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之所以能在江东崛起,可以归结于三方面原因: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说说天时。
东方诸州中,扬州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朝廷还有少许控制力的大州之一,刘繇便是朝廷委派的扬州刺史。但是朝廷对扬州的控制力又非常有限,袁术霸占了扬州北部,朝廷无法给刘繇提供什么实际上的帮助。邻近的徐州正遭到曹操的严重威胁,更不可能染指扬州战事。因此,刘繇几乎得不到任何外部援助,孙策在此时发动东征,时机十分有利。
其次是地利。
孙策本来就是江东人氏,其家族亦算得上豪门。父亲孙坚威名尚在,舅舅吴景、堂兄孙贲都有兵权,势力不可低估。起兵之初,孙策制订的“收吴会之兵”的战略,正是充分利用地利之优势。反观对手,刘繇是青州人,笮融、薛礼都来自徐州,江东民众不能不对他们抱有警惕之心。
其三是人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人和体现在两点。一是孙策入江东后,只打击刘繇势力,对江东百姓秋毫无犯,体现出爱民本色,自然得到江东父老的支持。二是孙策治军有方。他的部将有一部分来自父亲旧部,另一部分来自好友以及前来投奔的名士,比如周瑜、吕范、张昭等。这么多人愿意跟随孙策,乃是折服于其非凡的人格魅力,这位英明神武的年轻统帅有极强的领导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孙策周围便聚集了一群出色的武将、谋臣,皆为一时之才俊。三国群雄逐鹿的历史,便是一部人才史,谁更能吸引人才前来,谁就能笑到最后。
孙策的谋士群,主要有张纮、张昭、秦松、陈端等人,其中以张昭最为重要。这几个人都来自徐州,徐州几乎成为江东的人才基地。
张昭博学多才,能写一手好书法,年轻时追随名师学习《左氏春秋》。东汉极为推崇儒学,能通晓一经,就不怕混不到饭吃。张昭成名比较早,与赵昱、王朗等人是好朋友,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徐州刺史陶谦听说张昭颇有才气,有意提拔他,岂料张昭竟拒绝了。陶谦见张昭不识抬举,一怒之下把他投入监狱,后来好友赵昱出手相救,张昭方才逃过一劫。
曹操与陶谦之间的战争爆发后,徐州残破,士人平民大量涌入扬州。张昭到扬州后被孙策收为己用,拜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张昭比孙策年长九岁,学问又高,孙策对他极为尊敬,以师友之礼待之,并把军政之事交给他管理。曾经在江都点拨过孙策并照顾其母亲弟妹的张纮也渡江而来,与张昭一起,成为孙策的左膀右臂。每当孙策带兵打仗,必定让张昭与张纮分工行事,一人跟着他出征,一人留守大本营。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孙策的胸襟。
张昭成名早,在士林中知名度颇高,一些朋友大肆吹捧,认为江东政绩统统归功于他。若换成小肚鸡肠的袁术,听罢一定不爽快,有功劳首先得归功于领导,怎么能对领导只字不提呢?孙策却表现得十分大度,他这样说:“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时,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这件事也交给仲父,那件事也交给仲父,结果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如今张昭广布贤德,我能用他,他的功名不就是我的功名吗?”
这一番话,既可以看出孙策的胸襟,也可以看出他的霸者气象。师法当师法齐桓公,在乱世中开拓出一代霸业,永垂青史,彪炳千秋。年轻的孙策胸中燃烧着英雄之烈焰,以坚毅的目光直视布满荆棘的道路,他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眼看孙策坐大,袁术心里不是滋味。
在汉末群雄中,袁术可谓是浪得虚名,他在诸侯中有几分薄面,都拜孙坚、孙策父子所赐。他尴尬地发现,没有孙氏父子,他除了耍耍阴谋之外,似乎也干不成大事。手下大将怎么就没有一个能与孙坚、孙策相比呢?那帮豪杰名士为何不来归附他呢?
袁术想不通。
他也没法想通。
因为一个气量狭小之人,从不会自认为气量狭小,而只会怪罪于别人。
袁术发现,自己任命的丹阳太守周尚及其侄周瑜,都胳膊肘外拐,一直帮着孙策,帮他筹集粮饷,提供后勤保障。试问这扬州地盘,究竟是姓袁的呢,还是姓孙的呢?袁术把周尚、周瑜召回寿春,改派堂弟袁胤担任丹阳太守,用意很明显,就是抑制并监视孙策。
话说扬州刺史刘繇在曲阿被孙策打得大败后,打算逃往会稽郡。这时有人出来阻止,此人正是汉末时尚界的风云人物许劭。
平心而论,许劭并非浪得虚名之辈,他评断人事是有些功力的,否则也不可能成为权威人物。汉末大乱后,许劭明哲保身,跑到徐州避难。陶谦对这位大师相当仰慕,以礼相待,可是许劭一眼看穿陶谦不过就是附庸风雅,并非真正尊重士人君子。这点可以从张昭因拒绝陶谦提拔而被投入狱中得到印证。说白了,陶谦只是好虚名罢了。看清这点后,许劭便南渡投奔刘繇,被奉为上宾。
许劭对刘繇说:“会稽殷实富裕,肯定是孙策的下一个目标,且靠近海边,没有后援,切不可去。依我之见,不如前往豫章郡。豫章北连豫州,西接荆州,只要安抚吏民,遣使入朝进贡,与兖州曹操相联络,袁术就没办法了。袁术只不过是豺狼之辈,撑不了多久。您是受命于朝廷,曹操、刘表一定会出手相救的。”
在许劭看来,曹操、刘表都曾向朝廷进贡以表忠心,肯定不会坐视袁术灭了刘繇。刘繇向来把许劭奉为神明,当初因怕他嘲笑,愣是不用太史慈,如今许劭说这通话,他言听计从,便撤向豫章。
豫章也是一块是非之地,也有两个太守。一个是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一个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诸葛玄。大家对诸葛玄这个名字恐怕不太熟悉,但说到他的侄子就无人不知了,诸葛玄的侄子便是名垂千古的诸葛亮。
刘繇退入豫章后,以扬州刺史的身份,命令朱皓发兵攻打诸葛玄。为了打败诸葛玄,刘繇又派人与笮融取得联系,令他兵下豫章,协助朱皓作战。
伪佛教徒笮融是个十足的无耻小人,以前投靠广陵太守赵昱(张昭的好友),便杀了赵昱;后来渡江投靠薛礼,又把薛礼给杀了。如今刘繇要笮融协助朱皓,许劭不无担心地说:“笮融是个没名节信义之人,朱皓却待人真诚,容易相信人,应该警告他要防着笮融。”
果然不出许劭所料,笮融到豫章后,便设计杀死朱皓,自己独霸一方。这可把刘繇给气坏了,转而攻打笮融。笮融既信佛教,当知恶有恶报,报应如期而至。他被打败后逃到深山老林,被当地百姓杀死。
朱皓死后,朝廷又派华歆为豫章太守,继续与袁术对峙。
袁术虽然行军打仗水平一般,但在收编军队上有点本事。他军队的来源五花八门,有招募来的部队,有孙坚旧部,有黑山军,还有南匈奴人。为了与刘繇、华歆对抗,他又想方设法把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拉拢到自己一方。
在汉末群雄中,袁术有一点比较古怪,他从来不称刺史或州牧,只是别出心裁地自封一个“徐州伯”。在别人为刺史、州牧的头衔争得头破血流之时,他却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袁术内心深处,一直做着一个帝王梦,刺史州牧这种头衔对他来说简直是不足称道,他的理想,大则称帝,小则称霸。
论实力,袁术在诸侯中只能算中等,在荆州南阳时被刘表赶走了,到兖州被曹操赶走了,只是靠孙坚、孙策父子的出色表现,才在诸侯中有点薄面。
我们不禁要问,袁术凭什么想称帝呢?
凭一句流传很久、同时也流传很广的谶(chèn)言。
这句谶言是:“代汉者当涂高。”据说出自谶书《春秋谶》。所谓的谶言就是预言,在汉代,特别是东汉,谶纬之术大为流行。在《太平御览》一书中,记有汉武帝说的一段话:“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春秋谶》是这样写的:“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可见“代汉者当涂高”这句预言,在汉代时已广为流传。袁术是个相当迷信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名字与预言暗合。涂,通“途”,袁术的字是“公路”,“路”与“途”字意思相同。不仅如此,袁术还在家谱学与五行学中找到印证,袁氏的先祖出自春秋时代的陈国,据说陈国是舜的后裔,而舜在五行中属土德,汉则属火德。根据五行理论,火生土,也就是火德之后便是土德。袁术殚精竭虑地寻找种种理论,就是想证明自己注定要当皇帝取代汉室。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令袁术相信他是真命天子。
袁术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当年孙坚攻克开封,得到皇帝匆匆西撤时失落的传国玉玺。
这个消息令袁术大为振奋。
玉玺在哪里呢?据可靠情报,就在孙坚的妻子、孙策的母亲吴氏手中。袁术马上派人把吴氏抓起来,采取威胁的手段,强迫她交出传国玉玺。得到玉玺后的袁术得意忘形,马上把部下召集过来,商议称帝事宜。部下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吭声。称帝意味着什么呢?谋反!那可是诛家灭族之大罪,谁敢附和呢?
主簿阎象鼓足勇气说:“以前岐周从后稷一直传到周文王,累积无量功德,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地盘,却仍臣服于殷商。您虽世代显赫,仍不如当年岐周兴盛,汉室虽然衰微,也没有商纣的暴行。”言下之意,以周文王盖世才华,在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不敢贸然称王,你袁术才多大一块地盘,却迫不及待要称尊,岂非天方夜谭吗?
袁术听完后,半晌说不出话。
但袁术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既然得不到内部人的支持,他便寻求外部人的帮助。当时扬州有个著名的隐士名为张范,袁术想招他入幕府以商量称帝之事。张范有自知之明,不肯前去,又怕得罪袁大人,便让弟弟张承前往寿春以示歉意。袁术见张范没来,不免有几分失望,转而问张承:“我所据有的土地广阔,士民众多,想效法齐桓公、汉高祖成就一代伟业,你觉得如何?”
齐桓公是霸主,汉高祖是开国皇帝,袁术不是想称帝就是想称霸主。张承回答道:“关键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武力。倘若以德行顺应天下人之愿望,就算只有少量的资本也可以成就霸王伟业。如果只是想僭位夺权,违背天意,不免被人唾弃,岂能长久兴盛呢?”
又是当头一棒,敲得袁术眼冒金星。
如果说部将与张承只是给了袁术一记闷棍,孙策无疑是捅了他一刀。
先前袁术不惜绑架孙策母亲以得到传国玉玺,如今又传出称帝的丑闻,孙策的怒火如火山一般喷发了。孙策少年起兵,就是为继承父亲之遗志,父亲为了国家朝廷,与董老贼浴血奋战,是何等忠义的英雄。董老贼尚且不敢妄称皇帝,袁术居然想捷足先登,是可忍,孰不可忍。
孙策奋笔疾书,给袁术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
“成汤讨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周武王讨伐商纣时说‘殷有重罚’,此二人都是旷世明君,假使桀、纣没有失道,也没有理由夺取他们的天下。如今皇上并没有过错,只是因为年幼被奸臣胁迫,这与桀、纣无道不可同日而语。董卓贪**骄暴,都没敢自立为帝,即使这样,天下人对他也已是深恶痛绝,何况您要做的比董卓还过分!我听说幼主明智聪敏,虽然未能恩泽天下,但四海英雄无不归心。您的家族五代承蒙恩宠,没有哪个家族可以相比,更应该效忠守节,以报答王室。时人多被图谶之言所迷惑,牵强附会,只顾讨主子欢心,毫不顾及是非成败,这种鬼话,怎么能听呢?称帝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慎之又慎,岂能不深思熟虑呢?都说‘忠言逆耳,驳议致憎’,倘若这一番话能对您有所裨益,就算会招致您的不满,我也一定要说。”
这封信,虽然文笔还算恭敬,但态度极其强硬。
阎象、张承等人的反对是软弱的,无非是讲事实、摆道理,不敢明目张胆大加挞伐。孙策则不然,他已经羽翼丰满,不怕得罪袁术。在这封信里,孙策直斥袁术的所作所为比董卓还要荒唐,比董卓还不仁不义,不忠不节。
这封信交到袁术手中,他读后如被刀扎,受伤了,病倒了。
他不能不沮丧,不能不病倒。
袁术虽然一直担心孙策心有异志,想跳槽单飞,但自恃一旦称帝,便可笼络孙策。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呢?当年袁术凭一张空头支票,写上“豫章太守”四字,就把孙坚招至麾下。如今若当皇帝,就可以给孙策更大的官职、更高的爵位,孙策岂有不支持的道理?
可是他错了。
孙坚父子,在效忠朝廷这个大义上,别无二致。当年孙坚屈尊于袁术之下,无非为了国家利益。现在袁术欲称帝,可谓是大逆不道之事,以忠义自命的孙策焉有答应之理?再说了,孙策本来就雄心壮志,投奔袁术只是权宜之计,如今收回父亲旧部,开拓江东,本意就在振翅单飞,正好借着袁术称帝之事,与他一刀两断,岂不快哉!
这一纸书信,如同一颗炸弹,把袁术的算盘炸坏了,把袁术的脑袋炸晕了,所以袁术心火上攻病倒了。
从那之后,孙策与袁术决裂。
与此同时,孙策对江东残余力量发动猛烈的攻势。
丹阳都尉朱治是第一个向孙策建议攻略江东的人,他率军进攻吴郡太守许贡,许贡落荒而逃,前去投靠山贼严白虎。严白虎拥众万余人,在吴郡许多地方都修有山寨,实力不可小觑。
对孙策来说,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先扫**严白虎,肃清吴郡全境;其二是挥师南下,直捣会稽郡,实现占据江东的战略。
哪个方案更好呢?
部将们力主先扫灭严白虎,以绝后顾之忧。孙策力排众议道:“严白虎不过是个山贼强盗,胸无大志,不难对付。应该先攻打会稽。”于是大军渡过浙水,直扑会稽。
会稽太守王朗是汉末著名的经学家,学富五车,年轻时与张昭、赵昱是好朋友。倘若是和平年代,三人可以时常饮酒品茶,切磋学问,此亦人生一大快事。可惜命运无常,时局混乱,三位好友的命运也随时局而浮沉。赵昱被伪佛教徒笮融所杀,张昭成为孙策的部属,而王朗则是会稽太守,与好友张昭成了敌人。
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做了不少好事,是个不错的官,得到百姓的拥护与爱戴。当时会稽有个风俗,祭祀大禹王与秦始皇,把两人放在同一庙里。大禹王死于会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巡游会稽,排场很大,项羽就是在这里见到秦始皇并喊了一声“彼可取而代之”。王朗出任会稽太守后,觉得这个风俗甚为荒唐,秦始皇乃是一介暴君,怎么配被百姓祭祀?于是把他的神像搬出大庙,只祭祀大禹。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王朗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不过能治理一个郡是一回事,能打仗是另一回事。
此时扬州刺史刘繇退走豫章,孙策占据吴郡,形势对王朗十分不利。会稽功曹虞翻建议道:“孙策善于用兵,不如先避敌兵锋。”王朗向来清高,对这种意见当然嗤之以鼻,不予理会,遂发兵屯守固陵,与孙策相持。
孙策对固陵发动多次进攻,因王朗婴城固守,一时间难以攻下。孙策的叔父孙静想出一条计谋,他说:“从这里向南数十里便是查渎,只要攻取查渎,断了王朗的后路,固陵便可攻下。这就叫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策采纳其计,留下一小部分兵力,点燃许多火把作为疑兵,营造主力尚在固陵城下的假象。自己则率大部队南下,突袭查渎,攻破高迁屯。
王朗得悉后路被抄截,大惊失色,急派部将周昕率兵阻击孙策。孙策越战越勇,阵斩周昕。事到如今,王朗只得弃城而走,虞翻率一支卫兵随行,乘船走海道逃到东冶。孙策穷追不舍,追上王朗,全歼其军,王朗被迫向孙策投降。
张昭与王朗本是好友,他劝王朗为孙策效力。王朗总算是条硬汉子,他表示,当俘虏可以,但自己只效忠于朝廷,绝不背叛信念。孙策再现宽广胸襟,一来王朗在会稽名声不错,二来又是张昭的好友,故而对他敬重有加,不予加害。后来王朗回归朝廷,在曹魏立国后成为一代重臣,这是后话,此处暂不表。
夺取会稽后,孙策自领会稽太守。至此,孙策基本完成扫**江东的战略,成为帝国东南一支不可忽视的军阀武装。
就在孙策占据会稽的同一个月,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全面把持朝廷,占据政治主动权与战略制高点。自此,三国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曹操是如何抓住这千古一遇的机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