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志在消灭关羽,不过有个前提,他必须与曹操保持必要的默契。

几年前,孙权联合刘备,挫败曹操的南征;几年后,他却要与曹操合作,消灭关羽。可见政治上本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此之前,曹操便听了司马懿的计谋,派使者南下,唆使孙权出兵消灭关羽。这与吕蒙的计划不谋而合,孙权理所当然同意了。他先是写了一封信,交到曹操手中,直言讨伐关羽之策。为了攻敌无备,他特地交代曹操,切莫泄露此机密,以免关羽提早做好准备。

看到这封信后,曹操的臣僚们无不欢欣鼓舞,倘若孙权出其不意地出兵,关羽必定前进不行,后退不成,只能成为东吴的俘虏。

不过,谋臣董昭却有个算盘,认为应该把孙权的进攻计划通知曹仁,同时泄露给关羽。为什么呢?因为曹仁的樊城危在旦夕,倘若守城将士得知孙权即将攻打关羽,就意味着好日子近了,必能鼓舞士气。有这样的好处,又何必替孙权保守机密呢?关羽获悉孙权的计划后,无非有两种做法:第一,放弃围攻樊城,撤回公安、江陵,巩固老巢——只要撤军,樊城就获救了;其二,不撤师,仍围攻樊城,那么孙权攻其后方,断其退路,关羽就会完蛋。

董昭这么一说,曹操不禁大喜道:“说得太好了。”

曹操与孙权有共同的敌人,因为敌人的缘故,他们暂时合作,但绝不是朋友。孙权希望保密,发动出其不意的进攻,这样胜算更大;曹操则有自己的小算盘,把消息泄露给关羽,看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孙权的来信被誊抄成两份,快马送到徐晃兵营。徐晃依曹操之计,用强弩将一封信射入樊城,另一封信则射入关羽兵营。樊城已被洪水泡了两三个月,又与关羽苦斗,士卒们都快顶不住了,得知孙权卷入战争的消息,大家欣喜若狂,士气高涨。关羽也看到了信,对于这封信的真假,他将信将疑,他知道曹操向来狡诈,这会不会是敌人放的迷雾弹呢,会不会是假情报呢?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樊城攻坚战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曹操定是狗急跳墙,耍了这么个花招,否则的话,何以曹操知晓此事,而自己的情报人员却一无所知呢?

对,绝不能因为这么一纸书信就把眼看快到手的果实给扔了。

关羽拒绝退兵,他要一鼓作气攻下樊城,再造不世之功业。

不过,就在这生死关头,曹操的主力援军抵达了。曹操派遣殷署、朱盖等将领率十二营部队与徐晃会师,徐晃果断把生力军投入战斗。

由于水淹樊城日久,关羽的围城部队都驻屯在比较高的土丘上,共有五处屯营。徐晃佯攻关羽兵营,实际上却调主力部队猛攻其他四处屯营。这时曹军上下知道孙权很快会在关羽的大后方发动进攻,对打败关羽信心百倍,个个如猛虎下山,勇不可当。四处兵营很快就被曹军各个击破,关羽见势不好,亲自点了五千名步骑兵出营迎战徐晃。徐晃仗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围攻关羽。这位被后世尊为武圣的战神毕竟不是真的神,终于败下阵来,逃回兵营。徐晃乘胜追击,大败关羽。

到这个时候,关羽明白樊城是攻不下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纠集残兵败将,从樊城撤围而去。按理说,樊城打不下来,关羽理应打道回府,但他并没有。尽管在陆地上吃了败仗,他仍自恃有一支精锐水师,在江面上横冲直撞,只要敌人稍稍松懈,他就会反扑上来。

说穿了,关羽拉不下面子。

大家想想,张飞、赵云,包括关羽看不上眼的黄忠,在川蜀汉中开疆拓地,他关羽如果灰溜溜地回去,岂不是让人耻笑吗?岂不是让老家伙黄忠看笑话吗?这个脸,还真丢不起。从这点看,关羽远不及大哥刘备。刘备能屈能伸,能忍辱负重,不像关羽脸皮薄,打不赢就走,这不丢人,只要英雄之心不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关羽不相信曹军飞箭射来的孙权书信。在他看来,倘若孙权真的想背后插上一刀,曹操怎么可能把这种绝密情报送递给他呢?这证明他只是一介武夫,不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兵家之道,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变幻,如水流无常,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原则。

然而,自以为聪明的关羽仍棋差一着。就在他乘战船游弋于汉水之际,吕蒙已向他的老巢发动出其不意的进攻。

与关羽不同,吕蒙行军作战,不以蛮力取胜,而是以智谋取胜。关羽率精兵北伐,老巢空虚,这是袭取的最佳机会。为了防止走漏消息,吕蒙把兵船伪装成商船,溯江西进,精锐部队都埋伏在船舱之中,摇橹划桨的水手都是平民百姓,另外派几个官兵伪装成商人模样。

由于刘备与孙权仍维持盟友的关系,双方商业互通往来,商船进进出出是很正常的事。关羽在长江沿线设了不少观察哨与岗亭,既盘查商船,也负责侦察敌情。吕蒙每到一处岗哨时,先让伪装成商人的官兵与哨兵交涉,趁其不备时,一拥而上,全部拿下,一条漏网之鱼也没有。古代通讯设施落后,倘若是今天,哨兵只需拨个电话,发个微信就可以通知关羽了,但当时不行。吕蒙一路西进,关羽却如同一个又瞎又聋的人,毫无察觉。

关羽最重要的据点有两个,一个是公安,一个是江陵。公安守将是傅士仁;江陵是南郡治地,守将是南郡太守糜芳。精于收集情报的吕蒙早就打探到一个重要情报:傅士仁与糜芳两人对关羽都心怀不满。

傅士仁与糜芳对关羽的不满由来已久,原因很简单,关羽一向盛气凌人,狂妄傲慢,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当然也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傅士仁的生平,史书没有详述,我们不得而知;可是糜芳却不是普通人,他是糜竺的弟弟,兄弟俩可以说是刘备的恩人。刘备发迹是从接替陶谦为徐州牧(刺史)开始的,当时前往迎接并极力劝说刘备者,正是糜芳的哥哥糜竺。后来刘备被吕布打得满世界跑时,又是糜氏兄弟散尽家财支持,才得以渡过危局。糜芳本来家财万贯,都贡献给了刘备,这恩也够大了。岂料关羽非但没有尊重他,反倒不时流露出轻蔑冷视之神情。

北伐樊城后,傅士仁与糜芳分别留守公安与江陵,除了防备东吴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为关羽的前线部队提供后勤军需补给。两人尽心尽力,不过物质给养仍然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提供,关羽雷霆震怒,大发脾气,还派人前来威胁道:“等我回来后,要惩办你们二人。”傅士仁与糜芳两人惶惶不可终日。关羽内部的这些矛盾,早就为吕蒙所侦知,攻心为上,吕蒙决定采取劝降手段,不战而下公安、江陵。

吕蒙写了一封信给傅士仁,在信中责备关羽的飞扬跋扈,分析成败利害。傅士仁对关羽又怕又恨,又想到他曾放话说要秋后算账,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决定献城投降。这样,吕蒙一枪不发,就得到重镇公安。紧接着,吕蒙的水师继续向江陵挺进,到了江陵城下,让降将傅士仁劝降糜芳。傅士仁历数关羽的种种“恶行”,糜芳想到自己散尽家财跟随刘备,却被关羽当下人喝来斥去,真是有一种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慨叹。如今吕蒙兵临城下,城内守备空虚,抵抗也是徒然,为关羽这种人而死值得吗?唉,不是我不仁义,着实是没有死战的理由啊。想到这里,糜芳步傅士仁后尘,举旗投降吕蒙。

与关羽相比,吕蒙不仅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也更有政治智慧。他进入江陵后,做了几件事:其一,释放被关羽俘虏的曹军大将于禁;其二,把关羽及其部将的家属接来,加以抚慰,严禁其他人伤害他们;其三,传令各军,不得骚扰百姓,不得豪取强夺;其四,抚恤孤寡老人,为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粮食衣物,给生病的人提供医疗救治;其五,对江陵城内府库所藏的珍宝、财物加以封存,分文不取,留待孙权处置。

当时吕蒙有一名亲兵,是其同乡,他私下在百姓家里拿了一个斗笠,盖在铠甲上。这件事给吕蒙知道了,他立即把这名亲兵抓起来,以违反军令罪判处死刑。其实一个斗笠不值什么钱,何况亲兵拿走斗笠是为了爱护铠甲,不算谋私,犯得着杀头吗?说真的,吕蒙是有人情味的人,他内心深处并不想杀,但他必须杀,不杀则无法得人心。

这些年来,江陵百姓可谓苦矣。江陵本是刘表地盘,刘表死后,这里便成为诸多势力争夺的重点。江陵先是落入曹操之手,赤壁之战后,周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从曹军手中夺取该城。周瑜去世后,东吴把江陵借给刘备,这里又换了新主人。可以说,江陵百姓面对一茬又一茬的统治者,也不知道究竟要效忠谁,时间长了,自然对任何势力都持冷漠态度。吕蒙深知要得到民心不容易,任何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失去民众的支持,因此他必须立信,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江陵百姓才能真正有归属感与安全感。

老巢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端了,关羽面如土色,呆若木鸡,急匆匆回师南下。

倘若这时曹仁、徐晃赶上来踢他一脚,关羽定得跌倒在地。不过曹操有自己的算盘,与其自己收拾关羽,还不如让孙权去收拾。只要孙权杀了关羽,他与刘备的联盟就彻底完了,而且永远成为敌人。既然如此,自己何不搬个小凳子,坐山观虎斗呢?

关羽一路南下,内心焦躁不安,公安、江陵两座重镇都丢失了,自己能上哪去呢?这个时候,他才想起应该派使者与吕蒙交涉,指责东吴背地里搞阴谋诡计。说实话,关羽的底气是不足的。首先,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既然你不还,我强行抢回来,有何不可?其次,关羽目中无人,粮食不够就公然掠夺东吴,你能抢我的,我不能抢你的吗?荆州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也爆发过军事冲突,东吴出兵,虽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吕蒙工于心计,既然关羽的使者前来,正好可加以利用。他派人带着使者周游江陵城,让他看望将士的家属。使者一瞧,这些家属都活得好好的,既没有受虐待,也没有饿肚子。有些家属写了书信,请求使者带回军中,交给自己的亲人。逛了一圈后,使者返回关羽营地,不少将士便前来打探,得知家属都安然无恙,这才放下心来。这些将士中,多数人对关羽只是阳奉阴违,现在看到吕蒙不仅关心部将,连敌人的家眷都善待有加,谁还愿意与吕蒙为敌呢?关羽营内士气涣散,大家都无心恋战。

智取江陵后,孙权马上赶往这座战略重镇,主持大局。

我们可以从一个事实看出关羽的统治不得人心:关羽控制下的荆州三郡之地,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都不战而降了。只有武陵部从事樊伷还算有点骨气,他鼓动少数民族起来造反,欲保住武陵郡。只是樊伷才能平平,孙权派出五千人马,轻而易举地把他摆平了。

这次袭取荆州之战,可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论功行赏,吕蒙当然位列第一功,孙权毫不吝啬,赏赐一亿钱,黄金五百斤,并封其为孱陵侯。同时,东吴另一位重要将领陆逊巧施迷魂计蒙骗关羽,功不可没,除原官职保留外,兼领宜都太守。

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见机不妙,落荒而逃,长官都逃了,剩下的官吏伙同蛮夷诸部酋长,全都投降陆逊了。陆逊趁热打铁,把一大堆金印、银印、铜印分赏给归降的各级官员将领。这些降将感恩戴德,自告奋勇充当陆逊的马前卒。陆逊先是击破刘备麾下将领詹晏,后又大破秭归地方部队,斩俘及招降数万人。

陆逊的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声名与荣誉,孙权提拔他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为娄侯,地位几乎与吕蒙平起平坐,成为东吴军界冉冉升起的明星。他屯兵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守卫长江峡谷,防备刘备的反扑。

关羽傻了眼,老巢被端了,长江航线也被东吴控制,想杀出一条血路回益州也难上加难。他一路向西,手下人马越来越少,大家都知道大势已去,逃的逃,跑的跑。等到关羽行抵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此时荆州几乎全部落入东吴之手,关羽一支孤军怎么可能杀出重围呢?孙权派人前来劝降,关羽心知已陷入天罗地网之中,不如假装同意,等孙权疏忽时杀出重围,便可逃往益州。主意已定,他便将计就计,谎称欲投降,暗地里扎了许多稻草人,树于城头,城楼上还挂满旌旗,伪装成主力部队尚在城内的假象,实际上却偷偷打开城门,溜了出去。

千古以来,关羽最被称道的是“忠义”,在效忠刘备这个立场上,他是毫不含糊的。这个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我们必须看到,关羽忠义的概念是很狭隘的,也就是江湖帮派中的那种对大哥的义气,对手下的小弟,他都谈不上义气。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与民间武圣的形象有很大不同。纵观吕蒙取荆州之役,没有几个人愿意为关羽拼命效死,为什么呢?因为他实在不得人心。

如果关羽得人心,或许他还能绝处逢生。他施展金蝉脱壳之计,设法从麦城逃跑,这本来算得上是妙计。可是出了城后,士兵们都不愿跟着他混了,一哄而散,最后留在关羽身边的只有区区十余人。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关羽此时的处境:众叛亲离!

逃兵一多,关羽的踪迹很快暴露了。

孙权派大将朱然、潘璋截断关羽的退路,这位武圣就算有三头六臂,凭着手中一把青龙偃月刀,又怎么能跟一支军队较量呢?向来盛气凌人的关老爷要抱憾终生了,他连黄忠都瞧不起,可到头来竟然落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之手,此人名为马忠,乃是潘璋麾下司马。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角色,把大名鼎鼎的关羽生擒了。关羽虽败,骨气还是有的,从这点看比于禁要强,他拒绝投降,最后与儿子关平一同遇难。

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用匣子装好,快马送给曹操。曹操见到关羽首级,有几分唏嘘,往事不禁浮上心头,想起当年自己如何爱惜关羽之才,打心眼里钦佩他的重情重义。英雄对英雄总是惺惺相惜,英雄从来不会被庸俗之辈了解,故而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别人无法察觉的孤独。曹操也曾有过重情重义的时候,他与张邈曾是刎颈之交,不料却被暗算了。从那以后,曹操不再相信情义,而只在乎利益,他几乎拥有天下,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他羡慕的事,那就是刘备拥有关羽这样忠肝义胆、至死不渝的兄弟。凝视着关羽的首级,曹操有些动容,他掉了几滴眼泪,以诸侯之礼将其厚葬于洛阳。

同时,孙权把关羽的无头尸体葬于当阳,也算是对这位一代猛将的尊敬。

关羽之死震动蜀汉,刘备悲恸欲绝,取关羽之旧衣冠葬于成都以为纪念。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都不陌生。但我们不能不说,把“失荆州”说成是“大意”的结果,并不十分准确,“失荆州”的背后,暴露出关羽性格的弱点以及战略上的短视。可以说,孙、刘由联合走向决裂,固然是有利益冲突存在,关羽屡屡破坏联盟关系,也是一大原因。

王夫之曾这样评论说:“羽守江陵,数与鲁肃生疑贰,于是而诸葛之计不宣,而肃亦苦矣。肃以欢好抚羽,岂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并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谅,故以知肃心之独苦也。”毛主席也说过:“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正是他这种不合作的立场,令孙权不能不视之为心腹大患,特别是在他北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际,孙权更不能坐视其势力的扩张。尽管关羽春风得意,却未能发现天下政治形势已悄然变化,刘、孙联合抗曹,已经演变为孙、曹联手制刘。其实曹操与孙权也并非铁板一块,曹操事先故意把孙权突袭的消息告知关羽,关羽却一味逞强,错失回师的良机。故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关羽的论断是“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关羽失荆州之前,三大势力中刘备是稍弱的,但扩张的势头却是最猛的。自刘备夺取益州后,虎口拔牙,从曹操手中愣是抢下汉中,关羽发动的北伐之战又令曹军损兵折将。可以说,这是刘备起事以来的黄金时代,事业蒸蒸日上,势力如日中天。不过,关羽之死令刘备的扩张戛然而止,荆州将领非死即降,精兵瓦解,战略要地丧失,损失惨重。曹操与孙权则都有所收获,曹操解樊城之围,收复失地,化解危局;孙权吞并蜀汉据有的荆州之地,解除心腹之患,势力直抵益州边境,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不过,天下事总难尽善尽美。

正当孙权为吞并荆州而踌躇满志时,吕蒙却去世了。在荆州之战前,吕蒙一直身体欠佳,多年来总是疾病缠身。为了夺取荆州,吕蒙殚精竭虑,先是设计迷惑关羽,而后又勇挑重任,担任吴军总司令,作战胜利后,又耗费大量精力在施仁政、取信民众之上。繁重的军政事务完全透支了其原本羸弱的身体,终于一病不起。孙权派最好的大夫给吕蒙治病,提供最好的医疗环境。他恨不得天天守在吕蒙身边,又怕影响其休息,只好想了个办法,在墙上挖个洞观察。看到吕蒙病情缓和,孙权便神清气爽,心情愉快;看到吕蒙病情恶化,他又眉头紧锁,长吁短叹。只是吕蒙最终没能逃过死神的召唤,去世时年仅四十二岁。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战争频繁,名将辈出。不过,在三国战将中,真正能算军事家者,也不过凤毛麟角。东吴在三国中实力并非最强,但出的军事家恐怕最多,孙策、周瑜、吕蒙都是出色的军事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短命。吕蒙还算好,活了四十二岁,孙策、周瑜更短命。在东吴历史上,仿佛冥冥之中有种宿命,每当这些伟人的事业有大转机时,死神总是不期而至。孙策统一江东,正要做一番更伟大的事业时,遭刺杀死了;周瑜取得赤壁、江陵之战的伟大胜利后,生命就走到了尽头。如今吕蒙克复荆州,还来不及谋划下一步方略,便溘然长逝。

吕蒙从普通一兵成长为杰出的统帅,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没读过多少书,只是凭着勇敢无畏与胆识过人,在人才济济的东吴站稳脚跟。在他年轻时,包括孙权、鲁肃等人都不看好他,认为他没读书,仅有匹夫之勇罢了。但吕蒙不认命,在孙权的劝导下,努力读书,使得自己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将领,成为励志的榜样。

消灭关羽后,孙权已掌握战略的主动权,他双管齐下,不仅以武力威慑刘备,还打出一张政治牌:扶立刘璋为益州牧。刘备夺取益州后,把刘璋安置在公安,其实就是软禁起来。孙权夺取荆州,把这尊泥菩萨又抬了出来。刘璋及其父亲统治益州数十年,虽然暗弱,却不是暴君,故而仍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加之刘备巧取豪夺益州实为忘恩负义之举,倘若刘璋振臂一呼,恐怕益州仍会动**。可惜的是,孙权的运气总是不佳。与吕蒙几乎同时,刘璋也病死了,这张政治大牌还未打出就失去作用。

既与刘备翻了脸,孙权在政治上就得向曹操倾斜,以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曹操以朝廷的名义,表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同时封为南昌侯。孙权派人入朝谢恩,还给曹操上了一道书,说曹操有天命,应该当皇帝。孙权这么好心吗?呸!别人不知,曹操焉有不知之理。他把孙权的信拿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吗?”

自从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敌人们纷纷攻击他居心叵测,表面上尊奉天子,实则想篡位夺权。为此,曹操还特地作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明自己的心迹,以消众人之疑虑。如今孙权却故意以天命为由,劝他当皇帝,这可不是为了溜须拍马,而是想把曹操架到火炉上,让人看看他是如何口是心非,失信于天下。

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想当皇帝呢?

当然有,否则他那么卖命干什么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曹操与皇帝的差别,可能就只差一个名号与一顶皇冠罢了。

表面上看,国号还是大汉,谁都知道,东汉朝廷谢幕的时间已经不远,曹氏帝国已是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