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敌压迫相比,袁氏集团内部的危机更大。袁尚以三路大军进击河东郡,惨败而还,袁谭却在暗地里冷笑:就凭你小子那点能耐,首领这个位置还能坐多久?
袁氏集团的内讧给了曹操更多的机会。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春,曹操再攻黎阳——自东汉光武帝开国始,黎阳便是北方的一座重要兵营。
袁谭与袁尚在城下与曹军决战,抵挡不住,败下阵来,他们放弃黎阳,退守大本营邺城。曹操乘胜追击,直追到邺城郊外,把刚刚成熟的麦子全部割走。
曹军的绝大多数将领都认为应一鼓作气,攻下邺城。一向特立独行的郭嘉则另有想法,他分析说:“袁绍生前没有立继承人,袁尚虽然接班,但袁谭心有不服,两人势力相当,各有一批党羽。倘若我们攻得太急,兄弟二人就会联合起来;若给他们有喘息之机,二人就会争权夺利。依我看,不如先南下进攻荆州,等到他们兄弟相残时,我们再出兵,定可一举平定。”
郭嘉眼光独到,一眼就能洞穿人性的弱点。曹操十分欣赏这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深谙此道,在他看来,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同时隐藏自己的弱点,才是制胜之道。
曹操依郭嘉之计,留下部将贾信驻守黎阳大营,自己率大部队返回许都。
郭嘉的判断堪称精准。曹军前脚刚刚离开,袁氏内部就内讧了。
袁谭丢失黎阳后,认为战败的原因在于自己部队的武器不够精良。言下之意,是责备袁尚有意压制他。袁谭见曹操大军撤退,感到此时正是收复黎阳的大好时机,便对袁尚说:“曹军作战既久,人心思归,趁他们还没全部渡过黄河,赶紧出兵掩袭,定能将其击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信任不再时,所有的话在袁尚听来都是别有企图:你袁谭的目的,无非想借机得到更多的军队与武器罢了,我偏偏不上当,不给。
兄弟俩的裂痕急剧扩大。此时投靠袁谭的郭图、辛评出来煽风点火:“您之所以失去继承权,是因为先公(指袁绍)把您过继给了哥哥,而这就是审配那小子出的主意。”郭图与辛评两人向来与审配不合,正好落井下石,唆使袁谭进攻袁尚、审配。
袁谭正在气头上,听郭、辛两人这么一说,更是怒不可遏。在他看来,自己身为长子,失去继承权,不得不屈居弟弟之下,已是奇耻大辱,现在袁尚、审配还处处提防他、算计他,是可忍,孰不可忍!
权力超越亲情。兄弟两人终于拔刀相向。袁谭大举发兵,进攻袁尚。袁尚不甘示弱,奋起还击,双方在邺城城门外大战一场。邺城是袁尚的大本营,袁尚占有天时地利,而袁谭刚在黎阳吃了败仗,士气凋零,一战下来,伤亡惨重,只得放弃攻城,退守南皮。
战争一起,和解的机会就永远失去了。
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的吊诡。假若当年袁绍与袁术兄弟和睦,曹操绝无一手遮天的机会;假若袁谭与袁尚能齐心协力,三国演义或许会变成四国演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下这句名诗之前,类似的故事已发生得太多太多了。
袁谭虽然战败,但他仍有翻盘的机会。
他经营青州多年,有雄厚的政治资本。青州别驾王修率领一支军队赶来救驾。得到这支生力军后,袁谭又得意忘形了,扬言一定要把袁尚这毛头小子打趴下。
王修愁容满面:都什么时候了,还热衷于内斗,难道敌人还不够强吗?他耐心地劝说道:“曹操是您的敌人,兄弟是您的臂膀。假若您要跟敌人决斗,却先砍断自己臂膀,却嚷嚷说我一定会赢,这可能吗?再说了,若是连亲兄弟也不信任,天下还有谁可以信任?有一些小人,为了捞取私利,离间你们兄弟关系,您可千万别听别信。最好杀掉离间进谗的小人,与兄弟和睦相处,这样才能号令四方,横行天下。”
这里说的小人,就是指郭图、辛评等人,他们并非真心为袁氏集团利益着想,只是打着自家小算盘,盘计着挤掉审配,捞取更大的权势。
人很奇怪,越亲近的人,一旦反目成仇,往往仇恨更深、更难化解。
袁谭一意孤行,把王修的话当耳边风。
然而,形势很快急转直下了。
毕竟袁尚是袁氏集团唯一的首领,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是袁谭所不具备的。袁尚以大首领的名义,通告四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袁谭以下犯上,实为大逆,号召其部将反正。袁谭部将刘询率先起兵,宣布效忠袁尚。紧接着,青州各城纷纷响应,脱离袁谭。
一时间,袁谭在政治上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他不由得仰天叹道:“整个青州都背叛我了,难道我真的刻薄寡恩吗?”
据史书载,袁谭“长而惠”“能接待宾客,慕名敬士”,颇有乃父之风。但他起兵内讧,同室操戈,严重损害袁氏集团的利益,诸部反叛,实在情理之中。
在这场兄弟战争中,袁尚逐渐占据上风。他得理不饶人,进击袁谭,两人再度决战,袁谭大败,被迫逃往平原郡,婴城固守。袁尚尾随而至,包围平原,昼夜急攻。
平原郡已危在旦夕。
狗急跳墙。为了逆转败局,袁谭居然地想了一个主意:向曹操求援!
有没搞错?!要知道曹操可是袁氏的第一号敌人啊。可是,除了曹操,袁谭实在想不到还有谁能帮自己解平原之围。他力排众议,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
这时曹操在做什么呢?
他正集结大军,准备大举入侵荆州,进攻刘表。
我们看《三国演义》会有一个印象,觉得刘表似乎是个才能平平之人。其实不然,他实为三国时代一大枭雄。刘表经营荆州已有十三年之久,他刚刚赴任时,单枪匹马,什么也没有,却能剿灭群盗,杀孙坚,逐袁术,一统荆州。在当时的中国,荆州是比较安定的一个州,这得力于刘表非凡的政治才能。在军事上,他积极招降纳叛,原关中军阀杨定、张绣都曾投靠他。现在,刘表又迎来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运途多舛。说实话,能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破落子弟混成今天的样子,刘备也不容易了。在所有军阀中,他资本最少。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忍耐和坚持,才在江湖上有了一席之地。刘备曾寄居公孙瓒之下,寄居陶谦之下,好不容易混了个徐州牧,又让吕布给抢了;投奔曹操,半途又跑去投靠袁绍,几乎跟所有大军阀都打过交道。他趁袁绍与曹操争雄时,跑到汝南,割据一方。不料曹操亲征汝南,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逃呗。
这一逃,逃到刘表的荆州。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刘表得知刘备前来投奔,心中大喜,亲自跑到郊外迎接这支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部队。刘备是“落水狗”,但刘表没把他当“落水狗”,而是当作抵抗曹操的英雄。刘表能雄霸一方,自然有些本事。他礼待刘备,将其推为上宾,还拨给刘备一部分兵力作为见面礼。
跑路英雄刘备总算又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可是,一个英雄,难道仅仅追求遮风避雨吗?不可能!有一回,刘备去拜见刘表,两人一起喝酒畅谈,酒喝多了,刘备起身如厕,回来后竟然满面泪痕。
刘表愣住了:怎么一个大男人没事突然流泪呢?他忙问刘备怎么回事。刘备拭拭泪水,叹道:“我平素身不离鞍,腿上不长肉。现在没怎么骑马,腿上的肉都长出来了。岁月如流水,眼看自己一天天老了,却没建立什么功业,岂能不悲?”
刘备果然有英雄之志!刘表不由得感慨万分,自己偌大的荆州,拥兵十万,将校如云,可是说到志向,无一人比得上刘备。这个貌很惊人(手长过膝,长着一对大招风耳)的刘备,注定是一代英雄。
乱世出英雄,刘备便是为乱世而生。
机会来了。
曹操与袁氏集团战火重燃,刘表想浑水摸鱼,便派刘备挥师北上,一路挺进,杀到叶县。
想当初,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曹操眼中,像刘备这样一个屡仆屡起、屡败屡战的人,一定有别人不具备的坚忍与毅力。因此,曹操不敢轻敌,派大将夏侯惇、于禁前去御敌。这两人追随曹操的时间很长,在兖州之乱中,夏侯惇厥功至伟;在征张绣之战中,于禁治军有方,声名鹊起。
曹军刚刚抵达前线,刘备就不战而逃。不仅逃,他还把军营给烧了。
总司令夏侯惇不禁冷笑:什么天下英雄,我看就是狗熊罢了。于是下令全军急追,务必生擒刘备。
裨将军李典提醒说:“刘备还没打败仗,就莫名其妙地撤退,还烧了大营,我怀疑定有埋伏。前边道路狭窄,草木深密,不可贸然追击。”
夏侯惇不理他,因为李典位卑——裨将军地位尚在偏将军之下,级别不高。他想,什么埋伏,无非你李典自己怕死罢了。也罢,你怕死,就把你留在后方。于是夏侯惇让李典留守大本营,亲自率主力追击刘备。
不出李典所料,夏侯惇愣头愣脑地闯入刘备的埋伏圈,差点被包了饺子,大败而逃。刘备乘胜追击,眼看夏侯惇在劫难逃,留守后方的李典率援军赶到,总算救了夏侯惇一命。此役,刘备斩获颇丰,心满意足,遂引兵而去。
刘备果然是个强劲的对手,他与刘表联手,对曹操来说,更是心腹之患。
曹操从邺城撤军后,积极备战,打算讨伐荆州。此时却收到袁谭派辛毗送来的求援信,他陷入深思:究竟要继续征伐荆州,还是救援袁谭呢?
大部分将领都认为应该先讨伐荆州刘表。原因很简单:袁谭、袁尚兄弟内斗,让他们斗个两败俱伤,岂不更好?
关键时候,曹操的谋士们总能表现出高超的分析判断力。荀攸分析道:“天下群雄争霸之际,刘表只知坐守江、汉之地,可见他根本没有经略四方的志向。袁氏则不同,袁氏据有四州之地,带甲之兵数十万。袁绍一向宽厚,甚得民心,他的两个儿子若能精诚团结,割据一方不成问题。如今兄弟两人交恶,势不两立。倘若袁尚吞并袁谭的部众,结束分裂,实力将大大增强,到时要打败他就难了。应该趁他们内乱时,一鼓作气夺取冀州,消灭袁氏,天下方可平定。这个机会不可错失。”
曹操对谋士们的意见向来重视,荀攸目光如炬,见解精辟,曹操大为折服。只是大军已然出征,箭在弦上却不发,曹操心有不甘。
几天过去了,曹操并没有改变行动计划。他一边同意荀攸的意见,一边仍准备讨伐荆州。曹操的如意算盘是:先讨伐刘表,平定荆州,等到袁氏兄弟两败俱伤,再出手解决掉冀州集团。
辛毗望眼欲穿,发现曹操根本不想出兵解救袁谭。怎么办呢?必须当面说服曹操。他通过郭嘉穿针引线,终于得以见到曹操。
曹操对救援袁谭一事毫无热情,他慢条斯理地说:“如今有两个问题。其一,袁谭这个人可信吗?会不会有诈呢?其二,我出兵相救,是不是有必胜的把握呢?”言下之意,要是没有好处,我出兵干什么呢?
辛毗当然晓得曹操的真实意图,便答道:“您不应该问是否有诈,而应该看局势是否有利。袁谭会向您求救,那真是走投无路了;袁谭陷入困境,袁尚却不能速战速决,说明他也是强弩之末。袁氏内忧外患,对外战争频频失利,内部政治混乱,谋臣被杀,兄弟相斗,连年战争不断,加上旱灾、蝗灾,饥荒四起。所有人都知道袁氏帝国土崩瓦解,大概老天爷要让袁尚灭亡吧。您若出兵,直攻邺城,袁尚若不回师救援,邺城就守不住;他若回师救援邺城,袁谭就尾随其后,与您前后夹击,扫灭袁尚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老天爷要把消灭袁尚的机会给您,您却不要,非要去讨伐荆州。荆州丰足安定,又没内乱,无机可乘。纵观天下,你的敌人中,没有比河北袁氏更强大的,只要河北平定,您的军威足以震动天下。”
“说得好!”曹操发出一声赞叹,这是真心赞叹。
于是曹操拔营北上,向邺城挺进。
三国时代的战争是全方位的战争,决战不仅在战场,各路军阀都在外交上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
曹操拔营北上的同时,荆州牧刘表的特使也抵达河北。
刘表与河北袁氏集团一直保持盟友的关系,河北内讧,对刘表来说显然不是好事。他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袁谭,一封写给袁尚。
这是两封劝架书。
在致袁谭的信件中,刘表写道:“正人君子即便有难,也绝不会逃往敌国,就算绝交,也不会说别人的坏话;何况是忘了先人之仇,抛弃兄弟之情呢?您做出这种万世都要引以为戒的事情,让我这个盟友也要感到羞耻。即便袁尚不尊重兄长,过于傲慢自负,您也应当委曲求全,以大局为重。等到风平浪静时,再让天下人来评论谁是谁非,这样做不也是高风亮节吗?”
在致袁尚的信件中,刘表写道:“金木水火这四种物质,须以刚柔相互配合,才能为人所使用。袁谭性格急躁,不能明辨是非,您心胸宽广,包容他绰绰有余。您应当以大局为重,先除掉曹操,为先父雪耻,事成之后再来评论谁是谁非不好吗?如果您执迷不悟,就算蛮夷也要嘲笑您,何况我们这些盟友呢?谁还会为您尽力作战呢?”
两封信,各打五十大板。
最不想看到袁氏内讧的人,莫过于刘表。袁氏内部稳定,曹操难有大作为。曹操势力夹在袁氏与刘表之间,若是袁、刘齐心合力,曹操两线作战,处境会十分困难。因此河北安定,荆州也会安定;河北若失,荆州永无宁日。
但刘表的劝解信没起到任何作用,袁谭、袁尚谁也不肯让步。
妥协有时是高明的策略,都不妥协,双方都得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