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立嗣难题(1 / 1)

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邦曾立下遗嘱,非刘氏不可封王。汉代的政治制度是混杂周代的诸侯制与秦的郡县制,汉初有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后来都被刘邦一一铲除。吕后当权时又封了几位吕氏诸侯王,后也被消灭。一直以来,诸侯王只能由刘氏家族担任,这成为汉代政治的一个定例。如今曹操公然称“魏王”,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了。

既然成了诸侯王,立太子便成为首要任务。

曹操的原配夫人是丁氏,她没有生儿子,侧室刘氏则生了曹昂。在古代,正娶夫人的儿子才能算嫡子,妾的儿子只是庶子,地位是不同的。曹操便把曹昂交给夫人丁氏抚养,实际上便是以曹昂为嫡子。后来曹操征张绣,干了一件荒唐事,把张绣的婶娘霸占了。已经归降的张绣勃然大怒,起兵反叛,在这次叛乱中,曹昂丢了性命。丁夫人把曹昂视如己出,悲恸欲绝,心里甚恨曹操。曹操一怒之下,把她给休了,赶出家门。

丁夫人被踹走后,另一名姬妾卞氏上位,成了夫人。卞夫人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植、曹彰、曹熊。以古代长子继承的传统,曹丕理所当然应成为法定继承人,不过,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政坛一向波谲云诡,立储一事牵扯到诸多势力,在魏国高层,有一股势力企图扶植曹植为太子,取代曹丕。

这股势力的核心人物是丁仪。

丁仪这个人在政治、军事上都没什么建树,何以能干涉立储之事呢?原来丁仪的老爹丁冲与曹操有交情,曹操对丁冲很信任,甚至经常跟他同乘一辆马车。丁冲死后,曹操挺痛心的,听说其子丁仪颇有文采,肚子里有点墨水,便打算把最心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他。此议遭到曹丕的反对,因为丁仪长得不怎么样,有一只眼睛瞎掉了。曹操一听,出于爱女的心理,便取消了这桩婚事,只授予丁仪丞相西曹椽的官职。丁仪没能攀龙附凤,心里对曹丕恨之入骨。

曹操手下的能人很多,丁仪没什么资历,野心却不小。他既然怨恨曹丕,自然不肯巴结他,而是拼命讨好曹植。曹植能诗善赋,是曹操诸子中文学修养最高的一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丁仪别的本事没有,写诗作赋还是有两下子的,与曹植可谓是情趣相投,自然成了好朋友。

如今曹操当上魏王,年龄也大了,立太子刻不容缓。丁仪便动了念头,何不趁机劝曹操立曹植为太子呢?

说实话,曹操非常喜欢曹植。别看曹操常年征战沙场,横戈马上,他也是个非常有成就的诗人,写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优美的诗句。曹丕、曹植与父亲一样喜爱文学,不过曹植更加多才多艺,学识丰富,才思敏捷,故而曹操更偏爱曹植。

人主有喜爱之心,丁仪便看到了机会。

当然,立储君这样的大事,光靠丁仪一个人是无法左右曹操的意志的。他拉了一帮人,其中包括自己的弟弟、黄门侍郎丁廙(yì)以及丞相主簿杨修。杨修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家族“四世太尉”,就是连续四代都出过太尉,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相比毫不逊色,他的老爹杨彪曾护驾汉献帝东返,立了不少功。杨修经纶满腹,在当时文人中相当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

丁仪、杨修一伙人经常在曹操面前大赞曹植的人品、学问和才干,怂恿他立曹植为太子。丁仪等人说的并非假话,曹植不是庸才,况且曹操向来喜爱这个儿子,不由得怦然心动。不过曹操心里明白,从长幼次序来说,曹植不够资格,要立他为太子,恐怕难以服众,得先试探一下众臣僚的反应。他便以密信的方式私下询问诸臣的意见,很快便收到答复。

尚书崔琰不仅明确表示反对,而且是以公开信的方式表明立场,他说:“春秋大义,立长不立幼,况且曹丕仁孝聪明,应该继承大统,我崔琰将誓死坚持。”尚书仆射毛玠同样持反对意见,他说:“当年袁绍就是因为不遵守传统,嫡庶不分,最终导致家破国亡。废立太子乃是国家大事,不能不慎重。”东曹掾邢颙上书答复:“立幼不立长,乃是历代之大忌,愿殿下深察之。”

丁仪、杨修等想立曹植,崔琰、毛玠等想立曹丕,一向明断的曹操也失去了主见,犹豫不决。在残酷的权力之争面前,亲情只能靠边站。此时最为惊慌失措的人,莫过于曹丕,眼看快到手的太子之位就要失掉,他岂能不心急如焚呢?

怎么办?怎么办?

曹丕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的他多想能得到高人的指点啊,可惜荀彧、郭嘉都死了,能找谁呢?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一个人:贾诩。虽然贾诩对曹魏的贡献不如荀彧、郭嘉,但他的智慧绝不在两人之下。对,就找他!

曹丕找到时任太中大夫的贾诩,求他指点迷津。此时贾诩虽已上了年纪,深谋远虑仍不减当年,他对曹丕说:“只要您能有广阔的胸襟与崇高的德行,放下架子,亲自去做寒微士人所做的事,早晚孜孜不倦,不违子道,这样就行了。”

在贾诩看来,曹丕是长子,依据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这就是他最大的资本。在此权力斗争之际,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不要让丁仪等人抓住任何把柄。曹丕不违孝道,曹操就很难有充足的理由废其继承权。这一番点拨令曹丕茅塞顿开。他依贾诩之计,一方面在官僚士人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做事更加谨小慎微,以防丁仪、杨修等人陷害。

贾诩的提醒非常及时,因为丁仪与杨修正千方百计地要逮他的小尾巴呢。丁仪、杨修广布眼线,只待曹丕稍有疏忽,就将其打翻在地。曹丕百密一疏,差点阴沟里翻船。

原来曹丕有个好朋友名唤吴质,当时担任朝歌地方长官。由于丁仪、杨修等人密谋立曹植,曹丕密召吴质前来商议对策。曹丕时任五官中郎将,负责宫廷禁卫,这种职位,十分忌讳与外地官员私下联络,若被发现,往往可以扣上一个阴谋政变的罪名。曹丕不敢明目张胆,而是把吴质藏在大竹筐里,用马车秘密送到家中。事情做得够隐蔽的,然而,曹丕还是低估了敌人的能力,这件事居然被杨修发现了。看来曹丕身边就有丁仪、杨修派去的卧底。

杨修逮住曹丕的小辫子,大喜过望,马上告到曹操那儿去,说曹丕暗中勾结外地官员,图谋不轨。曹操听后,心里没当一回事,毕竟对自己儿子比较信任,也没急着派人去查。杨修有眼线,曹丕也有情报来源,很快他便知晓告密之事,心里大恐,慌慌张张地说给吴质听。吴质听罢沉吟片刻,道:“这件事不要紧,只需如此如此办便可。”当下密授一计,曹丕听了大喜。

第二天,又有一辆马车停在曹丕府门口,仆从们扛下一只大竹筐,送入府内。杨修以为曹丕还蒙在鼓里,不由心里窃喜,心想:这下你小子要倒霉了。他又飞快地禀报给了曹操,曹操一听,觉得事情有点严重了,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杨修没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举,今天的竹筐里装的是绢布,根本没有人!杨修偷鸡不成蚀把米,曹操大怒,怀疑杨修故意诬告自己的儿子,挑拨是非。从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杨修,这也为后来曹操杀死杨修埋下了伏笔。

曹丕之所以能击败曹植,保住太子位,得益于两个人相助,一个是贾诩,一个是吴质。

贾诩的聪明才智是曹操不能忽视的。一天,曹操召众臣开会,会后把众人屏退,只留下贾诩,询问立曹植为太子的事宜。与其他人一张口便或支持或反对不同,贾诩来了个一声不吭。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明确表态是有政治风险的,万一站错队,可能脑袋都保不住。

曹操颇不爽快地说:“我问你话,你不答,却是为何?”

贾诩仿佛刚回过神来似的,答道:“刚才我在想事情,所以没有马上回答。”

曹操追问:“你在想什么事?”

贾诩道:“在想袁绍父子与刘表父子的事。”

果然是个狡猾之徒!曹丕曾向贾诩请教自保之事,贾诩既然点拨了他,应该说是支持曹丕的,但是他并不公开发表意见,没表现出拳拳忠心的模样。他知道,倘若他明确表态了,要是曹植当了太子,自己肯定要吃不了兜着走。他拐弯抹角,只是说自己在想袁绍与刘表的往事,十分含蓄地回答曹操的问题。袁绍死后,幼子继承,结果兄弟相残,袁氏家族完蛋了;刘表死后,次子继承,同样发生内斗,最后荆州不保。

听了贾诩的回答,曹操大笑,却笑得有几分尴尬,从此,立曹植的想法便弱了一分。

当此权力斗争正酣之际,曹丕与曹植都不遗余力地讨好老爹。

有一回,曹操要带兵出征,兄弟俩都前去送行。曹植是有备而来,早就作了一篇华丽的文章,极力称颂老爹的功德。众人听后,都投以赞赏的目光,文章辞藻优美,富有感染力,曹操听了也十分开心。这下子风头都被曹植抢走了,曹丕虽然文学才华也不错,但与曹植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怎么办呢?他的好友吴质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等魏王将即上路时,痛哭流涕就可以了。”既然文学比不过,就得出奇制胜,你可以用真情打动老爹。

这一招果然大奏其效。曹丕不用写诗作赋,不用卖弄文字,他只是跪着哭,哭得伤心欲绝,泪流成河。说实话,这也太做作了,一个大男人,因为老爹外出就哭成这样,实在不成体统。不过古代人不这样看,“以孝治天下”是文化传统,哭证明你重亲情,是个孝子,老爹去打仗,担心父亲的安危。应该说,曹丕很会演戏,演得十分逼真,演得自己都被感动了。曹操与左右之人无不被他的诚心与真情打动,都唏嘘不已。大家私下议论说,曹植虽然说得天花乱坠,其实对老爹的感情远不及曹丕。

这一局,曹丕在吴质的指点下,再得一分。

平心而论,曹植才是个真性情的人,因为他不会装。我们不能不说,对唯美的追求是他的一个缺点。何以追求唯美竟是个缺点呢?因为过于唯美的人不适合搞政治。后世的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是这类人,他们过于注意审美艺术情趣,则显得轻浮、不够厚重。这里说的轻浮并不是说他们浪**,而是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曹操与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但风格有所不同。曹操的诗文大气慷慨,显衬其英雄本色;曹丕风格则较为朴实,诗品家钟嵘说他“率皆鄙直如偶语”,就是说如同平常对话一样,没有文采;曹植则“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就是文采华丽优美。风格体现性格,曹植是性情中人,做事任性,好恶分明,不懂得掩饰自己的内心。与曹植相反,曹丕则善于伪装,能巧妙地掩盖弱点,博取众人的好感。

在这场太子权力斗争中,曹植唯一的优势就是父亲曹操对他的偏爱,除此之外,只有丁仪、杨修等几个不入流的人支持他。曹丕得到广泛的支持是意料中的事,曹昂死后,他便成了长子,被立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他有朝中老臣们的鼎力支持,再加上自己搞阴谋诡计也有一套本领,优势是很明显的。

为什么在东汉末期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被破坏了呢?因为这是乱世,原有的那一套秩序失效了。秩序的建立本来就是为了避免出乱子,长子继承制不一定合理,岁数大不见得就更有智慧,但至少秩序可以避免纷争。贾诩等人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从中国的历史上看,幼子继承引发的动**要比长子继承来得多。曹操又不是糊涂蛋,他听得进别人的话,对此只有默认了。

经过一番较量,丁仪、杨修的阴谋未能得逞,曹植最终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曹丕则如愿以偿地成为魏的法定继承人。

不过,故事尚未结束。

在政治上,亲情是很奢侈的东西,非但兄弟之情靠不住,父子之情也未必可靠。

曹植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性格决定命运,他不像哥哥那样会逢场作戏,不懂得韬光养晦,不懂得收敛自己身上的狂傲之气。争夺太子之位失利,实际上已意味着失宠,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犯了一个危险的错误,竟然置法度于不顾,私自打开宫城的司马门,驾着自己的马车飞奔在驰道上。根据礼制,司马门与驰道是曹操专用的,其他人严禁私自出入。如果是放在今天,恐怕没人把这当回事儿——儿子借老爹的路用一用,有何不可呢?可是王侯之家与普通百姓是不同的,这种僭越是不可容忍的。

勃然大怒的曹操下令处死负责看管司马门及驰道的公车令,向诸侯重申禁令。尽管曹植没有受到惩罚,但他在父亲心里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曹操很容易把曹植的越轨举动理解为对没有争得太子位的不满,再联想到杨修三番五次打曹丕的小报告,他越发觉得曹植背地里搞了不少阴谋。

最能证明曹植失势的一件事,就是他的妻子被曹操赐死。当时曹操发布了一条厉行节约的制命,富有审美情趣的曹植仍然没当一回事,他的妻子还身穿华丽的绸缎衣服。有一天,曹操登上高台,远远望见有个人穿得花枝招展,定睛一看,却是儿媳妇——曹植的妻子。曹操又一次发怒,曹植这小子带头违反我的命令,不教训一下是不行了。曹操绝非善辈,手握生杀大权的他眼中再次露出杀机。这个可怜的女人被勒令遣返回娘家,曹操还不解气,又下了一道命令赐其自尽。

仅仅因为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就被杀,这也太没道理了。与其说曹操是因为衣裳华丽而杀人,不如说他是杀鸡吓猴,是杀给曹植看的。老子还没死呢,你小子就胆敢违命,不教训教训,怎么能学得乖呢?

尽管如此,应该说,曹操对曹植还是抱有一线希望的,只是这个希望很快也破灭了。

经过这两次打击,曹植心灰意冷,沉溺于酒色之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大举进击樊城,曹仁成为瓮中之鳖,中原为之震动。为解樊城之围,曹操打算让曹植亲自领兵前往,在实战中锻炼他的指挥水平。岂料曹操派人前往曹植府中时,曹植正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曹操不禁大骂曹植不争气,从此之后,他对这个儿子越发疏远。

曹植恃才傲物,性格清高,他看得上眼的人,只有杨修。

杨修博学多才,很有些小聪明。担任丞相府主簿时,他操持内外事务,令曹操十分满意。杨修的聪明才智,可以从几个小事情看得出来。

譬如他任主簿时,相国府正好在修缮大门,曹操前来视察,看完后一言不发,只令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转身离去了。其他人都不晓得这是何义,杨修一看,“门”内写个“活”字,便是“阔”,曹操正厉行节约,肯定是觉得这个大门修得太大、太阔气了。后来杨修把门改小了,果然称了曹操的意。

又有一回,有人给曹操献上一杯可口的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看。大家轮番传看,不知曹操在搞什么鬼。传到杨修手中,杨修把杯盖打开,舀了一小口吃。众人不由得大惊,丞相的东西你也敢吃?杨修微微笑道:“合字,就是一人一口,曹公让我们品尝,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杨修随军而行。当时曹操面临两难选择,进攻嘛,打不赢刘备,防守嘛,太被动了。手下的将领不知所措,便前来询问,曹操含糊地答了两个字:“鸡肋。”大家听了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这时杨修笑道:“鸡肋,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来曹公是要打道回府了。”果不其然,不久后,曹操便撤兵走人了。

可以说,杨修聪明过人。不过,他最终也毁于自己的小聪明。在立太子一事上,他与丁仪站在一边,支持立曹植为太子。为此他还多方打探曹丕的消息,不料阴沟里翻船,被曹丕将计就计,倒打一耙,从此曹操对他有了戒备心。

太子争位战最终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杨修知道自己的处境相当糟糕,有意与曹植保持距离。只是杨修不主动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动找上门,找他喝酒,谈诗论文。再怎么说曹植也是个公子,杨修不能也不敢拒绝,这层关系让他最终送了小命。

当时曹操对曹植颇为失望,有时便发道手令训训儿子,依照惯例,曹植得写一封答复信。杨修这个人太聪明了,颇能揣测曹操的想法,从其语言中揣测意图,事先草拟了十几条答词,交给曹植。曹操的训令刚到,曹植便从杨修的答题库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很快便把写就的答复信交到父亲大人手中。曹操觉得很奇怪,怎么每次曹植都答得这么快,仿佛事先早有准备似的。他便悄悄地调查,最后真相大白:正是杨修泄露了他的意图。

这下子曹操火了。

君主最忌讳的事情,便是身边的人不可靠。以前秦始皇曾因为说过的话被泄露出去,就把身边的臣仆全部诛杀。泄露人君的秘密,乃是不忠的表现,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杀意顿起。当然,曹操之所以必杀杨修,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原因,前面说过,杨修介入曹植与曹丕的太子争位战中,多次打小报告,令曹操生厌;另一个原因,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在此之前,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计较杨修的出身。然而一旦他认定杨修不忠,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这个特殊的身份,毕竟是袁氏家族的人,其心必异啊。

聪明与智慧有时是不同的,杨修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最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扫出局。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泄漏人主之机密。

杨修是曹植一党的核心人物,他的死预示着曹植再无翻盘的机会。有人悲,也有人喜,曹丕的权势更加稳固了,他已隐隐望见君临天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