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自我否定,因而自卑的人往往习惯性地将主观因素夸大,将失败的因素都归结于自身,将自己搞得狼狈不堪。这种性格上的缺憾,让自卑的人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有障碍。如在学习上,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做出了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在工作上,不敢大胆参与和开展各项活动,容易放弃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听凭命运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客观理由,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在人际关系上,自我孤立,不敢主动和同事沟通。
为了让生活更加和谐,如果发现自卑,就要及时用理性的态度把它铲除掉。如何克服自卑,超越自卑?答案是:战胜自我。卡耐基说:“世界上没有一点儿都不胆怯,不会害羞和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可见,那些不自信的表现都是心理方面的异常现象,是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因某种经历诱发生成的。既然是后天的,就有办法克服。
1870年,一个叫阿德勒的男孩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商人家里。可是这个男孩却生来残疾——患软骨病,所以他自小行动不便,4岁才会走路,但是依然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富裕的家庭并没有让他在童年时期感觉到快乐,他不仅被病痛折磨,还被自我折磨,因为身体状况让他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总感到自惭形秽。他因压抑而痛苦。之后,厄运似乎总是围绕着他:他被汽车轧伤过,还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但是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为了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他拼命地汲取知识,希望长大可以做一名医生。后来他又转学心理学,并因为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获得了声誉。
他说:“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有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但反过来,有时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他专注于心理学研究,并创立了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
当然,在超越自卑的路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功。那些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的人,因为压力或许会自暴自弃,他们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
所以,成功的人拒绝自卑,因为他们知道,自卑会把自己拖垮。一个人若被自卑所控制,创造力也会因此枯竭。
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曾与萨巴蒂埃共获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从自卑走向成功的典范。
格林尼亚出身很好,他的家庭在当地很有名。由于父母的溺爱,加之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的毛病。他不务正业,只知吃喝玩乐,是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
整天无所事事的他,到处寻找自己玩乐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他发现了一位美丽端庄、气质非凡的姑娘。于是他走上前去请她共舞,可是被拒绝了,他觉得颜面扫地。当他要发火时,一位好友告诉他:“这位姑娘是巴黎来的著名的波多丽女伯爵。”为了挽回颜面,他打算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他走上前向波多丽女伯爵表示歉意。可是回应他的却是女伯爵的冷漠和讥讽:“请站远一点,我讨厌你这种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
女伯爵的话让他羞愧难当,他不禁自问:这些年我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呢?油然而生的自卑感让他无地自容,他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也正是女伯爵的话,让他幡然醒悟,他决定离家做出一番成就。
他来到里昂,在教授的帮助下刻苦读书,终于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了里昂大学。之后,他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他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有机化学界权威菲利普·巴尔教授的器重,于是,其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上给予了他指导。1901年,他创制了格林尼亚试剂,之后被授予博士学位,并于1912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他一生之中发表论文600多篇,对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维克多·格林尼亚后来反省说:“因为从小家境富裕,每当自己有任何好成绩时,家人都会为我自豪和骄傲,而其他人则认为那是因为我的家境好,所以没有人会认为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渐渐地,我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不知不觉开始自卑起来,总是拿家里的钱来满足自己。直到听到女伯爵的那句话,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让人讨厌,甚至连自己也厌恶自己。后来我认真反省,终于了解到,如果能正确地对待内心的自卑感,一定能靠着自己的力量,获得别人真正的肯定。”
阿德勒说:“应付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能说明一个人如何定义生活的意义。”所以想超越自卑的人必须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想清楚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价值来摆脱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