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二)九 孙策雄踞东南 真实的鲁肃:憨直老实还是侠士风流?(1 / 1)

自东征以来,孙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奋勇开拓,成为不可忽视的地方割据势力。袁术称帝前,孙策与他划清界限,彻底脱离袁氏集团。当时曹操已经把持朝廷大权,为了拉拢孙策,便以朝廷的名义封他为骑都尉,同时让他继承其父“乌程侯”的爵位,正式授会稽太守。

曹操的目的,是要借孙策之力打击袁术势力。朝廷派使臣王(左讠右甫)(bū)抵达会稽,宣读诏令。岂料小霸王孙策并不满意,因为“骑都尉”这个军衔太低了——怎么也得给个“将军”头衔吧?王(左讠右甫)急中生智,以皇帝全权代表的身份,给孙策加了个“明汉将军”的名号。

在孙策攻略会稽之际,陈瑀自立为吴郡太守。

陈瑀原本是袁术的部将,曾被袁术任命为扬州刺史。袁术从南阳落难到扬州时,陈瑀闭门不纳,袁术恼羞成怒,发兵攻打,陈瑀逃到下邳。孙策平定吴郡后,挥师南下攻略会稽,陈瑀趁机而起,与豪强祖郎、严白虎等人联合,自立为太守。曹操同样采用拉拢手段,封陈瑀为“安东将军”,并以朝廷的名义令陈瑀与孙策出兵讨伐袁术。

孙策打着讨伐袁术的旗帜挥师北上,表面上是响应朝廷号召,其实是要抢回吴郡之地。陈瑀心知肚明,分头通知变民武装头目祖郎与严白虎,欲联合起来消灭孙策。

论及行军作战,陈瑀岂是孙策的对手?行至钱塘(今杭州)时,孙策派部将吕范、徐逸率军奔袭陈瑀的大本营海西,此时祖郎、严文虎的军队还没赶到,陈瑀被杀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赔光老本的陈瑀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勉强保住一条小命,但他已经没法在南方混了,只得直奔北方,投靠袁绍去了。

赶走陈瑀之后,孙策派正议校尉张纮前往许都,向朝廷进贡土特产,并把战争责任统统推到陈瑀身上。

这时曹操对袁术顾虑颇多,孙策与袁术的渊源又颇深,“拉孙以反袁”势必成为曹操的战略。在官职的赐予上,曹操向来慷慨大方,于是他授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其为吴侯。除此之外,他还以姻亲的方式结盟,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让自己的儿子曹彰迎娶孙策的侄女。

对于孙策与曹操两人来说,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曹操志在中原,而孙策志在江南,战略重心不同,矛盾冲突自然不明显,两人有共同的敌人,便是称帝自立的袁术。

袁术称帝只不过是一出闹剧,非但没能号令天下,反倒众叛亲离。在叛离他的人中,最重要的两人,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周瑜曾随同孙策东征,参与指挥攻打横江、当利,破笮融、薛礼,进军曲阿,立了不少功劳。正当周瑜秣马厉兵,准备在吴郡、会稽大干一场时,孙策却没让这个兄弟去,他告诉周瑜:“我现在有好几万人马,取吴会之地已绰绰有余,你还是先回去镇守丹阳吧。”

兄弟两人对视一眼,不必说破,都心领神会。孙策乃是一头猛虎,袁术不小心把他给放出来,还让他带走了一群小老虎。老虎出了樊笼,就回不去了。孙策让周瑜回丹阳,意图明显,只要他夺取会稽、吴郡,割据江东,便可与袁术分庭抗礼。而丹阳太守周尚是周瑜的伯父,到时稍加笼络,此郡唾手可得。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袁术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犯的错,孙策的精明强干远远出乎他的意料,袁绍原以为小霸王凭那么一点人马东征,只能落得个铩羽而归的下场,岂料孙策居然如鱼得水、翻江倒海,倘若让周尚、周瑜与孙策明目张胆地“狼狈为奸”,势必动摇自己的势力。袁术果断地免去周尚丹阳太守之职,勒令他与周瑜两人返回寿春,并对他们严密监视,同时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接任丹阳太守——这年头,还是自家兄弟靠得住。

周氏乃名门望族,袁术想在淮、扬一带站稳脚跟,不能不对这些土豪们示好。他装出十分慷慨的样子,欲提拔周瑜为将军,以此为笼络人心之手段。可周瑜偏偏不吃这一套,他早就洞穿了袁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本色,他看出袁术绝无领袖的才能与胸襟,为袁术拼杀疆场,不过只是充当炮灰角色罢了。

周瑜推掉将军头衔,仅仅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出任居巢县令。此举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如今天下汹汹,武人自雄,何以他却舍弃军职而甘心当一名小官吏呢?周瑜自然有其用意,在他看来,真正的英雄好汉是孙策而非袁术,现在当一名不起眼的县令,以后要脱离袁术就容易得多。袁术本就不信任周瑜,也乐得顺水推舟,于是周瑜到了居巢,当上小小的地方父母官。

担任居巢县令期间,周瑜结识了一位豪杰,此人便是鲁肃。

鲁肃年长周瑜三岁,也是“高富帅”。他是临淮东城人氏,生于公元172年。出生后不久,老爹就死了,鲁肃由祖母抚养长大。虽有幼年丧父之痛,鲁家仍富甲地方,史书称“家富于财”。长大成人后,鲁肃一表人才,“体貌魁奇”,他深受时代精神影响,“有壮节”“好为奇计”。时值天下动**,乱世将至,鲁肃知道在乱世一定要有生存的本领,他苦练击剑、骑射,结交江湖豪杰义士,讲兵习武,散尽家财以赈济贫民士人,名声日隆,远近闻名,附近豪杰多来归附。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多对鲁肃有种刻板印象,觉得此人憨直纯朴,脑袋有点不灵活,属于容易吃亏的大好人。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并非如此,他不仅不呆头呆脑,反倒有侠士风流,甚至是个很疯狂、很“摇滚”的人。他家几代积累下来的财产,被他大肆挥霍,他豢养一班少年侠客,终日射猎南山。家族中的父老之辈都摇头道:“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可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有一回,周瑜带着几百人外出公干,途经东城,所带的粮食吃光了。他早已风闻鲁肃济贫好义的美名,便思忖着前往借点粮食。

到了鲁家后,周瑜拜会鲁肃,两人年龄相差不多,又都有远大志向,故而十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鲁肃听说周瑜没粮食,二话没说,领他到后院,后院有两处粮仓,每仓估摸有粮食三千斛左右。他指着粮仓对周瑜说:“您就随便挑一仓粮食带走吧。”

尽管周瑜自己也是富有且大方之人,他仍被鲁肃的慷慨吓了一跳:自己与他不过才第一次见面,实属素昧平生,鲁肃居然倾囊相助,出手如此阔绰,岂非奇人异士、旷世豪杰?

钱财本是身外物,但对钱财的态度,隐约可见一个人的志向与抱负。

周瑜知道鲁肃绝非常人,遂倾心相交,引为密友与知己。

黄袍加身的袁术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提拔了一批有名望的人以为新帝国之爪牙。有钱财有声望的鲁肃被擢升为东城县令,这原本是他跻身政坛的良机,但他冷眼看世界,心知若把自己的前途与袁术相挂钩,便是死路一条。原因很简单,袁术本来就不是拥有雄才伟略之人,又猴急称帝,成为天下人同击共讨的对象,这种人怎能混得久?

对一个真正的豪杰而言,小小的县令官印,岂能把他捆死缚牢呢?鲁肃索性官也不当了,把平日豢养的一百多侠士少年召集来,对他们说:“如今朝廷已失去对大局的控制力,盗贼横行天下,淮水、泗水一带不是安居乐业之地。我听说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前去躲避祸乱。不知你们肯不肯与我随行,静观时变,以谋大业?”这些少年平素都白吃白喝,听鲁老大这么一说,大家纷纷叫好——只要跟着老大混,便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何乐而不为?

鲁肃知道周瑜与孙策乃是刎颈之交,便弃了官印,领着家属及侠客少年百余人,前往居巢投奔周瑜。这时周瑜获悉孙策已夺取吴郡,并被朝廷封吴侯兼讨逆将军,他知道,孙策已经同袁术划清界限,分道扬镳,这二人的战争很快便会爆发。周瑜思忖着自己得及早脱身才行,恰好此时鲁肃前来,两人一商量,都认为事不宜迟,应尽早脱离袁术,渡江东去。

大丈夫立身处世,当断则断,绝不拖泥带水。

周瑜果断把官印一扔,带着家眷随从,会同鲁肃等共三百余人,弃城而去,直奔江东。很快,他们逃亡的消息便为扬州官府察觉,州政府派骑兵追来。鲁肃让老弱妇女先撤,自己率侠客少年殿后,这些少年长年追随鲁肃习武狩猎,都精于骑射,有一身好本领。眼看追兵将至,鲁肃命手下一百多名武士一字排开,拉弓上箭,摆开一决雌雄的架势,然后冲着追兵喊道:“你们都是男子汉大丈夫,当知晓当今天下形势。如今正值兵荒马乱,有功也得不到奖赏,不追也不会受到惩罚,何必对我们苦苦相逼呢?”

这是先讲道理:追杀我们一点好处也没有,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接着,鲁肃又让人拿了一面盾牌插在地上,自己搭弓便射,只听“嗖”的一声,利箭疾驰而出,竟然一箭洞穿盾牌。通常大家都以为鲁肃只是个文臣,而非武将,实际上鲁肃的剑术、箭法都出神入化。连盾牌都能射穿,鲁肃的膂力之强着实惊人。鲁肃露了这么一手功夫,前来追捕的人个个瞠目结舌:自己的血肉之躯,比起这盾牌来如何?这些骑兵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们想,反正周瑜与鲁肃都只是小角色,逮住算不得大功,就算跑了也没有人当回事。看看鲁肃这伙人的骁勇劲儿,不死上数百人恐怕也逮不住他们。于是大家索性听了鲁肃的话,只当作没追上,掉转马头慢吞吞地回去了。

说实话,袁术也没有在乎过这两个小人物,他肉眼凡胎,岂能识得真正的英雄人物?周瑜与鲁肃绝非可有可无的无名之辈,他们是蛰伏于山林的猛虎、潜居深潭的蛟龙,有宰辅之才,有纵横天下之志。这两位后来成就东吴霸业的传奇人物,在袁术手下只当了区区县令,可见这位仲家皇帝着实没有慧眼。

小霸王孙策听得好友周瑜归来,大喜过望,当即亲自前往迎接,设宴款待,赏赐之厚,没有人可与之相比。这么做,当然引起一些老部下的不满,孙策解释说:“周公瑾英俊异才,是我儿时好友,情同骨肉。先前在丹阳,他出兵出粮,助我完成大事,论德酬功,我都无以为报。”众人闻此,自然没话可说。孙策提拔周瑜为建威中郎将,拨给他两千精兵兼五十匹战马。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已成为孙策军中的重要将领,他足智多谋、风流倜傥,“周郎”之美名于是传遍吴中之地。

与周瑜一同前来的鲁肃也受到孙策的礼遇,史书说孙策“雅奇之”。不久后,鲁肃得悉祖母去世的消息,心中大为悲恸。他年少失父,由祖母一手养大,感情深厚,由于祖母年事已高,不能与之东渡,仍留于东城。鲁肃为尽孝道,毅然冒着被袁术逮捕的风险,回到东城安葬祖母。所幸的是,鲁肃在东城本是名人,再加上花钱上下打点,官府倒没找他麻烦。直到孙策去世后,鲁肃才又投奔东吴,这是后话,暂表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