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大戏:主角并非皇子,而是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1 / 1)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公元241年(吴赤乌四年),东吴太子孙登病死。这不仅是孙权的不幸,也是东吴的不幸。孙登以贤能著称,《三国志》称他“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宋代学者叶适评价他“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他若不死,很可能成为一代明君。在吕壹横行霸道之时,别人都不敢吭声,只有他冒着失宠的风险,多次进谏。孙登去世时只有三十三岁,临终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道奏章,举荐贤才,希望孙权能给予重用。据说孙权读此奏章,内心更加悲伤,不禁老泪纵横。

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孙和与孙霸均是王夫人所生,两人是亲兄弟。按理说,太子的地位比鲁王要高,不过由于孙权十分喜欢孙霸,所以孙霸与哥哥享受相同的待遇,地位不相上下。这种情况引起了鲁王老师是仪的注意,自古以来,兄弟间为权力反目成仇的例子太多了,远的不说,近的就有袁谭与袁熙、刘琦与刘琮、曹丕与曹植等,怎能不警惕呢?他上书孙权,请求把鲁王孙霸调离京师,镇守边疆,并强调太子与亲王之间应有等级差别,不能乱了秩序。

历史经验之所以经常不起作用,是因为人们总顽固地认为自己的情况不同,当父亲的谁会相信儿子们会为权力而自相残杀呢?对是仪的建议,孙权置之不理。

亲兄弟之所以会成仇人,是因为他们的背后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每一个皇子的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群体,也可以说是一群赌徒,赌什么呢?赌皇位!支持的皇子要是当上皇帝,自己便时来运转,鸡犬升天。

孙权的暧昧态度表明了一件事:日后皇帝宝座归谁,尚未有定论。愿意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的大有人在,卫将军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认为,虽然孙和被册立为太子,但孙权却更喜欢孙霸,只要纠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嘘孙霸的美德,定可挤掉孙和。于是他让儿子全寄全力辅佐孙霸,同时写信给远在武昌的陆逊,希望他能支持孙霸夺嫡。

全琮与陆逊都是东吴手握兵权的将领,顾雍死后,陆逊身兼丞相一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倘若有陆逊的支持,孙霸取代孙和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然而,一向谨慎小心的陆逊怎么可能卷入夺嫡的阴谋呢?他写信给全琮,指出:“两位殿下势均力敌,必定要分出个高低胜负,自古以来,最忌讳在这个时候卷进去。”

然而,全琮、全寄父子已然跳入这场权力的旋涡之中。孙霸与哥哥孙和反目成仇,很大程度上是被手下的人挑拨起来的,全寄更是卖力地、无所不用其极地中伤、诬蔑太子。在这种强大负能量场的作用下,孙霸戾气四溢——被宠坏的人身上总有不可一世的傲慢,当他视亲哥哥为仇敌时,仇恨便再无化解的余地。

这把火一旦燃起,会烧死多少人哟!在战争中充满远见的陆逊在政治上也是洞若观火,他再度写信给全琮,警告说:你再这样包庇自己的儿子,会带来灭门之灾。陆逊的一片苦心,全琮全然不解,甚至对他指手画脚深感不快。

权力是魔鬼,足以唤起人内心中的魔性。

太子与鲁王只是两张在桌面上博弈的牌,打牌的不是几个人,而是黑压压的一群人。有些人主动投入,豪赌天下,奋不顾身;有些人被动参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朝廷到地方,太子党与鲁王党两派势同水火,在各自的战线上争战不休。孙和有太子这块金字招牌,看上去似乎握有先手,然而细细观察,孙霸仿佛后来居上,更有潜力。

孙权意识到帝国正陷入一场混乱之中,他赶紧收紧权力,剥夺了太子与鲁王的卫队,以专心学习为由,禁止二人与宾客往来。表面上看,孙权对两个皇子各打五十大板,然而,受伤更重的其实是太子,因为太子没有显示出丝毫的特权,完全降至亲王的级别。

鲁王党显然看到了机会。

有意思的是,名字或多或少体现人的某些性格。太子孙和性情是比较温和,而鲁王孙霸则霸气凌人。尽管两人被禁止与外界往来,孙霸的支持者们仍然在幕后频频活动,以期挤垮太子。鲁王党中最重要的人物包括杨竺、全寄、吴安、孙奇,其中全寄是卫将军全琮之子,吴安是孙权舅舅吴景的孙子。这四人不断地造谣生事,诬蔑太子。言语是有力量的,久而久之,孙权对太子孙和越发冷淡。

忧国忧民的陆逊连续上了三四道奏章,力劝孙权说:“太子是正统,应当有稳如磐石的地位;鲁王是藩臣,在恩宠上理应有所差别。尊卑有别,上下才能平安。”然而,这些上书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这么多年来,陆逊一直带兵在外,尽管兼任丞相,实则只是挂名而已,并没有主持政府日常工作。以前孙权对陆逊极为信任,然而人一旦离得远,感情自然生疏,他甚至默许吕壹调查陆逊,可见孙权对上大将军已有很强的戒心。

上书不成,陆逊没有放弃,打算亲自进京面圣,对孙权晓以利害。在安排继承人这件事上,孙权不如曹操。孙和、孙霸之争,仿佛是曹丕、曹植之争的翻版,当贾诩等人向曹操点明袁绍、刘表儿子们争斗的故事后,曹操幡然省悟,选择立长不立幼,终令政权平稳过渡。然而,孙权的气量却比不上曹操,他非但拒绝陆逊的建议,甚至认为他手伸得太长,干涉宫中之事。

孙权的态度,无疑令鲁王党大为振奋,他们加快了对太子党人的迫害。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诬陷支持太子的顾谭、顾承、张休等人,孙权不分是非黑白,把三人流放交州。顾谭、顾承两人是陆逊的外甥,其中顾谭官居太常,他曾上书孙权,提出“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此书令孙霸怀恨在心,报复也如期而至。而张休是张昭的儿子,他的侄女是太子张和的夫人。有一回,孙权生病,命令太子去孙策庙祈祷,太子孙和顺路去拜访了住在附近的张休,遭到举报。孙权怀疑孙和与张休背地里有阴谋,勃然大怒。张休遭流放后,孙权还不肯放过,又追加诏令,逼迫张休自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夺嫡之战中,太子孙和已落入下风。

太子党决意反击。

太子太傅吾粲亲自出马,他三番五次向皇帝提出请求,把鲁王孙霸调离京师,出镇夏口。为了寻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与陆逊联络,希望凭借陆逊巨大的威望,力挽狂澜。可是吾粲哪里知道,此时的陆逊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晚年的孙权猜疑心比较重,帝王的思维方式与臣僚们有很大不同,皇帝从来不喜欢底下哪一方势力过重,太子党的策略显然过于笨拙。其实陆逊不能算是太子党,他只是公忠体国,从维护帝国稳定的角度出发,按传统办事,明确太子作为储君的地位。陆逊、顾谭、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鲁王调离京城,这岂不令孙权更加狐疑?要知道陆逊长期在外,手握兵权,倘若与朝臣们里应外合,以拥立太子为名,发动政变,那么他孙权的一世英名不就毁于一旦吗?

陆逊考虑的是国家。

孙权考虑的是权力。

吾粲与陆逊频频接触,更是犯下大忌,太子太傅与坐镇一方的上大将军关系如此紧密,不是想谋反又会是什么呢?对于陆逊,孙权不敢直接拿下,狗急都会跳墙,不能把他逼到死角。不过,只要干掉吾粲,陆逊就算想谋反,也失去内应了。此时孙霸跳出来控告吾粲图谋不轨,孙权重拳出击,下诏捉拿吾粲,下狱处决。

吾粲一死,陆逊的处境更加不妙。

这位吴国最伟大的将军,完败刘备的英雄人物,在政治的战场上却一败涂地。吾粲遭到清算后,下一个倒霉的便是陆逊。孙霸的跟屁虫杨竺罗列了陆逊的二十条罪状,上呈孙权。孙权连续派出几批中使,前往责问陆逊。中使就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为宦官,宦官是皇帝的奴才,身份低贱,而陆逊身为堂堂的帝国英雄,被一群宦官昼夜不停地质询、审问,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羞辱!面对莫须有的指责,面对皇帝的不信任,面对宦官的趾高气扬,陆逊愤恚难当,竟一病而死。

帝国英雄落得如此下场,岂不令人唏嘘!

陆逊死了,事还没完。他的儿子陆抗把父亲遗体送回吴郡安葬,孙权召他入京,又以杨竺罗列的二十条罪状质问。陆抗逐条辩驳,力证父亲的清白,孙权听后,怒气稍减。想当年夷陵之战,孙权提拔陆逊为大都督,委以重任,推心置腹。但彼一时,此一时,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没有坐过皇帝宝座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无限权力使人心理产生的微妙变化的。

顾谭流放,张休自杀、吾粲获诛、陆逊忧死。太子孙和势力一落千丈,没有人怀疑太子被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鲁王机关算尽,还是棋差一着。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谁也没想到,最后成为东吴帝国接班人的,不是孙和,不是孙霸,而是默默无闻的孙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孙权对太子与鲁王之间的斗争终于感到厌倦。支持太子的一方,一心想把孙霸赶出京城;而鲁王孙霸则结党营私,屡屡陷害哥哥。对于这些,孙权是有所察觉的。老子还没死,你们就斗个没完没了,眼中还有没有君,有没有父?

有一回,孙权对侍中孙峻亮了底牌:“唉,子弟不和睦,臣下就会分党分派,当年袁氏兄弟就因此败亡,为天下人所笑话。若是立他们中的一个,国家岂不乱掉?”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他已有了废掉太子孙和之意。不过,再怎么说也是自己儿子,他心里十分纠结,几年下来,也未能拿定主意。

这时,一个人对孙权下定最后的决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人正是他的女儿鲁班公主。

鲁班公主的另一个身份是卫将军全琮的夫人。在夺嫡之争中,全琮与儿子全寄都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然而,鲁班公主对孙和、孙霸两人都没有好感,原因很简单,他们二人的母亲王夫人是鲁班公主的眼中钉、肉中刺。

鲁班公主的生母是步夫人,深得孙权宠爱。但步夫人去世得早,于是王夫人成了孙权的新欢,鲁班公主对王夫人横竖看不顺眼,两人关系非常差。鲁班公主一直想找机会整整王夫人,便在她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有一回,孙权生病,那天王夫人不知有什么喜事,非但没有悲恸的样子,反倒有喜色。这下可被鲁班公主抓住把柄了,她马上汇报给老爹:“王夫人看到父皇卧床,满脸欢喜。”请大家注意,王夫人面有喜色这是事实,鲁班公主的阴险在于把面有喜色与皇帝生病联系在一起,这不是说王夫人诅咒皇帝早死吗?

孙权听罢大发雷霆,王夫人吓得面如土色,这一吓,居然给吓死了。王夫人之死,对孙和、孙霸都不是好消息,皇子那么多,他们凭什么地位比别人高呢,凭的就是母亲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母亲都被吓死了,两个皇子的地位当然也打折了。

从血缘上说,鲁班公主是孙和、孙霸同父异母的姐姐,但她把人家的老妈给整死了,难保两个弟弟以后不会报复。只有一个办法:阻止孙和、孙霸成为接班人。那么,要找谁来当太子呢?很简单,只要看孙权最宠幸哪个女人就行。

此时孙权已经六十多岁了,男人再老,也喜欢年轻貌美的女人。什么步夫人、王夫人,都是过眼云烟了,如今他的最爱是潘夫人。潘夫人生了孙亮,老年人多半疼爱幼子,孙权也不例外。据史载,孙权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早夭;三子孙和、四子孙霸正为权力斗个不停;五子孙奋、六子孙休生母出身差,属于被忽视的皇子;幼子孙亮最受老年孙权的疼爱。

公元250年(吴赤乌十三年),这一年孙权六十八岁,孙亮七岁。六十八岁已接近古稀之年,在历代皇帝中,孙权算长寿了,要知道东汉两百年间绝大多数皇帝活不到四十岁。对鲁班公主来说,时间已不多了,万一哪天父亲突然驾崩,王夫人的儿子,无论是孙和还是孙霸,势必会成为新的皇帝。孙鲁班凭着自己公主的特殊身份,频频在父亲面前大赞孙亮聪明伶俐,实是未来的明君。她甚至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儿嫁给孙亮,大家想想,才六七岁的小孩,谈婚论嫁岂非太早吗?这么做除了表示看好孙亮外,也是未雨绸缪,与未来皇帝拉近关系。

在女儿的游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改立孙亮为太子。

这年秋天,一道诏令震动朝野。太子孙和被废,并遭幽禁。

在封建时代,太子作为储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危,岂能随便废立呢?平心而论,在夺嫡之争中,太子孙和似乎并没有像弟弟孙霸那样极尽阴险之能事。支持太子的一方,比如陆逊,也只是站在国家的立场,而非站在党争的立场。就太子本人来说,史书并没有记录他有什么恶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前任太子孙登评价这个弟弟“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在充满阴谋的政治斗争中,孙和先是被弟弟孙霸及其党羽轮番攻击,后又被姐姐鲁班公主陷害。人言可畏,何况是来自自己兄弟姐妹的诋毁,杀伤力更大。

骠骑将军、孙权女婿朱据上书为孙和辩护:“太子国之本根,雅性仁孝,天下归心,今卒责之,将有一朝之虑。”孙权想废掉孙和的想法由来已久,决心既下,十匹马也拉不回来,他对朱据的劝谏无动于衷。

除了朱据之外,尚书仆射屈晃、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等人纷纷上书,为太子申冤。

孙权统治江东已超过半个世纪,应该说,他并非残暴的君主,尽管曾任用吕壹推行恐怖特务政治,但还没到滥杀无辜的地步。然而,晚年朝堂的夺嫡之争,令这位独裁者大开杀戒,由明主沦为杀人魔王。在他看来,这些人是在挑战帝王的权威,是逼宫,是造反!

陈正、陈象两人遭到族诛的悲惨下场,不光自己赔上性命,全家人都陪着死。屈晃、朱据被五花大绑,像狗一样被牵上大殿,两人仍一身傲骨,嘴里唠叨不停。孙权大怒,各杖一百,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屈晃被罢官,朱据贬为新都郡丞。不过,朱据仍未能幸免于难,孙权觉得他是危险人物,派中书令孙弘持诏书追上,勒令其自杀。除此之外,由于进谏而被流放或被杀的官员还有十几人。

历史再次见证了权力是如何超越亲情的。太子孙和被贬为平民;鲁王孙霸被赐死。孙权何以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如此重呢?显然,不把孙霸赐死,万一这个坏小子对孙亮下毒手怎么办?至于孙霸的四大金刚——杨竺、全寄、吴安、孙奇——被一网打尽,全部诛杀。

有人会问,全寄不是全琮的儿子吗,鲁班公主就不顾及他的性命吗?全寄并非鲁班公主所生,她也懒得理会其死活。至于全琮,几年前就死了,没被追究。

原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势力被清除殆尽,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挥舞屠刀,为小儿子杀出一条通往皇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