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我们理智的本质来看,概念应该是通过抽象作用而产生于知觉活动的,因此知觉应该先于概念。如果实际情形真的如此,那么我们就会很清楚什么样的知觉属于概念的知觉,并为概念所代表。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教育”。
相反,在人为教育的情形下,我们通过听讲、教学和阅读,在与知觉世界还没有广泛接触之前,就在脑子里塞满了概念,因此我们就会想当然地以为经验会提供符合这些概念的知觉。可是现实正相反,我们对人物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和不正确的看法,以致选择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我们脑子里充满了概念,在想要应用这些概念时却常常出错。就这样,教育产生了错误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年轻时期虽然读得多学得多,却一直停留在半天真半迷糊的状态,并且时而表现傲慢,时而又表现羞怯。
2. 根据前面所说的来看,教育中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基于正当目的来认识世界,完成这个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标。可是我们说过,这要依靠先于概念的知觉,也要依靠先于广泛概念范围的较为狭小的概念,还要依靠概念在彼此互为条件的情况下产生的整个教导过程。
一旦在这一连串东西中忽略某一样,就会产生不健全的概念,而这些不健全的概念最后会使人对世界产生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几乎每个人脑子里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大多数人则会永远保持着。只有当一个人年事已高,才会对许多单纯的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有时候这种认识是突然产生的。人在认识世界时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瑕疵,这是由于早年人为或自然的教育中忽略这个问题造成的。
3. 由于早期犯的错误根深蒂固,而且人的推理能力成熟得最晚,所以除非小孩子年满16岁,否则不应让他们接触任何可能产生大错的问题,例如哲学、宗教和各种普遍观点,而是应让他们接触那些不可能出错的学科,如数学,或没有严重错误的学科,如语言、自然科学、历史等。不过一般说来,是应当让他们接触那种适于他们年龄并且可彻底理解的科目。
童年和青年时期是积累资料和彻底认识个别事物的时期,一般而言,推理和判断在此时还未定型,所以暂时不应让他们对事物做彻底的解释,因为推理必以成熟和经验为前提,同时也要顺其自然。在推理能力成熟以前,偏见的印象会产生永久的害处。
知识的成熟,即每个人所能获得的知识的完整程度,在所有抽象概念和知觉理解之间达到了确切的符合,每一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知觉基础上。唯有这样,概念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并且每一知觉也可以归属于适当的概念之下。
成熟只是经验的结果,也只是时间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分别获得知觉知识和抽象知识的,前者以自然方法获得,后者则通过或好或坏的报道获得,或是从别人那里学来。所以在幼年时期,在我们仅从文字得来的概念与由知觉得来的实际知识之间,通常都没有相符合之处。这两种东西彼此渐渐接近,也彼此相互补充和完善,只有当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时,我们的知识才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