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虽然取代汉室,然而东汉皇宫内神秘的魔咒似乎未被驱散。皇帝仍旧短命,曹丕只活了四十岁,曹叡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小儿皇帝又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扮演起傀儡的角色。这一年曹芳八岁。与东汉的许多小儿皇帝一样,这个新的傀儡并非皇帝的嫡子。他是曹叡的养子,但他的来历却是一个谜。史书里只是含糊不清地说他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一个皇帝,居然没人追究其来历,可见这个小皇帝没有被当回事。魏明帝曹叡聪明一世,在接班人这件事上铸成大错,曹芳不仅年龄小,身份都不明,谁会誓死效忠这个皇帝呢?倘若为帝国千秋万代考虑,他应该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兄弟,而不是养子。
曹魏帝国何去何从,全在曹爽与司马懿两人身上。从地位上看,曹爽是大将军,司马懿是太尉,以汉魏传统看,大将军权力要比太尉大。不过,司马懿德高望重,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是元老级的人物,从辈分上看与曹真同辈,比曹爽要高一辈。正因为如此,曹爽不敢独断专行,有事都得跟司马懿商量。
辅政伊始,两人相处还不错。两人都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也就是军事政治一把抓。曹叡死后,劳民伤财的建筑工程也停了下来,百姓算是喘了一口气。看上去一切都风平浪静,然而这只是假象,一场新的权力较量正悄悄开始。
坏事的人是曹爽的一群狐朋狗友,其中有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曹爽当上大将军后,没有忘掉这些朋友,把他们都提拔录用,作为自己的心腹。这些朋友不断向他吹风:您是大将军,干吗要和别人分享权力呢?虽说都是辅政大臣,但曹爽排第一,司马懿排第二,主次是有差别的。君不见蜀国的辅政大臣,世人只知有诸葛亮,谁还记得有个李严呢?他们一致认为,曹爽应当把大权夺过来。
怎么夺权?
这群吃饱了撑着的公子哥们开始设计夺权,丁谧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让皇帝提拔司马懿为太傅,剥夺他太尉之职。
中国历朝的官职是很复杂的。比如汉代,按理来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最高级别的官员,“三公”之中权力最大的一般是太尉,有时是司徒——比如王允就是司徒,有时又是司空——像曹操就自任司空。但是皇帝总是突破常规,加设与“三公”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官员,比如位比“三公”的车骑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大司马,这些都是有实权的。而太傅属于荣誉称号,虽然级别在“三公”之上,却没有实权。
在丁谧等人的鼓动下,曹爽的野心急剧膨胀,便依计奏请皇帝曹芳,擢升司马懿为太傅。曹芳就是个傀儡,大将军说啥就是啥,当即批准。司马懿由太尉升任太傅,明升暗降,权力大大削弱。此后,凡是尚书上达的奏章,先交由曹爽过目,帝国轻重缓急之事,曹爽先于司马懿获悉,并拥有决策权。尽管曹爽在司马懿面前仍客客气气,但凡事都自作主张,不再与司马懿商议。
难道曹爽不知道司马懿有过人的才华吗?他认为自己比司马懿聪明吗?当然不是。曹爽的底气来自他的智囊团,正是这些所谓的“智囊”轻而易举把司马懿的权力削弱了。有智囊团弥补自己的智力短板,曹爽还怕什么呢?很快,他的心腹们都被安排到要害部门:何晏为吏部尚书,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不仅如此,曹爽还把自己的弟弟们安插到军队之中: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等等。
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军队,曹爽很快就培植了一批效忠于自己的力量,他踌躇满志,沾沾自喜——几个月之前,他还没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天才。
问题是,他无法消除司马懿在军队中巨大的影响力。司马懿历任大将军、太尉,又常年带兵打仗,可谓众望所归。为了削弱其影响力,曹爽煞费苦心,提拔战功卓著的扬州军区司令员(都督扬州军事)、征东大将军满宠出任太尉。在魏国诸将中,除了司马懿之外,满宠战功最多,由他出任国防部长,倒是合适。三年后,满宠病逝,曹爽又以蒋济为太尉,蒋济是魏文帝的重要谋士,与司马懿一样是元老级人物,由他出任太尉,也说得过去。
魏明帝曹叡去世不到两个月,辅政大臣司马懿就被架空了。
这年司马懿六十岁,是否因为老了,失去了战斗精神呢?当然不是。司马懿的性格,从战争风格可窥一斑,利于战则动如脱兔,不利于战则静若乌龟。行军作战如此,政治斗争亦是如此,从本质上说,政坛就是战场,这里同样是施展谋略的舞台。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进攻,司马懿全面防御,夹起尾巴做人。原因很简单,现在帝国还是姓曹的,这些年司马懿在外带兵打仗,在朝廷羽翼不丰,如何与曹爽抗衡?
眼下能做的事,就是等。
这一等,就是十年之久,他从六十岁等到七十岁。
时间是一面照妖镜,可以照出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既然曹爽要唱独角戏,司马懿乐得躲在幕后欣赏,等你把戏唱砸了,我再从容地出来收拾残局。曹爽的戏会不会唱砸呢?肯定会的,因为他没有领袖之才,却要领导整个国家,这样不出乱子才怪。司马懿耐心地等着曹爽犯错,当过失累积到一定程度,等待曹爽的只有众叛亲离。
曹爽身为大将军,军事却是他的弱项。
以李胜、邓飏为首的一批马屁精,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他们鼓动征西将军夏侯玄上书,发动伐蜀之战,给大将军曹爽脸上贴金。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都督雍、凉诸军事,也就是关中军区的司令员。
此时是公元244年,曹爽当大将军的第五个年头,在军事上毫无建树,令他闷闷不乐。夏侯玄的上书如同及时雨,诸葛亮都死好几年了,蜀国不敢北犯,汉中兵力只有三万人,此时全力南下,必可夺取汉中,甚至还能一鼓作气消灭蜀国。
司马懿反对这场军事冒险,汉中地形险恶,对进攻一方十分不利。况且,诸葛亮虽死,蜀国政局并没有动**,虽然继任者能力略差,仍然没有出现重大失误,现在不是伐蜀的有利时机。曹爽立功心切,哪里听得进去。他兴冲冲地赶往长安,集结了十万精兵,由夏侯玄追随出征,大举南下,直扑汉中。
汉中太守王平临危不乱,他派兵据守地形极险要的兴势,为了迷惑敌人,把旗帜插得满山遍野,足足有一百里长。与此同时,大将军费祎率军救援汉中。当曹爽推进到兴势一线时,发现蜀军早已据险而守,魏军无法前进,只能望山兴叹。魏国的后勤补给依赖关中及氐、羌部落提供,由于路途遥远加上道路艰险难行,沿途运输的牛马大量死亡,粮食供应不上。
此时费祎所率援兵已抵前线,参军杨伟向曹爽分析当前形势,认为魏军必须马上撤退,否则将面临失败的危险。邓飏、李胜两个马屁精哪里肯依,在曹爽面前跟杨伟争吵起来。杨伟怒道:“你们两人坏了国家大事,应当斩首!”曹爽听了很不高兴,不再理睬杨伟。
远在洛阳的司马懿没有闲着,他写了一封信,不是写给曹爽,而是写给夏侯玄。在信里,司马懿说:“武帝曹操第二次入汉中,差一点吃了大败仗,这您是知道的。兴势地形极其险峻,蜀军已经抢先一步占领。倘若进攻,敌人不应战,倘若后撤,很容易遭到阻截,到时必然要全军覆没,将军您负得起责任吗?”
夏侯玄知道司马懿料兵如神,心里大惊,忙跑去跟曹爽说。曹爽对军事本就是外行,夏侯玄是前敌总指挥,总指挥说不能打了,他还能说什么呢?
罢罢罢,看来是没戏了。曹爽下令,全线撤退。
不过已经太迟了。费祎已占据三座山岭,抄截魏军退路。曹爽大骇,下达死命令一定要夺下险关,否则大家都得完蛋。经过一番苦战,曹爽侥幸突破蜀兵的阻截,只是魏军死伤惨重,尸骨累累。这一战,非但没取得任何战果,反而耗费了关中的民力财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大将军曹爽本想立不世之功,谁知却丢盔弃甲,狼狈而回。朝臣们嘴上不说,心里有数:曹爽果然不靠谱,还是司马懿行。
人贵有自知之明。
有些人没法看清自己,把运气看作能力,把侥幸当作必然。曹爽能当上大将军,不是因为能力超群,而是因为成了朝中两派人争权夺利时获利的渔翁。他本该低调行事,然而他却凭着先帝遗诏,凭着几个跳梁小丑的支持,自以为掌握全局、稳操胜券,最终一败涂地。
他的“智囊团”狐假虎威,操纵朝廷,广结党羽,独断专行,甚至屡屡变更国家法令制度。太尉蒋济虽位列“三公”,实际上也只是一尊被供奉着的泥菩萨,实权还不及何晏、邓飏、丁谧这些曹爽集团骨干。他对这几个人的做法相当不满,上书皇帝道:“只有伟大人物才能为国家建立法令制度,以流传后世,这些法度岂是中下等官吏能随便改变的呢?频频更改法制,不仅无助于治理,反而会伤害人民。应该让朝中文武百官,各自恪守其职责,清廉公正,那么社会就和谐了。”
这道奏折是写给皇帝曹芳的。不过,谁都知道,曹芳根本就是个傀儡,所以实际上,奏折是写给曹爽看的。在奏折中,蒋济提到要“各守其职”,这是向曹爽表示内心的不满。那帮“马屁党”官职不高,却拥有实际权力,而像蒋济这样的“三公”,徒有虚名,只能发发牢骚罢了。
忠言逆耳,曹爽哪里听得进去。
这些年,曹爽活得实在“爽”:原来权力可以带来如此多的享受,难怪大家为了权力不惜头断血流。其实所谓享受,也就是那几样:玩的是美女,住的是宫殿,行的是香车宝马,穿的是华丽衣裳。拥有一定的权力,就可以实现这些梦想,作为大将军的曹爽,当然要比别人更爽才行。他的饮食、衣服、车马,都跟皇帝同一标准,他甚至染指先帝曹叡宫中的才人宫女!此外,他还建了一座大型地下宫殿,经常跟何晏等人在这里纵情喝酒。至于为什么要建地宫,大概是怕遭遇不测,担心别人暗杀他吧。
曹爽的弟弟曹羲头脑相当清醒,他看到哥哥这样胡来,深感这是灭门的先兆。他多次劝说曹爽,说到动情处,涕泪长流。曹爽嫌他婆婆妈妈的,懒得理睬。
最初魏明帝曹叡诏令曹爽为大将军后,发现他能力不行,颇有悔意,为了弥补,特地派孙礼为大将军长史,辅佐曹爽。孙礼是比较有才的,而且为人刚正耿直,曹爽不太喜欢他。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与曹爽分道扬镳。
这是一起封国边界纠纷案。
涉案的两个封国,一个是清河国,另一个是平原国,为了各自的地盘吵了八年。已经出任冀州刺史的孙礼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魏明帝曹叡登上皇位前曾经担任过平原王,当时留有一幅地图,标明了平原国地界,只要对照这张地图,就可以解决纠纷。曹爽偏偏袒护清河国,不采纳孙礼的建议。看到曹爽如此治国,孙礼十分不满,写了一折奏章,坚持己见,语气强硬,毫不退让。
曹爽当政这么久,没见到有人敢这样顶撞自己,孙礼是吃了豹子胆!他大发雷霆,弹劾孙礼对朝廷心怀怨恨,将其抓捕入狱,判了五年有期徒刑。
不过,过了些时日,曹爽自知理亏,撤销了对孙礼的处罚,让他改任并州刺史。孙礼上任前,去拜访太傅司马懿。见到司马懿后,他满脸怒气,却不知从何说起。司马懿问他:“你是觉得并州太小,还是对大将军处理事情的方式有所不满呢?”
孙礼怫然道:“明公怎么说这样的话呢?我孙礼虽然不德,还不至于把官职大小及过去的事看得那么重。我的意思是,明公应该像伊尹、吕尚那样,匡辅魏室,上则报答明帝的嘱托,下则建立万世不朽的勋业。如今社稷危矣,天下汹汹,这是我不开心的原因。”
这段话已经不是暗示,而是**裸地表达想法:曹爽那家伙治国无术,你司马懿受先帝之托,应该挺身而出,把不称职的曹爽拉下马。孙礼说完这些话,居然失声痛哭,涕泪横流。
司马懿吓了一跳,他环顾四周一下,拉着孙礼说;“别这样,要忍人之所不能忍。”
忍人之所不能忍。
忍到何时?忍到机会到来。
独断专行的曹爽众叛亲离:朝臣们对他爪牙的倒行逆施十分反感;兄弟为他的奢侈荒**而不安;将士们因他指挥作战的无能而愤怒。
然而,这个时候,司马懿却出人意料地从政坛上隐退了,他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打理任何政务。司马懿的这一举动虽说让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司马懿已经快七十岁,不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吗,能活到七十岁,就算有福之人了。到了这个年龄,疾病缠身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曹爽心中不禁一喜,放眼朝廷内外,只有司马懿令他有几分畏惧,其余的人,即便是蒋济、孙礼这些人,他也不当回事。
司马懿究竟病到什么程度呢?曹爽心里没底,便派了个亲信去打探。李胜是曹爽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他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特地叫他前去司马府,向太傅司马懿辞行,目的是近距离观察司马懿的病情。
李胜进了府,先在客厅等着。过了好一阵子,司马懿才由两个丫头搀扶着,步履蹒跚地走出来,他老态龙钟,没有了昔日的风采神韵。看上去司马懿怕风怕凉,丫头递上一件外衣,司马懿用颤抖的手去接,没接住,衣服掉在了地上。好不容易坐下来,他又用手指指着嘴巴,说了一个字:“渴。”侍女赶紧端来一碗粥,司马懿拿不动碗,侍女便端着让他喝,才喝几口,溢出的粥都流到司马懿胸口了。
看到这种情景,李胜十分同情地说:“唉,听大家说明公旧病复发,没想到竟然糟到了这个地步。”
司马懿费力地喘了几口气,说道:“我年老了,卧病不起,听说你当了并州刺史,并州这个地方,离胡人近,你得小心点哪。以后恐怕见不到你了,我把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托付给你照顾吧。”
李胜一听,司马懿老糊涂了吧,我当的是荆州刺史,并州刺史是孙礼好不好,于是说道:“我是去荆州,不是去并州。”
司马懿侧着耳朵听,却还是听不真切的样子:“啊?哦,你刚去并州啊!”
“是去荆州。”李胜耐着性子重复道。
“哦,好好好……我老糊涂了,没听明白您的话。回荆州好啊,正好可以轰轰烈烈大展雄途啊。”
唉,都这般糊涂了,看来没必要多说什么了。李胜念及此,便告辞离去。
看着李胜远去的背影,司马懿那槁木般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
李胜快马赶去见曹爽,禀告说:“司马懿已是行尸走肉,不过是在等死罢了,不足为患。”看来司马懿这个老家伙已经是没用的人了,曹爽掀须大喜。
打从李胜见了司马懿,竟然起了同情之心——人往往对将死的人有所同情,也属正常。有一次,他竟然在曹爽面前哭了,说:“太傅的病再也好不了,真令人太悲伤了。”
不过,这种同情心并没有给他带来回报,后来司马懿发动政变,李胜全家遭到诛三族的命运,这才真的令人悲伤。
眼见不一定为实。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略施小计,瞒天过海,令李胜中计,曹爽上当——曹爽等人已经把司马懿剔除出了潜在威胁者的名单。然而,司马懿正在黑暗深处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罗网,一旦收网,他的猎物们将被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