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是孙策的家乡,但这里暗流涌动。
公元195年时,孙策率军进攻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兵败,投奔大山贼严白虎。孙策出于战略考虑,决定暂时不进攻严白虎,而是南下攻略会稽。曾为袁术部将的陈瑀趁机联合严白虎,自立为吴郡太守。陈瑀在太守宝座上还未坐稳,孙策又杀了回来,他只得弃官北逃。
陈瑀逃走了,吴郡仍然军阀林立。各地变民武装集团不计其数。仅吴郡残留的大股武装势力便有数支,严白虎、邹佗、钱铜、王晟等人都拥有数千乃至上万的兵力,割据一方。孙策连续发动清剿,消灭邹佗、钱铜、王晟等势力,严白虎也遭到重创,逃到余杭投奔许昭。许昭曾是吴郡的一名将领,为人慷慨有义气,孙策对他十分欣赏,遂放了严白虎一条生路,并没有赶尽杀绝。
许贡一直跟着严白虎混,孙策同样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只是许贡好歹当过吴郡太守,自家地盘被抢走,他心有不甘,便偷偷给朝廷上了一道密奏,称:“孙策乃是一代枭雄,就像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样,朝廷应该采取恩宠手段拉拢,召他回京师。孙策如果接到朝廷诏令,就不得不考虑入京;倘若任由他坐大,势必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折密奏写得十分不聪明。许贡目光短浅,才会写这么一份报告,试想,曹操岂能不知孙策心有异志呢?只是曹操正在与强大的袁绍对峙,哪有工夫来解决东南的孙策?许贡想借朝廷之力,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地盘,可惜到头来不但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枉送了自己的性命。
密奏不密,既没有交到曹操手中,也没交到皇帝手中,而是被孙策截获。孙策虽不嗜杀,仍被许贡的阴谋激怒,召他前来对质。许贡还想狡辩,孙策拿出密奏,许贡无言以对,知道自己已然走向黄泉路。
许贡死了,被孙策下令绞死。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许贡生前豢养了许多门客与死士,他死后,这些门客流落各地,处心积虑地要为主子报仇。
机会终于来了。
就在孙策西进荆州,把黄祖打得落花流水之际,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的陈登在后方大搞破坏。陈登曾在曹操击灭吕布之役中起到关键作用,他足智多谋,能独当一面。他趁孙策西进,收罗严白虎的余党,企图在后方起事,以牵制孙策。孙策岂是泛泛之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黄祖后,挥师进攻陈登驻守的广陵郡。
然而,孙策大军进抵丹徒时,粮食耗尽,不得不就地休整,等待粮草到位。精力充沛的孙策哪是个闲得下来的人——既然军队不能开拔,索性到野外打打猎,活动活动筋骨。
狩猎是一种高风险的运动,难保不遭遇野兽出其不意的袭击。不过,与野兽相比,人才是更危险的动物。
在中国历史上,狩猎时常伴随着阴谋。历朝历代都有君王被刺杀于狩猎场的故事。为什么会选择狩猎场为“屠龙场”呢?因为狩猎时往往是君王防备最薄弱的时候。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上在狩猎时发生的刺杀事件:
夏代,一代雄君后羿在狩猎时为大臣寒浞所杀;
寒浞的儿子寒浇有万夫不当之勇,在狩猎时被少康派出的女间谍女艾刺杀;
春秋时代齐国君主齐襄公在狩猎时被大臣所杀;
匈奴王头曼在狩猎时被自己的儿子冒顿所杀;
……
孙策与往常一样,跨上骏马,带上数十名骑兵,纵马驰骋。“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他很快就忘乎所以地投入到猎杀的乐趣中,只见他左右开弓,马蹄如飞,扬起浓浓的风尘。他过于专注,以致没有意识到随从骑兵已远远地落在自己身后。
这时,在一处树丛中,几双充满仇恨的眼睛正盯着他。
树丛里有三个人,他们也在狩猎,但不是瞄准四处乱窜的动物,而是瞄准马背上的人——名震天下的小霸王孙策!
这些人是许贡的门客、死士,他们专程等候在这里,就是要为死去的主公许贡报仇。他们并不站在政治的高度判断是非,而是效法先秦的武士,以“士为知己者死“的训条为信念,为了复仇不惜舍弃生命。
按理说孙策不该中箭,他武功很高,当今之世没几个人能杀得了他。从十七岁始,他征战沙场,所向无敌,祖郎曾砍了他的马鞍,他仍活着;太史慈曾扯下他的头盔,他仍毫发未伤。枪林箭雨,他从来也不放在眼里。
但这一次没有枪林箭雨,只有三个人的三支箭。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支利箭疾飞过来,不偏不倚,正中孙策的脸颊。只听得“啊”的一声惨叫,孙策已翻身落马,脸上血流如注。三名刺客手持利刃冲了出来,此时孙策的随行骑兵已策马赶到,一阵乱箭,把三人射成刺猬一般,三人立刻倒毙于地。众人见主帅伤势很重,不敢怠慢,赶忙把孙策扶上马背,送回大营。
孙策的伤很重,但并非无药可救。大夫小心翼翼地拔出箭镞,为孙策清洗伤口。他嘱咐说,只需好好调养,不要生气发怒,静卧三四个月,便可痊愈。
换作别人,定有康复的机会,可孙策却没能活下来。
孙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没错,他各方面都十分完美。他才二十多岁,却已成就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伟大事业,他略定江南,大有与中原曹操分庭抗礼之势,以这种年龄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在历史上恐怕也只有霍去病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是天生的王者,有非凡的统御力,胆力绝伦,慷慨大度,连敌人也不能不称赞其胸襟。不仅如此,他还娶了天下最美的女人。一切都那么完美,似乎上苍对他眷顾有加。然而,完美主义者往往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人生注定是不完美的。
病榻上的孙策用颤抖的手拿起一面铜镜,铜镜里出现了一张狰狞可怖的脸。他大叫一声,把铜镜扔在地上,众人皆惊。
孙策喃喃自语道:“我现在这个样子,还怎么建功立业?”
他曾是人们心目中风流倜傥、潇洒俊朗的孙郎,可是人生的许多事是不可逆的,俊美的脸庞毁了,就永远变得丑陋无比。在孙策看来,如果他一辈子都要以这副丑陋的面孔来见世人,就算征服了天下,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不由得怒火攻心,坐起身来,把桌子掀翻,把东西砸碎,狂呼乱吼,无法控制自己。
这一怒让他伤势复发,这下神仙也难救了。
孙策的时间不多了,谁能继承他的事业呢?他有好几个兄弟,年龄都比较小,最年长的弟弟孙权也只有十九岁。从性格上说,三弟孙翊与他最像,《三国志》中称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但是孙策还是把权力交给了孙权,一是遵循立长不立幼的传统,二是因为孙权也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弥留之际,孙策唤来弟弟孙权,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若论统率江东兵马,与敌人决战沙场,争雄天下,你不如我;若论举贤任能,让他们尽忠职守,保卫江东,则我不如你。”自从父亲孙坚死后,孙策以长兄的身份肩负起半个父亲的责任,对各个弟弟的优劣了解得一清二楚。孙权的魄力略显不足,非创业奠基型人才。但是,创业固然艰难,守成也非易事,值此乱世,英雄争霸,若能守住江东,也算不辜负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孙策知道弟弟尚年幼,政治经验不足,离不开老臣们的支持。他唤来长史张昭等人,吃力地说:“如今中原正乱,以吴越的兵力,据守三江险要,可以坐观成败。希望诸公能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这天夜里,孙策溘然长逝。
命运真是神秘莫测,既制造出英雄,又毁灭英雄。孙策的结局竟然与他的父亲如此相似,两人都在事业的巅峰时中箭而亡。
倘若孙策不死,他将是曹操最头疼的敌人。
宋代著名兵法家何去非曾这样评论:“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惜乎,坚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奋于中原以竞天下。然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盖袁绍已据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其过备远矣。”何去非认为孙策比刘备更厉害,若不是死于非命,“当为魏之大患”。这个说法是十分中肯的。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
孙策死了,重担全压在十九岁的孙权身上。
这担子太沉了,孙权或许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仍未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张昭见状,厉声喝道:“现在是哭的时候吗?”
这一当头棒喝,把孙权给喊醒了。对他来说,当务之急是安抚军队,凝聚士气,让所有人看到希望。孙权振作精神,脱下孝服,换上军装,上马巡视诸军。军队的不安情绪这才稍稍缓和。
在此政权更迭之际,张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上表朝廷,通告孙权继承江东的军政大权,一方面向各城池发布通告,命令各地将校官吏严守岗位,不得松懈。
这里我们必须提一个人,他就是孙策的铁杆哥们周瑜。为什么孙策在临死前没有把孙权托付给周瑜,而是张昭呢?因为周瑜当时并不在孙策身边,而是在外带兵打仗。得悉孙策去世的噩耗,周瑜马不停蹄,率军队回吴郡为孙策奔丧。奔丧还带着大军前来,显然周瑜是担心有人在这个时候造反。
周瑜的到来终于让孙权吃了一粒定心丸,他被提拔为中护军,与张昭共同主持军政。
此时的江东集团虽然据有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江、庐陵诸郡,但只是控制了主要城镇,势力尚未深入乡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仍未归顺。除此之外,一些为躲避战乱而流亡到江南的士人大夫,仍把中原政权视为唯一合法政权,对孙氏集团并不诚心拥护。江东集团内部有这么多不稳定的因素,缺乏军政经验的孙权能否守住父兄开创的基业呢?对此,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
这个时候,周瑜与张昭的态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两人一致认为,虽然孙权很年轻,但孙策“干革命”时不也才十七岁吗?更何况,孙权聪明睿智,知人善任,是一个可以成就伟业的人。正因为看到孙权的潜质,周瑜与张昭甘愿将自己的命运与孙权捆绑在一起,共同进退,把孙策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
对新崛起的江东集团来说,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与朝廷的关系。
表面上看,孙氏集团归顺朝廷,曹操还封孙策为“讨逆将军”。但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不过只是权宜之计。曹操要争中原,孙策要争江南,一时间尚未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只是孙策略定江南后,矛盾就出来了。
原扬州刺史刘繇去世后,朝廷又派严象出任扬州刺史。孙策早把扬州视为自家地盘,哪容别人染指?于是指使庐江太守李术发兵攻打严象,严象名为刺史,既无地盘,又无兵力,如何是对手呢?一战下来,严象就身首异处。
这下曹操明白了,孙策不是个吃素的人,他对朝廷是阳奉阴违。
只是曹操还在官渡与袁绍纠缠,实在腾不出手来对付孙策,只能先派个精明强干的人去维持局面。刘馥临危受命,挑起扬州刺史的重担。
刘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原本是沛国人,早年因天下动**,南下避居扬州。后来袁术占据淮南,拥兵自重,刘馥出于对朝廷的忠心,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袁术部将戚寄、秦翊率部投奔曹操,大大削弱了袁术的实力,他也因此得到曹操的赏识。也算他运气不错,走马上任时正好遇到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刚上台,江东军民对这个年仅十九岁的新首领心里没底,人心惶惶。刘馥有胆有谋,单枪匹马赴合肥,仅靠一颗朝廷官印,开府立治。
要在扬州站稳脚跟,首先必须要有一支军队,否则一切免谈。可军队在哪呢?刘馥没有被难倒。当时江淮一带有许多独立的武装,其中实力较强的两股势力,首领是梅乾、雷绪,拥众数万人。刘馥采取招抚手段,恩威并施,把这两支乌合之众收为己用。他在治理上颇有一套本领,他推广曹操的屯田政策,兴修水利,建学校、修城墙、筑堡垒,收集滚木、大石,加强城防。在刘馥的努力下,合肥在短时间内,从一座守备空虚的城池,变成窥视江东的桥头堡。
孙权上台后不久,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扭转了中原战局,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江东集团了,曹操秣马厉兵,欲南下征服孙权。
侍御史张纮站出来谏道:“不伐有丧之师,这是传统。现在乘人之危,算不得有道义。倘若打不赢,徒令仇怨加深。依我之见,不如罢兵修好。”
张纮本是孙策集团的重要人物,怎么跑到朝廷当官了呢?原来两年前曹操为了对付袁术,拉拢孙策,非但授他“讨逆将军”的头衔,还把侄女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张纮作为孙策的代表,前往朝廷,曹操把他留下来,并授予侍御史之职。
听了张纮的一番话,曹操冷静了下来。他想了想,觉得孙权还有利用价值,可以用来牵制荆州刘表的势力。况且此时官渡大战刚刚尘埃落定,曹操虽然赢得了胜利,但胜得十分艰难,若大举南征,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念及此,曹操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以朝廷的名义授予孙权“讨虏将军”之衔,正式拜其为“会稽太守”。
为了争取孙权归顺朝廷,曹操慷慨地把张纮放了回去,还授予张纮“吴郡东部都尉”的头衔。张纮本是江东集团元老级的人物,返回后自然受到重用。当年孙策起兵时,把母亲与弟弟们都托付给张纮照顾,故而孙母吴夫人对他十分信任,让他与张昭共同主持政事,辅佐孙权。
很多人心有疑虑:张纮回来的目的何在?他在朝廷待了那么久,究竟有没有变心,有没有被收买呢?大家纷纷劝说孙权不要重用张纮。孙权不为所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对张纮的人品毫不怀疑——孙策说孙权能任贤用能,果然不假。
一向精明过人的曹操为何放张纮回去呢?他可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他向孙权要了一个人:原豫章刺史华歆。也可以说,这是一次交换,曹操要用张纮换华歆。华歆德高望重,曹操征他入朝,担任议郎,参司空军事,正好可以装点朝廷的门面。
张纮归来后,又有一个重要人物投奔江东集团,这个人便是鲁肃。前面说过,鲁肃曾与周瑜一起离开袁术,投奔孙策,把家眷迁往曲阿。但是鲁肃的祖母年纪老迈,仍留在老家,不久后因病逝世。鲁肃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和祖母感情深厚,他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安葬祖母,以尽孝道。就在鲁肃守丧期间,孙策死了。
“人在政举,人亡政息”,没有孙策的江东集团,是否会走向没落呢?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正巧此时,鲁肃收到好友刘子扬写来的一封信。
刘子扬已经投奔到盘踞巢湖的军阀郑宝麾下。郑宝拥众万余人,算是地方实力派。鲁肃打算应好友之邀,前往郑宝处瞧个究竟,只是他的家眷尚在曲阿,临行前,鲁肃先去曲阿接老母妻儿。
不想鲁肃到了曲阿,发现老母亲居然不在。去哪了呢?原来是被周瑜接到吴郡了。周瑜早知鲁肃不是一般人,生怕他投奔别处,早就预留了一手。鲁肃匆匆赶往吴郡,见到中护军周瑜。两人是知己,鲁肃并不隐瞒,把刘子扬的信取出来,让周瑜过目。
周瑜览信后说:“以前马援曾对光武帝说,当今之世,不只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要选择君主。如今主上(孙权)敬重士人,任人唯贤,只要是有本事的人,就会被录用。我听闻先哲有过神秘的预言,说取代刘氏皇族者,必是起于东南。观当今时局形势,推演历数,东南势必会建立帝王之基业,这与预言所说是相符的。可以这样说,现在正是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时代,我留在这里,也是这个原因,你不必把刘子扬的话放在心上。”
这里周瑜明确指出,孙吴集团绝不仅仅只是小打小闹,而是志在建立帝国,取代汉室。其实在孙吴集团内部,恐怕没几个人预见到建立帝业的一天,周瑜的魄力即在于此,没有这种理想与雄心,哪来的奋斗精神呢?
这些话,大大打动了鲁肃。要干事业,就干大事业!郑宝就是个土军阀,能成什么事呢?
如若不是周瑜巧妙地挽留鲁肃,东吴就要少一位旷世名臣了。
次日一大早,周瑜去见孙权,开门见山道:“鲁肃有辅佐之才,应当委以重任,同时,还应该多多招揽像他这样的人才,才可成就大业。”
孙权并不了解鲁肃,不过他相信周瑜的眼光与判断力。孙权召见鲁肃,问道:“如今汉室倾危,我想成就齐桓公、晋文公的伟业,您有何见教呢?”
一个十九岁的少年,便有齐桓、晋文的追求,果然是英雄人物,鲁肃亦不禁暗暗叹服,便答道:“当初汉高帝刘邦想尊奉义帝,义帝却被项羽杀害。如今曹操的所作所为,与当年项羽毫无二致,国家操纵在这种人手中,将军又怎么能成就齐桓公、晋文公的尊王事业呢?以我的看法,汉室已经不可复兴,而曹操实力强大,一时也无法铲除。最好的办法便是坐守江东,以待天下局势的变化。如今北方战乱未定,应趁此时机剿灭黄祖,进而讨伐刘表,控制长江水域,这乃是帝王的事业。”
鲁肃与周瑜一样,是冲着帝王事业来的。
别看孙权是个小毛孩,跟着哥哥孙策混了几年,还是有城府的。鲁肃的话固然令人欣喜,可称王这件事,却一点也急不得。袁术不是迫不及待地称帝了吗?结果如何呢?天下人共击之,袁术一下子就垮了。如今自己凭借哥哥打下的基础,占据东南一隅,实力还不够强大,怕是还没有资格谈帝王事业。
想到这里,孙权对鲁肃说:“现在我只想尽心尽力经营江东,至于您所说的帝王之业,我还没想呢。”
鲁肃年轻气盛,孙权比他更年轻,却更沉稳谨慎。
孙权的谨慎是对的。自孙策经营江东,士人归附,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深持传统观念,只认定一个朝廷。曹操把朝廷捏在手心,以他的雄才,尚且不敢取代汉室,何况是孙权呢?
果不其然,鲁肃的言论传到张昭耳中,这位江东集团的大佬十分不满。张昭与周瑜共掌军政,难免磕磕碰碰,如今周瑜推荐鲁肃,孙权对鲁肃又如此厚待,令张昭心中不爽。张昭便出言攻击鲁肃年少轻狂,同时也在含沙射影地攻击周瑜。不过他没想到,鲁肃的话实际上大合孙权的胃口,孙权不仅未疏远鲁肃,反倒对他更加器重,不时赏赐给他各种财物。
孙权的最大劣势,是没有哥哥孙策的赫赫武功。这年头,没有卓越的军事天赋,能当领袖吗?于是以前追随孙策的一帮将领开始打起自己的算盘。
首先是庐陵太守孙辅。他是孙权的堂兄,孙贲的弟弟。孙权上台后,孙辅瞧不起他,认为他没本事,不足以担当重任,肯定会被曹操消灭。因此,孙辅决定给自己找条退路。他暗地里写信给曹操,打算投诚。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封信并没有被交到曹操手中,而是落到孙权手里。
孙权看到信后没有吭声。过了几天,他召见孙辅,孙辅尚不知事情已泄露,气定神闲地前往。孙权沉下脸道:“你我二人是兄弟,有什么事不能商量,为什么偏要把外人扯进来?”
这一句话,如同一把飞刀刺进了孙辅的心窝,他强作镇定道:“哪有这回事?”孙权掏出一封信递给张昭,张昭交到孙辅手中。孙辅用颤抖的手打开——这不正是自己的亲笔信吗?他一时间大汗淋漓,无言以对。
孙辅大大低估了孙权的能力,他哪里知道这个年轻人也有霹雳手段。很快,孙辅的亲信们全部被逮捕处死,其部众被分散到各处,一场阴谋就此泡汤。至于孙辅,毕竟是自己的堂兄,孙权不忍杀害,将他流放到东部,软禁起来。
除了孙辅之外,庐江太守李术也很不安分,他居功自傲,拥兵自重,大量收留江东集团的叛徒。
威不立则令不行。孙权决定亲征,他要杀鸡吓猴。出兵前,孙权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既然是讨伐李术,写信给曹操干吗呢?原来,孙权判断,一旦开战,李术必定会向曹操求救,甚至可能投降。他要抢先一步,防止曹操救援李术。
有理由吗?有,而且理由充分。在此之前,李术曾袭杀曹操派来的扬州刺史严象,这就是最好的理由。孙权在信中写道:“您以前任用的扬州刺史严象,被李术杀了。李术肆无忌惮地杀害朝廷命官,罪该万死。我打算出兵讨伐李术,到时他定会花言巧语求您出兵相救。您身为朝廷宰辅,为海内推重,希望您通知各地官员,不要听信李术的鬼话。”
信发出去后,孙权亲征李术所盘踞的皖城。在孙权的猛攻下,李术支撑不住,果然向曹操求援。曹操已收到孙权的信,对李术的求援置之不理。没有外援,李术难逃一死。皖城终于沦陷,李术落得个枭首示众的下场,他麾下的两万名将士,也被孙权迁往别处。
此役足见孙权的果断与深谋远虑,在他的铁腕下,叛乱很快被平定,江东集团得以度过危机。
一批旧将官被清洗出局的同时,一批新将官得到提拔重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人便是吕蒙。
吕蒙是汝南郡人,年少时由于中原战乱,随家人南渡,投奔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麾下的一员将领,曾领兵参加征讨山越的战争。当时吕蒙只有十五六岁,家里穷得叮当响,便萌生出上战场杀敌立功的念头。他多次请求姐夫邓当带他上前线,邓当认为他年龄太小,不肯答应。吕蒙索性自己偷偷混入兵营,随大军一同出征。上了战场后,邓当才发现吕蒙混在行伍中,心里大惊,大骂他一通,要他赶紧离开。吕蒙辛辛苦苦才混进来,怎么能当逃兵呢?他意志坚定,不听劝阻,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
战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吕蒙的母亲。吕蒙不辞而别,私自跑去当兵,吕蒙的母亲自然大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不听话的儿子痛打一顿。吕蒙望着母亲含泪的双眼,恳切地说:“这种贫贱的生活怎么过得下去呢?若能侥幸立功,便可富贵。古人不是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吗?”
母亲听吕蒙这么一说,内心更加悲伤,想想自己家贫如洗,无法给儿子带来富足的生活,如今儿子也大了,既然有志向,只能随他去了。就这样,吕蒙正式参军,在姐夫手下当了一名小兵。
吕蒙正幻想着过上好日子,不料却闯下了大祸。
原来邓当有一个部下,见吕蒙年少,便轻蔑地说:“你小子能干什么呀?你去打仗,不就是送肉给大老虎吃吗?”刚开始吕蒙不跟他计较,岂料这个家伙得寸进尺,时常拿他当嘲笑对象。吕蒙家贫,自尊心特别强,最恨别人瞧不起他。三番五次受辱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操起一把刀,把这个讨厌的家伙结果了。
一时冲动闹出人命,吕蒙也不知如何是好,他不敢找姐夫,于是逃到一个同乡家中躲了起来。几天后,他冷静了下来,心想: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能这样当缩头乌龟,干脆自首得了。当时军队中有一名校尉,名为袁雄,颇为赏识吕蒙,吕蒙便通过他自首。
也算吕蒙运气不错,袁雄不仅为他四处奔走,还亲自向孙策求情。孙策听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对吕蒙的所作所为暗暗称奇,他觉得这个有血性、有勇气、有担当的年轻人,与自己的性格十分相似,因此,孙策不仅赦免其过,还把他留在身边做事。
这就叫因祸得福。
吕蒙作战勇猛,富有谋略,不仅得到孙策的欣赏,连张昭也对他另眼相看。几年后,邓当病逝于军中,张昭推荐吕蒙接替其姐夫的职位,出任别部司马。
孙权上台后,开始清洗孙辅、李术等心怀二志的将领,对江东集团内部的各武装力量合并重组,精兵简政。吕蒙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别部司马”的职位不一定能保得住,如果不能表现得更出色,恐怕会被合并到其他部队,到时要出人头地就十分困难了。
怎么办呢?
他想到一个大胆的办法。
吕蒙找人借了不少钱,购置军装绑腿,抓紧训练士兵。不久后,孙权检阅各军,吕蒙的部队衣着光鲜整齐,士兵操练严谨,动作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孙权认为吕蒙治军有方,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不仅没有裁撤他的部队,反倒给他增加了兵员名额与武器装备。
若干年后,吕蒙成为东吴最出色的一员战将,为帝国立下伟大的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