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牧刘璋如同一个冤大头,好心请刘备入蜀,岂料请来的却是个瘟神。
刘璋杀了与刘备勾结的张松,而刘备也杀了刘璋的大将杨怀、高沛,并挥师向成都进军。
益州由是战火迭起。
面对虎狼刘备,刘璋如何应战呢?
益州从事郑度献策道:“刘备孤军深入,远道来袭,据我所知,他的兵力不到一万人,而且有些士兵未必真心归附他。他的弱点在于缺乏军队辎重补给,只有收罗沿途田野里的庄稼为粮食。最好的办法,是把巴西(郡名)、梓潼等地的老百姓尽数迁往内水、涪水以西,把粮仓及田野里的粮食焚烧一空,我们则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等敌人前来挑战时,我们坚守不出,只要拖上一段时间,他们的粮食就会耗尽,用不了一百天的时间,必定要撤退。等他们撤退时,我们再发动掩袭,定可把刘备手到擒来。”
行军打仗,没有粮食可不行,郑度这一着,着实点中刘备的死穴。
刘备在成都安插有耳目,听到郑度的建议后,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不由得暗暗叫苦,便唤来法正,商讨对策。
法正对刘璋相当了解,他拍拍胸脯说:“放心,刘璋一定不会采纳郑度的策略。”
果不其然,刘璋不以为然地说:“我只听说过要抵抗敌人以保护百姓,没听过把百姓远远迁走以躲避敌人。”
刘璋这个人才能平平,没有雄心壮志,统御力不强,但他不是昏君、暴君。后世史学家对他也颇有同情之心,譬如晋代史学家张璠(fán)说:“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也。”宋代叶适也说:“刘璋虽暗懦,然国富民盛,守之以恩,无所得罪也。”
不采纳郑度的计策,只能硬拼了。
可刘璋确实不是打仗的料,他派部将冷苞、张任、邓贤等人出战,结果都被刘备打得落荒而逃,只得退守绵竹。他不甘心失败,又派李严、费观督绵竹守军出战,岂料李严、费观早看出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索性举旗投降了。
收罗众降兵后,刘备更加强大,分兵略取绵竹附近诸郡县。
张任收拢残兵败将,退到雒(luò)城。刘备尾随而至,张任摆开决战的架势,双方在雁桥展开大战。此役益州兵团大败,张任战死。刘备兵围雒城,牢牢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
雒城包围战持续了一年之久。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终于攻破雒城。在这场艰难的战事中,刘备麾下重要谋臣,外号“凤雏”的庞统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能否夺取益州,关系到刘备集团的生死存亡,刘备必须全力以赴。为了加强攻势,刘备把一支战略预备队投入战斗,这支预备队就是留守荆州的部队。
诸葛亮亲率张飞、赵云等人,走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益州;荆州的防卫则交给猛将关羽。这支精锐的荆州部队势如破竹,先是攻陷巴东郡,紧接着又袭取江州,俘获巴郡太守严颜。
严颜被带到张飞面前,张飞颇为傲慢地说:“我大军兵临城下,你为什么不投降,还负隅顽抗?”
“呸——”严颜虽被五花大绑,仍然倔强不屈,“明明是你们无缘无故进犯,侵占我们的土地。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
张飞一听,不由得大怒,命人把严颜推出去砍了。严颜神色自若,还是那么从容不迫,只是淡淡地说:“砍头便砍头,你有什么好发火的呢?”
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张飞这个人,向来是服硬不服软,严颜死到临头,却仍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这种人,张飞太欣赏了。欣赏了,就下不了手了。张飞收起脸上的怒气,笑呵呵地走到严颜跟前,亲自给他松绑。你不投降,那当上宾总可以吧,于是严颜便成了张飞的座上宾。
在《三国演义》“张翼德义释严颜”这一回中,严颜知恩图报而归降,后来成为刘备麾下的一员大将。真实的史书里,只写张飞推严颜为上宾,并没有写严颜归降。倘若严颜投降了,那么那句“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的慷慨激越,也要大打折扣。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著名的《正气歌》中有一句“为严将军头”,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若是严颜喊完口号就投降,文天祥怕是不会如此歌颂他的。
攻克江州后,诸葛亮兵分两路,一路由赵云指挥,平定江阳、犍为;另一路由张飞指挥,略定巴西、德阳。
雒城失守、诸葛亮入蜀,益州牧刘璋大势去矣。
可他还在顽抗。
法正写了一封信给刘璋,分析益州强弱形势,劝他放弃抵抗,并说:“左将军刘备起兵以来,仍然很怀念旧情,实在没有藐视您的意思。在下以为您应该改变立场,这样仍可保住荣华富贵。”
放屁!刘璋一肚子火,把法正的信撕个粉碎。
劝降不成,只有诉诸武力了。
刘备由雒城向成都挺进,与此同时,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也陆续抵达成都外围。不过,想攻克成都,显然不是易事。作为益州首府,成都有坚固的城防,城内有三万名精兵,粮食足够支撑一两年。更重要的是,成都军民的抵抗意志很强,在他们看来,刘备就是个忘恩负义之辈。大家摩拳擦掌,要与刘备一决死战。
说实话,刘备并不想大开杀戒,他更希望能和平解决问题。只要刘璋下台,他就是益州的统治者、成都人民的父母官。倘若强攻,势必死伤无数,到时成都百姓,谁肯服他呢?于是刘备只围不攻。
虽然不攻,但心理战术还是要实施的。
一个重要的人物出场了。
他就是马超。
马超投奔张鲁后,郁郁不得志,刘备趁机派人游说。马超写信给刘备,请求归降。这时刘备正兵围成都,闻讯大喜,秘密地拨了一支军队给马超,让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成都北郊。
城北突然之间冒出一支军队,成都守军傻眼了,再细细看时,那支军队竟然打着马超的旗号。大家心里不由得寒意袭来——马超居然投降刘备了,还带来了剽悍的凉州骑兵!
这消息一传开,顿时流言满天飞,城内百姓惶惶不安。凉州骑兵简直就是恐怖的代名词,当年董卓手下的那些凉州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令人记忆深刻。
马超确实是投降了,那支军队却不是凉州骑兵,而是刘备的部队。这就是刘备的攻心战术,我不攻城,但吓吓你总是可以的。在攻心战的同时,刘备又派人进城劝降刘璋。
益州牧刘璋真的被吓住了。
刘璋算是三国时代的一个悲情人物,他与刘备之间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刘璋就是善良的农夫,刘备便是那忘恩负义的蛇。尽管刘璋内心怨气难消,但性格决定命运,他本就是个性格懦弱之人,在压力面前,最终还是要服软的。
刘璋对众人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对百姓没有恩德。如今益州战乱三年,百姓暴尸荒野,全是因为我一人的缘故,我怎么能安心?”
刘备杀杨怀、高沛是在公元212年,这也是益州之战的起点,到包围成都时,已是公元214年,前后三年时间。刘璋本质上不是个太坏的人,虽没雄才,也基本算是称职。他所说的,虽有几分官样文章的口吻,但能把老百姓当回事,也算是不错的官了。
成都挂起白旗,城门打开了。
神情忧伤的刘璋出城投降,他的部属、沿途的百姓无不失声而哭,可见他还是得到不少士民的拥戴。《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他:“璋能闭隘养力,守案先图,尚可与时推移,而遽输利器,静受流斥,所谓羊质虎皮,见豹则恐,吁哉!”范晔把刘璋说成是“羊质虎皮”,意思是刘璋想借刘备来完成大业,可他自己终究只是一只羊罢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干脆说:“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弱肉强食,对刘璋来说,败给刘备也不算不幸,倘若换作别人,恐怕刘璋已经死无葬身之地。
刘璋被刘备安置到荆州公安,仍保持朝廷授予的“振威将军”头衔,他的财产也陆续送往公安。说白了,刘璋是被软禁了。
在奋斗数十年后,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刘备这几十年的历程着实令人感慨嘘唏,他从北流落到南,从东流落到西,寄人篱下,壮志难酬。虽说在夺取益州之前,他已有了荆州之地,但荆州之地大部分是借来的。所谓借,就是有使用权,却没所有权。
如今得到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不仅有使用权,还有所有权,刘备再也不用四处流浪了。他要以益州为基地,与曹操分庭抗礼,争夺中原。当然,当务之急是要在益州站稳脚跟,赢得士民之心,消除忘恩负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刘备首先提拔了一批正直的官员。董和本是益州太守,为人公正廉明,不管在汉人还是在蛮夷中都有极高的威望,刘备将他升迁为掌军中郎将兼署左将军府事。左将军府实际上是益州最高权力机构,为什么叫“左将军府”呢?在刘备投靠曹操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授刘备为“左将军”,这个头衔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后来刘备自己弄了许多头衔,包括什么大司马、司隶校尉之类的,都是有名无实,没有人承认的。只有这个左将军是名副其实,因此刘备开府便称为“左将军府”,董和成为左将军府的主管,权力很大。
为了收买人心,刘备还重用了一批曾经反对过他的人。刘巴就是其中之一。此人本是荆州人氏,曹操夺取荆州后,他便投降曹操,后来又投靠刘璋。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刘巴跳出来反对说:“刘备乃是枭雄,他一来必定要害人。”刘备入蜀后,刘璋派他讨伐张鲁,刘巴又跳出来反对说:“让刘备去讨伐张鲁,这是放虎归山。”对这个人,刘备深恶痛绝。但宰相肚里能撑船,何况刘备有帝王的胸怀,在包围成都后,他特地下了一道命令:“进城后谁若敢伤害刘巴,诛其三族。”这道命令给成都的士人吃了一粒定心丸——连刘巴这样跟刘备作对的人都没事,其他人更不必害怕了。除了刘巴之外,对于益州地方官员中抵抗最久、投降最晚的黄权,刘备也毫不吝惜地将其提拔为偏将军。
当然,对平定益州的有功之人,刘备也是大加封赏,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兼益州太守,马超为平西将军,法正为蜀郡太守,黄忠为讨虏将军,糜竺为安汉将军,简雍为昭德将军。
不过,刘备很快就发现,建立一个政权的难度,并不亚于行军作战。
他遇到第一个尴尬问题便是:没钱。
巴蜀本是天府之国,刘焉父子经营数十年,怎么会没钱呢?原来刘备围攻成都时,为了鼓舞士气,曾许诺将士:“倘若攻破成都,府库里的所有财物,你们可以随意拿,我绝不干涉。”黑老大出身的刘备深谙“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此约定一出,将士们果然士气高昂。夺取成都后,刘备信守承诺,将士们入了城,撒腿便冲向官府仓库,为了跑在前头,什么干戈甲衣统统扔掉了,很快各仓库都被一抢而空。
现在麻烦事来了。府库空虚,新政权如何运作?官员不要薪水吗?军队不用花钱吗?各官署不要办公费用吗?百废待兴,要花的钱太多了。当然,新政府有税收来源,只是救不了急。
关键时候,一个人给刘备指点迷津。这个人就是曾与刘备作对、却被重用的刘巴。刘巴的妙策是铸新币。新币的币值高,值百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行大面值的货币。这是一个临时经济政策,目的是让政府渡过难关。增发货币是有风险的,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风险,刘巴又提出一个建议:置办官市,以平抑物价。
这个政策对稳定刘备的蜀政权起到重要作用,几个月后,政府收支逐渐平衡,而且开始有了盈余,空****的府库慢慢充实起来。
这时又有人提出来,应该给诸位有功将领分田分地。封了那么多官,有名无实,得给点实惠才行。刘备手下有不少将士跟着他四处流浪,如今好不容易有个栖身之地,大家巴不得能过上富裕日子。
这个提议遭到赵云的迎头痛击。赵云是义薄云天的英雄人物,他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不是为了给自己捞好处,而是为了国家,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他进言道:“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如今曹操窃国,其危害远非当年的匈奴可比,国贼未除,我们切不可贪图安乐。等天下平定了,让将士们回到家乡,有自己的田地耕作,这是可以的。如今益州人民刚刚遭受兵灾战祸,怎么可以夺了他们的田宅来奖励给自己宠爱的将领呢?应该把所有侵占的田宅归还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才可以获得他们的好感,以后才能顺利地征发兵役、收取租税。”
这一番话让胸怀大志的刘备大为赞叹。伟大的人物不应当满足于小小的成就,创业艰难,这只是开端,而非结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于是刘备拒绝了封地赏宅的建议。
一个新政权要有新政权的气象。前文说过,刘璋其实不是一个很坏的统治者,他只是“暗弱”,统御无方。在这种乱世里,不进取就意味着要被消灭。刘备把治理蜀地的重任交给卧龙诸葛亮,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其实真实的诸葛亮是很有霹雳手段的。他一反刘璋宽松的做法,推行严刑峻法,许多蜀民不习惯受法网约束,报怨颇多。
法正对诸葛亮说:“以前汉高祖入关中,只是简单地‘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无不感恩戴德。现在您借助武力手段,据一州之地,初有国家规模,还未对百姓施以恩惠安抚。对于蜀人来说,您是外来的客,应该放低姿态,放宽刑律法禁,这样才能符合当地人的意愿。”
法正的这些话,是在倾吐他对新政策的不满。
法正属于法律观念淡薄的人。他是性情中人,别人对他有恩,他一定会报恩;别人跟他有仇,他也一定会报仇。法正帮助刘备出谋划策夺取益州后,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大权在握的他立刻对仇敌展开打击报复,擅自杀死了一些曾经与他结仇的人。有人便跑去对诸葛亮说:“法正肆意妄为,您应该向主公禀告,抑制他作威作福。”但诸葛亮并没有告到刘备那里去,他认为没有法正,刘备就不可能夺取益州之地。这个功劳是其他人比不了的,若是马上处置法正,不免会让别人认为刘备刻薄寡恩。
诸葛亮采取严刑峻法,不仅是要约束百姓,也是要让法正这些有功之臣慢慢接受法制观念。针对法正的发难,他回答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暴虐无道,政苛民怨,只要有人出来振臂一呼,天下立刻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采用宽大的政策就可以了。现在则不同,刘焉父子一味以恩宠笼络臣下,导致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法令过于宽松,就会有野心家专权,君臣之道于是被破坏殆尽。只用官位、恩惠迎合臣下,一旦主上施不了恩,谁还看得起主上呢?蜀地的混乱,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于今之计,首先要树立法律权威,一切按法律办事,臣民才会知道政府的恩德;限制爵位的数量,加爵时才会感到光荣。治国之精要,正在于此。”
听到这里,法正也无言以对。
西蜀政权有了雏形,不过,能不能站得住脚还是个问题。
曹操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他加强了对关西、汉中的打击,窥视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