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氏最亲密的夏侯氏后人为何投靠蜀国?(1 / 1)

诸葛亮死后,蜀国大将魏延与杨仪交恶,两人最后都死于非命,经此一乱,蜀国元气大伤,北伐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倘若魏明帝曹叡能充分利用蜀国的内部矛盾,果断发动南征,蜀国能否抵挡得住大成问题。当时吴国皇帝孙权干脆在吴、蜀边界陈兵一万,只等蜀国崩溃时便能迅速抢占地盘。只是这时的曹叡热衷于搞建筑,没心思南征,这才让蜀国有了喘息之机。

蒋琬与费祎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接班人,公元235年,蒋琬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出任尚书令,两人共同执掌权柄。魏明帝曹叡死后,新上台的曹芳乃是傀儡皇帝,国家实权落到曹爽手中。蒋琬觉得伐魏的机会来了。考虑到之前数次北伐失利,蒋琬认为诸葛亮的路线选得不好,道路艰险难行,运输跟不上。那么要从哪下手呢?他认为应该走水路,顺汉水、勉水东下,攻取魏兴、上庸。

这一战略遭到蜀国高级将领的一致反对。从战略角度看,魏兴、上庸两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与凉州、关中相提并论,况且顺流而下虽有利于进攻,但一旦受阻,不方便撤退。这一战略方向,完全是徒劳无益。尚书令费祎特地拜访蒋琬,强调凉州对蜀国的重要性,凉州羌胡人聚居,多心向蜀汉,若能占据,进可攻,退可守。蒋琬同意费祎的分析,并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此时蒋琬身体状况很差,经常得病,虚弱的身体也影响到他的战略决策。在诸葛亮时代,蜀军重兵集结于汉中,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部署。蒋琬做了重大改变,把兵力重点集结在距离成都较近的涪县,整个汉中的兵力仅剩下三万。汉中不仅是蜀军进攻的桥头堡,也是天然的防御屏障,绝对不能丢失。蒋琬的这一调整,几乎坏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万之众大举入侵汉中。汉中太守王平兼任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是汉中最高军政长官,他手上只有三万部队,如何应战呢?自诸葛亮殒命五丈原,蜀国几乎十年没打过大仗,将士们无不惊恐,大有末日来临之恐慌,纷纷认为应坚守城池,等待援兵。

王平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在蜀国大将中,他的战功仅次于魏延,曾是骁勇善战的“无当军”的统领。面对敌军的嚣张气焰,他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冷静地判断说:“汉中距涪县将近一千里,魏军若抢先一步攻下关城,便可**,到时灾难就没法控制了。”他果断派护军刘敏进屯兴势,阻止魏师,自己则充当后卫,率一千人作为机动部队。王平的主动出击为援军到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被任命为大将军的费祎(蒋琬改大司马)马不停蹄地向汉中挺进。

这里有个小插曲。

费祎出发前,光禄大夫来敏前来相送。这时蜀军已经整装待发,前方军情十分吃紧,来敏却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要与费祎下一盘棋。同样奇怪的是,费祎居然为了他奇怪的要求,置军队于不顾,安然坐而弈棋。看到费祎从容不迫的表情,来敏佩服地说:“我是故意试试您的,您果然不同凡响,定可破敌。”

三国时代清谈思潮盛行,所谓的名士,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风度,不能慌乱,越是危急越要超脱,要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这种风气不但魏国盛行,吴、蜀亦不例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孔融,当年他据守北海,袁谭率部猛攻时,他仍风度翩翩,对箭雨视若无物,从容坐在案几前读书,谈笑自若。演是演得不错,只可惜演砸了,他的从容不迫没能退兵,甚至连妻子儿女都被俘虏了。来敏这种试探方式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把费祎换作孔融,能否建功立业,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由于王平的出色表现,魏军在兴势一线的攻势遇阻,加上粮草供应不上、费祎率蜀军主力来援等因素的影响,曹爽被迫撤退。在撤退途中,魏军遭到费祎的截击,伤亡惨重。这次伐蜀之战,魏国最终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此时蒋琬已是重病缠身,无法主持政局,他依诸葛亮遗命,把大权交给费祎。费祎身兼大将军、益州刺史二职,成为蜀国政坛的一号人物。

在诸葛亮生前,费祎的地位并非特别高,何以能被指定为第二代接班人呢?这主要是由于费祎有过人的才华,这些才华甚至连诸葛亮都自愧弗如。他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本领:其一,悟性过人。在审阅公文时,他只要扫视一眼,就可抓住中心思想,理解速度比平常人要快上几倍,而且过目不忘。其二,工作效率惊人。他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边办公,边接待宾客,边吃饭喝酒,边下棋,好像很忙,却井井有条,丝毫不乱,公事一点也没耽搁。费祎升任大将军后,尚书令一职由董允接替。董允想学他的办事风格,不料才十来天,没批完的公文积了一堆,他不由得感慨自己的能力远不及费祎。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诸葛亮已死,蜀国的政治传统并没有太多变化,实际权力掌握在权臣之手。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政府首脑都时常驻军于外,朝廷的重要决定,比如赏赐、惩罚、诛杀、庆典等大事,都要先向他们请示。故而蜀国皇帝刘禅之权力,着实有限。然而蜀国并没有出现魏国司马氏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与这几位执政大臣的品格有直接关系。

除了费祎之外,姜维也日益成为蜀国军政巨头之一。蜀国只有一个益州,费祎兼任益州刺史,姜维的头衔是凉州刺史,这不是实职,而是遥领。也就是说,以后若攻克凉州,姜维就是正式的凉州刺史。公元246年,姜维被任命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同“录尚书事”,成为帝国的权力顶层人物之一。

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十几年里,蜀国表现平平。内政还算稳定,北伐基本停止,蜀国尽管在汉中之役击败了魏国的入侵,但也实属侥幸。依此情形看,蜀国能自保就不错了,要想打败魏国、北定中原,机会似乎越来越渺茫。

然而,世事难料。

公元249年,魏国司马懿发动政变,血洗曹爽集团,震动天下。

这一变故,令魏国内部人心惶惶,特别是与曹爽亲近的人,谁也不知司马懿的屠刀何时会落下。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后,魏国大将夏侯霸决定扯起叛旗,投降蜀汉帝国。

夏侯霸投降蜀汉,令所有人意外。大家都认为,谁都可能降蜀,夏侯霸不可能降蜀。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老爹夏侯渊便是死于蜀军之手,他与蜀汉实有血海深仇。打从父亲死后,夏侯霸便发誓为父报仇,每次提到蜀汉帝国,都咬牙切齿。夏侯霸曾担任魏国右将军,为了替父报仇,他自告奋勇驻扎前线,屯兵于陇西,在征西将军夏侯玄麾下任讨蜀护军。你说像夏侯霸这样的人会投降蜀国,谁信呢?

然而,历史就是如此波谲云诡。

夏侯家与曹家关系亲密,夏侯霸本人与曹爽的交情也不错。如今曹爽被诛,株连甚广,连征西将军夏侯玄也被召回洛阳,生死未卜。夏侯玄的位置被雍州刺史郭淮接替,不巧的是,夏侯霸与郭淮的关系很差。夏侯霸心里盘计,郭淮一来,自己肯定没有好日子过,搞不好要断送性命。

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他总以为蜀汉是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然而,杀父之仇是过去时,而司马懿放出的暗箭却是现在进行时。陇西与蜀汉近在咫尺,要逃离司马懿的魔掌,夏侯霸没得选择,只有一条路:降蜀!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夏侯霸竟然扯着叛旗,投降蜀国去了。这对蜀国来说,实在是天大的喜讯。皇帝刘禅亲自接见夏侯霸,并向他解释说:“你的父亲是在两军交战时阵亡的,并非我父亲刘备亲手所杀。”意思是说,夏侯渊乃是军人,军人死于战斗,这无关个人恩怨。如今夏侯霸只图保住性命,哪里还顾得上报父仇哟。

得到夏侯霸,等于得到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

卫将军姜维询问说:“司马懿已经大权在握,他会不会发动征伐呢?”

夏侯霸答道:“他正忙着自立门户,还顾不上对外征伐。不过有一个人你们得担心,他名唤钟会,虽然年纪尚轻,倘若能得到重用,将会是吴、蜀两国的心腹之患。”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夏侯霸的远见,只是此刻姜维关心的是能否趁魏国内乱谋取关西。

既然司马懿忙着清理门户,此刻不出兵,更待何时?

姜维亲自率军出征,进攻魏国雍州,在麹山筑了两座城堡,称为麹城,由句安、李歆两人驻守。雍州是从凉州分割出来的一个州,羌人、胡人比较多,且都骁勇善战,一直是蜀、魏积极争取的对象。姜维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简单粗暴,他的办法是掳掠羌、胡的妇女儿童为人质,逼迫男人充当马前卒,袭扰附近郡县。这种政策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长期来看,徒令羌、胡人怀恨在心,着实得不偿失。

魏国方面,夏侯玄已被解职,由郭淮出任征西将军,陈泰为雍州刺史。姜维大举入侵雍州,郭淮与陈泰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敌?陈泰提出一个方案:攻打麹城。麹城距离蜀地遥远,粮食必须远距离运输,而羌胡人害怕被姜维奴役,未必肯俯首听命。他对郭淮说:“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

郭淮大喜,遂依其策,令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逼麹城,先断其粮道,又切断城外水源。麹城守将句安大惊失色,一座城,若是没吃的没喝的,不用战就崩溃了。他亲自领兵出城,欲与魏师决一雌雄。然而陈泰挂出免战牌,只守不攻。句安没有办法,只得回到城里,收集雪水,把粮食配给降到最低量,以便持久固守,等待姜维的救援。

姜维接到求援信后,不敢怠慢,急忙率部翻越牛头山,直奔麹城。眼看姜维的部队临近,陈泰毫不慌乱,他笑着对部下说:“兵法最推崇的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只要抄截牛头山,断了姜维的退路,他必定要被我生擒。”于是下令各营垒坚守勿战,同时派快马飞报征西将军郭淮,请他出兵夺取牛头山,截断姜维退路。

郭淮行动迅速,渡过洮水,直插牛头山。若是后路被抄截,姜维将陷入敌人前后夹击的危险之中,他不敢恋战,急忙后撤。至于句安与麹城全体官兵,姜维只能远望而叹气了。麹城孤立无援,句安被抛弃了,他心灰意冷,选择向郭淮投降。

兵不血刃夺取麹城后,郭淮四面出击,扫**叛乱的羌胡。南安太守邓艾心思缜密,认为姜维有可能卷土重来,必须分兵以备不测。陈泰认同邓艾的看法,留下一部分兵力交给邓艾,驻营于白水北岸。

果然不出邓艾所料,三天后,姜维派部将廖化在白水南岸集结。邓艾非常心细,他想,自己兵力单薄,姜维既然卷土重来,理应渡河来战,为何只是安营扎寨呢?他判断,白水南岸的蜀军并非负责主攻,那么姜维用意何在呢?邓艾摊开地图研究,目光落在洮城上。对,姜维的真实意图,定是攻取洮城,以报丢失麹城之耻。

洮城距离邓艾驻地约六十里,邓艾即刻启程,在夜幕掩护下悄悄地抵达洮城。第二天,姜维大军果然兵临城下。然而,洮城早有防备,蜀军发动几次进攻,未能攻下,只得悻悻而去。

这是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北伐。姜维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司马懿来说,他并不把蜀国的威胁当回事,他的敌人不在千里之外,而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