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刺史”曹操:虽然头衔是山寨的,但有总比没有好(1 / 1)

中原大战正酣。

“袁绍—刘表”联盟与“袁术—公孙瓒”联盟操刀搏杀,形成对峙局面。

在关东诸雄中,曹操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

曹操的父亲曹嵩乃是朝廷“三公”,论起家族的权势,虽比不过袁绍、袁术兄弟,却也算得上政治资本雄厚。曹操的情况与袁术颇为相似,从洛阳逃出来后,没有官职,只是借着殷实的家底招募了一支军队,但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表现卖力,虽然没有孙坚的赫赫战绩,却也赢得一片掌声。

只是关东群雄很快就把勤王一事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征伐,抢夺地盘。对于没有地盘的曹操来说,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投靠有地盘的人,如今袁绍刚刚夺取冀州,前去投靠他,混碗饭吃没有问题;二是自谋出路,凭借自己的实力打拼出一片天地。显然,第一条路好走,第二条路不好走。曹操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但是凭他现在的实力,明目张胆去攻打一个郡,肯定是行不通的,以盟主自居的袁绍岂会让他得逞?

正当曹操为这个问题感到头疼的时候,济北相鲍信的到来,给了曹操一个明确的答案。

前面说过,在天下诸雄中,鲍信只看好曹操。鲍信为曹操献计道:“袁绍借盟主之名,图谋私利,巧取冀州,他不过就是第二个董卓,不能对他抱有希望。以我看,天下非但不会太平,反倒会越来越乱。我们的力量太弱,无法压制他,可若贸然反对,势必又会给自己制造一个强敌。袁绍已控制黄河以北的地盘,这里不能久留,您最好向黄河南岸发展,避免与他直接冲突。”

为什么要往黄河南岸去呢?原来,过了黄河就是兖州地界,这里情形比较混乱。一旦混乱,机会就多。隶属兖州的东郡(今河南濮阳)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农民军的势力卷土重来,黑山军(除黄巾军之外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以十万之众攻打东郡,担任东郡太守的王肱弃城而逃。此时若是曹操能挺进东郡,击败黑山军,不就可以把东郡收入囊中吗?

这是名正言顺夺取东郡的最好办法,曹操马上接受鲍信的建议,挥师渡过黄河南下,救援东郡。

表面上看,农民军拥有十万之众,数量颇为吓人,实际上战斗力不怎么样。大家想想,这些农民多数都是没饭吃活不下去才揭竿而起的,没有什么军事素质,武器也落后,不过就是充个数罢了。曹操率军打败黑山军,控制了东郡。袁绍有意拉拢曹操,上表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

东郡原来的政府所在地是濮阳,由于遭战争破坏严重,曹操便把郡政府迁往东武阳。

黑山军并不甘心失败,有机会还会卷土重来。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绍与公孙瓒大打出手。两强相争,曹操虽然袖手旁观,但也得预防战火烧到自己地盘,他屯兵于顿丘,静观其变。

黑山军头目于毒心中窃喜,既然曹操带兵出去了,此时不攻打东武阳,更待何时?

但是于毒高兴得太早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挑战一位百年一遇的军事天才。

东武阳遭到围攻的消息很快传到顿丘,大家一听傻了眼——不少将士的家眷还在城里,得赶紧回救才行。

出人意料的是,曹操没有回援东武阳,而是发兵进攻于毒黑山军的老巢西山。远水解得了近渴吗?很多人表示怀疑。曹操却成竹在胸:“于毒得悉我攻其老巢,势必要回师,东武阳之围可不战而解。若不回师,我一举攻陷其巢穴,于毒更无所作为了。”

不按常理出牌,这就是非凡人物能成就非凡事业的原因。

果不其然,曹操很快化被动为主动。农民军与官兵不同,官兵到哪都可以落脚,而农民军一旦老巢失陷,连个安乐窝也没有。曹操进抵内黄,大破黑山军另一首领眭(suī)固。于毒赶紧放弃围城,赶回支援,武阳转危为安。

瞬息万变的战场,最能考验人的判断力。

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曹操这样的智慧,比如兖州刺史刘岱。

兖州临近青州,青州向来是黄巾军盘踞之地。虽说张角已死多时,但太平道教徒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黄巾军声势重振,在全国范围内人数不少于一百万。黄巾军作战流动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流寇”色彩。青州的黄巾军大举涌入兖州,兖州震动。

刺史刘岱不把流寇放在眼里,摆开与黄巾军一决雌雄的架势。

济北相鲍信赶紧站出来制止,这位战略专家分析道:“黄巾军有百万之众,百姓恐慌,兵无斗志,硬拼肯定不行。但黄巾军有弱点,他们没有辎重补给,只是靠打家劫舍来获取粮食。最好的应对之策是以静制动,婴城固守。敌人求战不行,攻城不得,最后只得作鸟兽散。到时我们以精兵锐卒据险关要口,必可大获全胜。”

刘岱一听这话,很不高兴:我堂堂刺史,朝廷命官,面对一群乌合之众竟然不敢出击,说出去岂不被人笑话?瞧瞧人家公孙瓒,不是以两万之师大破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吗?再看看曹操,不也以少胜多,打败十万黑山军吗?

以少确实能胜多,可刘岱忽略了一点,他既非公孙瓒,也不是曹操,他只是个冤大头。

刘岱不听鲍信的话,带着兖州兵雄赳赳、气昂昂地杀赴战场,结果被杀得溃不成军,自己的脑袋搬了家。

想当英雄的刘岱没当成英雄,刺史一死,兖州一片混乱,群龙无首,州政府所在地昌邑只得婴城固守,黄巾军四处**。

这年头,很多人盼着刘岱这种刺史级的人物死,因为刺史死了,官位才会空出来。

曹操也不例外。

其实除了曹操,觊觎兖州地盘的大有人在,但兖州毕竟是个火药桶,不是每个人都敢去碰。几十万黄巾军还在那里杀声震天,想当这个刺史,没有削平群盗的本领,还是甭来了。

野心家们在观望,曹操却不想坐失良机。他所占据的东郡,就是兖州辖下的九个郡国之一,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完全可以抢在他人之前夺取兖州大权。东郡人陈宫不失时机地进言道:“如今兖州无主,朝廷诏令不行,我可以前去游说兖州官员,由您担任刺史。据有兖州作为进取天下的根本,此乃霸王之业。”

曹操听了这番话自然是心花怒放。

陈宫便前往昌邑,见了兖州别驾、治中,游说道:“如今天下分裂,兖州无主。而曹公据有东郡,诚为命世之才,若是迎曹公前来管理兖州,必定可以安定百姓。”此时兖州官员正为黄巾军横行而焦头烂额,曹操再怎么说也是“三公”之子,有声望有地位,倒的确是个理想的人选。当然,一向力挺曹操的济北相鲍信对陈宫的建议更是举双手赞成。

事情搞定了,鲍信自告奋勇,与兖州官吏万潜一起前往东郡,迎曹操入昌邑。就这样,曹操自领兖州刺史之职。

孰料刚当上刺史,曹操竟出了点洋相。

为了向兖州人民证明自己的本领,曹操迫不及待地向黄巾军发动进攻。这次出击过于仓促,他的军队数量与黄巾军相比悬殊,以致很快就败下阵来。第一战没有打出军威,令曹操声誉受损。幸好他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制定了严格的赏罚措施,广布间谍刺探敌情,避免和敌军正面交锋,注重出奇制胜。

双方交战频繁,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作战骁勇,但没什么攻城武器,既攻不下城池,又不断遭到曹军伏击,更重要的是粮食不济,遂呼啸而去。

兖州转危为安。

但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曹操的第一号粉丝鲍信战死,连尸骨也找不到。鲍信的远见卓识一般人无法企及。在曹操尚未崛起之时,鲍信就认定他是盖世英雄。在军阀割据之初,曹操兵力不强,没有稳定的地盘,处于弱势,鲍信又两次帮了他大忙:一次是建议曹操向黄河以南发展,夺取东郡;另一次便是迎曹操为兖州刺史。

可惜,曹操还没来得及报答这位知己,鲍信就战死沙场,尸骨全无。曹操给鲍信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由于找不到尸体,只得让人刻了一具木像安葬。在葬礼上,他失声痛哭,涕泗交流,这恐怕是他人生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悲伤。

东汉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总共有十二个州外加一个司隶(首都直辖区)。曹操成了全国十二州长之一,再怎么说也算是地方实力派吧。在鲍信、陈宫等人的相助下,曹操从一个没有根据地的游击队长,一举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地位飙升。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曹操这个“刺史”头衔,根本没有来自哪个上级部门的授权。

这不,又一个兖州刺史来了。

在鲍信葬礼结束几天后,有一辆马车驶过兖州地界,马车后面还跟着一帮兵士。来者何人呢?朝廷正式任命的新兖州刺史金尚。

这是正品,不是冒牌货,金尚手中持有皇帝签发的“兖州刺史”委任状。这位新刺史一路春风得意,不时把揣在怀中的委任状拿出来欣赏一番,内心充满喜悦。可是前来迎接他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

曹操何许人也?岂会将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以成人之美?金尚还没到达目的地,就遭到曹军的迎头痛击,他惊魂不定地逃走了。这年头,有枪才是草头王,什么朝廷的委任状,什么皇帝的诏书,统统只是废纸一张。金尚总算看清形势,兖州他不敢再去,朝廷他也没脸面再回,罢罢罢,还不如投靠个军阀算了。他逃了,投奔袁术去了。

话说回来,自董卓独揽大权,朝廷政令不行关东久矣,何以在这个时候竟然派个人到东部的兖州当刺史呢?

原来,在曹操自领兖州刺史的同时,朝廷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独裁者董卓被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