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改朝换代,曹丕君临天下 一桩十三年前的阴谋,断送了一位皇后的性命(1 / 1)

倘若不是赤壁之战惨败,曹操恐怕早就黄袍加身了。他本想一鼓作气,消灭刘备,**平孙权,平定天下,建立秦始皇、汉高祖及光武帝那样的不朽勋业。只是事与愿违,他以强击弱,以众击寡,却遭遇生平最惨重的一次失败。这次失败让他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刘备与孙权斥他有篡夺汉室之野心,骂他是国贼。

曹操的敌人不仅在外部,朝廷之内也不乏反对者。孔融以古代王畿制度抨击曹操在封地上有违古制,只是他一介文人,如何与曹操抗争,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孔融之死并不能平息士人们的议论,曹操不得不亲自撰写《让县自明本志令》,否认自己有篡位之野心,同时归还三县封地以明心迹。

不过,说归说,做归做。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获得一项特权: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是权臣的特权,也是篡权的第一步。在东汉历史上,有两个大权臣曾获得这样的特权,一个是梁冀,一个是董卓。梁冀曾毒死汉质帝,董卓曾废掉皇帝刘辩并迫其自杀。表面上看,这项特权是皇帝赐予的,其实皇帝是被逼无奈,这时的汉献帝早已是傀儡一个。

大家不要以为改朝换代很容易,即便皇帝是可以操纵的傀儡,也不意味着权臣可以马上夺走他头上亮晶晶的皇冠。梁冀与董卓都曾一手遮天,最终还不是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聪明的曹操才不会为了急着黄袍加身而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他要先挖出朝廷内外潜在的敌人,一一消灭。权力这种东西,有时看似威力无穷,有时却又显得脆弱不堪,只消一次小小的政变,就足以阴沟里翻船——这样的故事,在东汉两百年历史中,不知反复上演了多少次。小心是必要的,否则只能像可笑的袁术那样,过把皇帝瘾就死。

熟悉历史掌故的官员们都料想得到,篡权的第二步就是“加九锡”。这是重要的一步,当初王莽篡汉时也是如此。九锡就是九赐,赐给九样东西。擅于拍马的官员们一致提议,为表彰曹操对朝廷所作的伟大贡献,应该“加九锡”。不过,此举遭到一些正直人士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被曹操视为左膀右臂的尚书令荀彧。荀彧是曹操谋士集团中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反对令曹操大为不悦。作为一个志在辅佐朝廷的人,荀彧情知东汉朝廷气数已尽,在心灰意冷之下,他服毒身亡。

荀彧之死没能阻止“加九锡”决议的通过。

建安十八年,朝廷封丞相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作为封地,称为“魏国”,并加九锡。虽然魏还只是一个封国,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个魏国迟早要取代汉室。这证明几年前曹操归还三县、表白心迹的宣言不过是一纸谎言,如今他的封地已经扩展到十个郡,郡可比县要大得多呢。

当然,曹操还是要演演戏的,他把自己的三个女儿献给汉献帝,她们被封为贵人。明知汉献帝就是个木偶,曹操还不惜赔上三个女儿去侍奉他,这不是作秀给天下人看吗?可怜这三个女儿,活脱脱成为父亲手中的政治工具,在入皇宫的那一刻,她们的幸福也算葬送了。

从此,东汉有两个并立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许都的中央朝廷,另一个是邺城的魏国朝廷。说并立,那是给皇帝面子,实际上政令都出自邺城曹操之手,而不是许都。魏国已经拥有完整的官职制度,从尚书到侍中到六卿,应有俱有。

命途多舛的汉献帝是个可怜的人儿,他一生都被军阀绑架,名为皇帝,实则连常人不如。倘若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至少还能呼吸自由的空气,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他被架到皇帝的宝座,却没有任何权力,如同祭坛上的羔羊。皇帝身边的一帮侍从、武士,都是曹操派来的,献帝几乎连一个亲信也没有。

不过,还是有人同情皇帝的。议郎赵彦尽忠职守,时不时向皇帝进言,讨论天下大事,商谈对策。赵彦这些所作所为,早被暗探报到曹操那里,曹操听罢大怒,你赵某人还真把自己当回事,难不成是想干预政事吗?曹操的血是冷的,他毫不留情,把赵彦逮捕后砍头了。

赵彦就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而掉了脑袋,皇帝吓得魂飞魄散。当曹操迈进皇宫大殿时,汉献帝如同无助的羔羊面对一头猛虎,以颤抖的声音说:“您要是想辅佐我,就求求您宽厚点;不然的话,您就开开恩,放我一条生路吧。”那语气,近乎哀求了。

听到这里,曹操脸色大变。他看得出来,皇帝被逼急了。狗急都会跳墙,皇帝急了,保不准会干出什么事情。虽说周围的武士都是曹操的人,但很难保证其中没有投靠皇帝的人,赵彦不就心向皇帝吗?这时曹操突然有一种警觉:这个愣头愣脑的皇帝难不成要跟我拼命吗?

别看曹操骄横跋扈,他对汉朝历史掌故知道得一清二楚。东汉有很多皇帝刚上台时就大权旁落,仅仅依靠几个宦官,就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臣打趴下了。这个木偶皇帝不会暗地里收买了几个武士要杀我吧?曹操心里还真有几分慌乱。其实他过于神经质了,汉献帝太平庸,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冒这个险。曹操二话没说,赶紧转身逃出宫殿,居然吓出一身冷汗。低声下气的皇帝看着曹操莫名其妙地逃走,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

从此之后,曹操索性再也不上殿了。

这就叫做贼心虚。

晚年的曹操疑神疑鬼,老担心有人想谋反,想杀他。皇宫他是不进去了,以免遭遇不测。同时,他还派暗探侦察皇宫每个人的底细,连祖宗三代也要查。这一查,还真给他查出一条线索。

这其实是十三年前的事了。

当年车骑将军董承与刘备密谋刺杀曹操,董承派了一名刺客潜入曹操大营,倘若不是许褚在场,刺杀计划几乎成功。政变失败后,董承被杀,并被夷灭三族。在处决名单中,包括董承的女儿——嫁给皇帝的董贵人。当时董贵人已经有了身孕,怀了龙种,杀了她不等于把皇帝尚未出生的孩子也杀了吗?汉献帝向曹操苦苦哀求,希望能饶恕董贵人,曹操根本不予理睬,可怜的董贵人最终命丧黄泉。

这些事,曹操还记忆犹新。

当他彻查十三年前的这起案件时,意外发现,伏皇后也卷入到政变的阴谋中。原来董贵人被杀后,伏皇后惶恐不安,皇帝的妃子都可以被随意处死,还有谁是安全的呢?伏皇后悄悄给父亲伏完写了一封信,在信里痛骂曹操的暴行,希望父亲能有所行动,挺身而出反对曹操。

伏完时任屯骑校尉,虽说有一点兵权,但他是文人出身,让他发动军事政变,他哪行呢?伏完看到这封信后吓坏了,这简直是让他拿全家人的性命做赌注。他和曹操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曹操要踩死他,如同踩死蚂蚁一样容易,借他十个胆他都不敢与曹操较量。因此,伏皇后的信是送出去了,但石沉大海,伏完根本不敢采取任何行动。

按理说,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早已被淡忘了。岂料曹操的爪牙们居然翻箱倒柜把这个尘封已久的事给揭开了。尽管伏皇后的阴谋没有付诸实践,老爹伏完也已去世多年,但阴谋就是阴谋,在曹操看来,皇宫里还隐藏着这样一个敌人,就是心腹之患。皇帝都没有权力,更何况是皇后,即便伏皇后有心杀国贼,也没那个能耐。不过,只有一种人是没有威胁的,那就是死人。

很快,反攻倒算开始了。

曹操先是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皇帝的符节,把皇后的印信给收缴了。在中国古代,对印信是很重视的,它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证明,收了印信,意味着伏皇后尊贵的地位被剥夺了。尚书令华歆带着一队人马闯入皇宫,捉拿伏皇后。可怜汉献帝作为一个皇帝,连自己的女人也保不住,先是董贵人被杀,现在又轮到皇后遭殃。

这些年来,天下汹汹,外面兵荒马乱,好歹后宫算是宁静的。不过谁都明白,宁静只是表面现象,曹操绝不可能乖乖交出权力,总有一天他会露出狰狞的面目。这一天还是来了,一队武士踹开宫门,伏皇后花容失色,脸色惨白,瞳孔放大,露出恐惧的神情。她的本能反应便是躲起来,这是求生的意志,尽管明知只是拖延死亡的到来。她无处可去,只得藏在夹墙之内,一个狭小的密室之中。

前来抓捕皇后的华歆找不着人,索性把皇后的寝宫给拆了。屋子都拆了,皇后还怎么躲呢?随着一堵墙的倒塌,阳光射入黑暗的密室,照在皇后苍白的脸庞上。华歆命人把瘫倒在地的皇后拽出来,此时的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足,谁能想到尊贵的皇后此刻竟如此卑微呢?

皇帝在哪呢?

此时的汉献帝就在寝宫之外,他低声下气地请郗虑上座,似乎郗虑才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而他只不过是端茶倒水的侍者。愁容满面的皇帝内心无数次地祈祷,希望皇后能逃过一劫,他内心交织着自卑与无奈:我还是皇帝吗,竟然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就在此时,他听到一声惨叫声,伏皇后被一群剽悍的武士拖出来,他的心如同被锋利的刀割开,破碎了。

晶莹的泪珠从皇后脸上滑落,当看见皇帝那张熟悉的面孔时,她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皇上,救我一命!”

这一声哀号,如从天空劈下的惊雷,击中皇帝的心脏。他失魂落魄,望着无助的皇后,语气悲戚而绝望,像是对皇后说,又像是喃喃自语:“我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怎么救你啊!”(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说罢,他流下眼泪,回头看着御史大夫郗虑,悲愤地说:“郗公,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事!”他真想大吼一声“我是皇帝”!可是,自有皇帝以来,有这样窝囊到极点的皇帝吗?这时的他,觉得董卓、李傕与曹操相比,还真是仁慈呢。郗虑面有惭色,低下头,不敢直视皇帝的眼睛。

可怜的皇帝只能流着泪目送皇后被拖走,没有人比他更能体会到世道之艰难。皇后被关入宫廷监狱,幽禁而死,可能是被毒死的,因为她的两个皇子都被鸩杀。皇帝救不了自己的女人,同样救不了自己的儿子。至于伏皇后的兄弟亲戚,更是遭到满门抄斩的下场,被屠杀了一百多人。倘若不是曹操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汉献帝恐怕也要死无葬身之地。

曹操不是对皇帝宝座没兴趣,只是刘备与孙权未灭,就算当皇帝,也不能号令天下。不过,他显然还不满意“魏公”的尊号,必须再提升一级。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魏公”改称为“魏王”。不久后,汉献帝下诏,魏王曹操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出入时实行戒严与清道,一如皇帝标准。

篡位夺权的野心如此明显,难道就没有人挺身而出反对吗?

当然有了。

一起政变阴谋正悄然策划中。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以金祎、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人为核心的反曹集团秘密成立,他们计划发动政变,杀死曹操派往许都的丞相长史王必。一旦政变成功,他们将联合南方的关羽,对曹操发动战争,消灭国贼。不过,这次政变未能成功,反曹集团首领被消灭殆尽。

这起未遂的政变给了曹操一个警告,他的统治基础远没有想象中的坚实。

很快,多地爆发兵变和叛乱。

首先是代郡、上谷一带的乌桓部落三名单于叛变,曹操派自己的儿子曹彰前往镇压。曹彰是曹操儿子中最勇猛的一个,他精于骑射,膂力过人。他在讨伐乌桓之战中有卓越表现,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战斗中还挨了几箭。他的勇猛精神鼓舞了全军的斗志,曹军一路穷追猛打,在桑干河北之战中,大破乌桓叛军,斩俘数千人。此役不仅平定乌桓的叛乱,还迫使鲜卑酋长率数万骑兵归降。

乌桓叛乱刚刚平定,又发生了南阳宛城守将侯音的兵变,为曹仁所平定;不久后,曹操老巢邺城爆发魏讽的叛乱,为太子曹丕所平定。上述两次叛乱,上章已有叙述,此处从略。

从公元217年到219年三年间,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规模较大的政变、兵变、叛乱共有四起,这里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便是曹操篡权的野心已是天下皆知,对他不满的大有人在;外部原因是曹操的对外战争遭遇挫折,既被刘备夺走了汉中,又被关羽打得落花流水。

正是有刘备这个强韧对手的存在,曹操始终不敢把皇冠戴在自己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