑的人。佛陀教导我们,当我们进食的时候,不要容许自己在思绪与交谈中迷失。我们应该安住在当下,深深地感受食物以及周围的僧团。这样进食,我们会感到快乐、自在,我们的内在会获得平安,在我们的内心,每一位祖先与后代都会因此受惠。

像菩萨一样充满爱心

菩提心是觉悟的心,是初学者的心(初心)。为了帮助在我们周围受苦的人,我们发愿修习并转化自己的痛苦,此刻的心非常美丽。这是菩萨的心,获得解脱并立愿帮助众生的心。有时我们称之为爱心,因为我们为爱修习。我们不是仅仅尝试远离痛苦,我们想得到的更多:我们希望转化自己的痛苦,希望得到解脱,希望帮助更多人转化痛苦。

作为僧人、女尼以及在家的修习者,我们应该保持初心的活力,因为这是能量的强大来源,我们能从中得到滋养。有了这种能量来源,我们能够深入修习戒律,拥有足够的能量应对和克服修习道上的各种困难。培养爱心,保存初心,滋养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修习,不要让它在两年或三年后消失。

我保持了很久的初心,享受保持初心的幸福——这不是说我在修习的道上没有遇过阻碍,事实是,我经历过很多障碍,但我没有放弃,因为在我的内心有菩提心、初心,它们总是非常强大。

你必须清楚地明白,只要初心还在你心中,只要它还有力量,你就不用担心。即使在修习道上遭遇很多困难,你将能够一一克服它们。但当你感觉到在你之内的初心开始微弱,你要知道这是很大的危机,因为当你的菩提心、你的初心无力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会发生。所以不要让初心转弱。不断滋养你的初心,在你的生命中坚持做一位菩萨,你将成为幸福的人,能够为很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