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牵动着天下人的心。
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孙权也不能。
战火还没有烧到东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今天荆州完蛋了,明天就轮到东吴。摆在孙权面前的问题是:对于这场战事,要不要作壁上观呢?
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曹操南征,刘表去世,刘琦、刘琮兄弟失和……
鲁肃冷静地观察着时局,一个大战略在他脑海里形成了。
他谒见孙权,说道:“荆州与东吴接壤,江山险固、沃野千里,百姓富实,如果能占为己有,可成就帝王伟业。现在刘表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争权夺利,军中诸将也分裂为两个阵营。刘备乃是天下枭雄,他跟曹操有矛盾,只能寄人篱下,刘表嫉妒他的才能,不重用他。如果刘备能辅佐刘表的儿子,齐心协力,上下同心,那么我们就与之和平相处,结为同盟;如果他们相互猜忌,我们就可以浑水摸鱼。现在形势还不明朗,不如先让我以吊丧的名义,前去荆州刺探。我打算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众,同心一意,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乐于接受。要是顺利的话,天下的格局就确定了。这件事得赶快做,不能让曹操占了先手。”
鲁肃的战略眼光,实不在诸葛亮之下。
纵观天下割据势力,曹操鹤立鸡群,最为强大,荆州刘氏与东吴孙权属于第二梯队。荆州与东吴,唇亡则齿寒,任何一方与曹操单打独斗,肯定打不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鲁肃提出此建议时,刘琮尚未投降,不过他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刘琮身上,而是寄托在刘备身上。因为能对抗英雄者,必定是英雄。曹操是天下英雄,刘备也是天下英雄,只有刘备,才能担负起重担。
孙权对鲁肃的分析非常赞赏,派他即刻出发,以吊唁的名义前往荆州。
计划赶不上变化。
鲁肃到夏口时,获悉曹操大军正向襄阳推进,刘备已从樊城南撤。荆州局势迅速恶化,他必须赶紧找到刘备。于是鲁肃马不停蹄,赶到南郡。在这里,他听到刘琮献襄阳城投降的消息,若是不能与刘备接上头,恐怕联合一事就要泡汤了。
万幸的是,鲁肃终于见到了刘备。
鲁肃问道:“将军打算去哪里?”
刘备无奈地说:“我与苍梧太守吴巨有些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摇摇头,道:“吴巨只不过是凡夫俗子,苍梧又是偏远之郡,早晚要被曹操吞并,怎么可以去投靠?”
刘备问:“先生的意见如何呢?”
鲁肃答道:“最好的办法,是派人前去江东,与讨虏将军孙权结盟。孙将军聪明仁惠,礼贤下士,江东豪杰无不归附,如今已据有六郡之地,兵精粮多,足以成就一番事业。”
其实刘备未必不知,与孙权联合是最佳选择。只是他与孙权素无往来,且荆州与东吴结怨颇深,孙权是否能尽弃前嫌,尚未可知。听鲁肃这么一说,刘备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鲁肃知道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意与他拉近关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是孙权麾下长史,与鲁肃关系不错。鲁肃对诸葛亮说:“我与诸葛瑾是好朋友。”兄弟的朋友,当然也是自己的朋友。有了这层关系,诸葛亮与鲁肃的友谊很快建立起来。
为了与孙权联合,刘备移师樊口。然而,由于刘琮不战而降,荆州大部分土地轻而易举地落入曹操之手。曹军占领南郡,刘备的处境更加危险了。
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请派我向孙权求救吧。”
向孙权求援,这可能吗?
虽然孙权派鲁肃前来商议结盟的事宜,但结盟是有条件的。根据鲁肃当初的设想,结盟的前提是刘备与荆州刘氏政权上下同心,合力抵抗曹操。如今刘琮不战而降,十万军队改旗易帜,吞并荆州后的曹操更加强大,而刘备与刘琦的部队已不足两万,可谓捉襟见肘,狼狈不堪。再者,孙权的算盘,是让刘备与曹操血战,他顶多提供些后备支援,这样既可抵抗曹操,又可削弱刘备。
显然,在结盟一事上,刘备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诸葛亮能说服孙权出兵吗?任务非常艰巨,但刘备也想不出其他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就让诸葛亮去碰碰运气吧。
诸葛亮与鲁肃抵达东吴,见到孙权。
虽说诸葛亮有“卧龙”之美誉,却还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这次外交活动,是对他才能的考验。怎么才能说服孙权呢?诸葛亮知道孙权有雄心壮志,对付这种人,须用激将法。于是他说道:
“如今海内大乱,将军您起兵于江东,刘豫州(刘备当过豫州刺史)则在汉水以南收罗部众,与曹操争雄天下。现在曹操已经消灭北方的敌人,又击破荆州,威震天下。在曹操的威力下,英雄已无用武之地,因此刘豫州逃遁至此,希望将军能尽力收容。倘若将军能以吴越之兵,与中原雄兵抗衡,那就应该早日断绝与曹操的联系;如果自忖没这个实力,还不如早早投降算了。将军表面上服从曹操的中央政府,心里却犹豫不决,局势已如此紧迫,还迟迟不决断,恐怕要大难临头。”
这话里有含蓄的讽刺。
确实,孙权虽是独立的割据政权,表面上仍是臣服于曹操的,当时曹操还勒令他送上人质,以作为控制的筹码。诸葛亮便拿这事做文章——你要有种,就应该与曹操彻底决裂,要是没种,就早早投降吧。
孙权一听,心里很不舒服,也嘲讽道:“先生都说了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么刘豫州怎么不投降?”
诸葛亮以慷慨激昂的语气答道:“当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位壮士,宁可自杀也不愿投降,何况是皇家后裔刘豫州呢?刘豫州英才盖世,士人仰慕,纷纷前往投奔,如百川归海。就算大事不成,那也是天意,岂可投降曹操呢?”
这又是在激孙权。诸葛亮的意思是,刘备虽然很落魄,却宁死不降,立场分明,乃是光明磊落的英雄豪杰,不像你孙权,只会首鼠两端,见风使舵。
孙权勃然大怒,而这愤怒正是诸葛亮所期待的。
孙权道:“刘备不投降,难道我会投降?我岂会把东吴之地、十万精兵拱手让出,甘愿受制于人?我决心已下,你不必怀疑。纵观天下,能抵抗曹操的人,只有刘豫州。只是,刘豫州刚刚吃了败仗,还有能力与曹操抗衡吗?”
诸葛亮答道:“刘豫州虽兵败于长坂,现在还有关羽的精锐水师一万多人,刘琦的江夏兵团也有一万多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追击刘豫州时,一昼夜行军三百里,已是强弩之末,这是犯下了兵家大忌。曹军来自北方,向来不熟悉水战,荆州虽落入曹操之手,军民并非真心臣服,只是迫于形势罢了。只要将军能派出猛将,统率数万精兵,与刘豫州齐心协力,必可大破曹操。曹军一败,曹操势必灰溜溜地滚回北方,到时荆州、东吴就能与中原呈三足鼎立之势。成败与否,就在今天。”
说实话,孙权并不想三足鼎立,他想独占荆州。不过,当务之急是先挫败曹操,一旦荆州完全陷落,东吴就是曹操下一个鲸吞的目标。这一点,孙权还是看得很清楚的。现在靠刘备单打独斗,肯定不行,东吴必须出兵相助!
孙权召集诸将商量出兵救援刘备之事。
正巧这个时候,曹操的信使到了,送来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最近我奉天子之命,伐罪荆州,所向无敌,刘琮束手而降。我亲率水师八十万人,打算与将军狩猎于东吴。”
这封信写得虽然含蓄,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威胁的语气。水师八十万人,这个数字不把人吓坏才怪,这八十万人杀气腾腾而来,大有要踏平东吴的气势。
孙权把信给臣下们传阅,大家看完后无不失色,满脸畏惧。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把目光聚焦在张昭身上。在东吴诸臣中,张昭与周瑜权势最重,周瑜带兵在外,此时张昭不开口,谁敢先说呢?
张昭干咳了两声,吞吞吐吐道:“曹操,乃是虎豹豺狼,挟天子而征伐四方,动辄以朝廷的名义作为幌子。我们要是公然与他对抗,就等于不服从朝廷,这样名不正言不顺。将军想抗拒曹操,唯一凭恃就是长江。只是曹操已得荆州之地,以前刘表建立的水师以及数千艘艨艟战舰,都被曹操接管了。曹操只要沿着长江,水陆并进,长江天险就失去一半作用了,我们的兵力又居劣势,这仗还怎么打呢?我看最好的办法,还是迎接曹操。”
说白了,张昭就是想投降。
技不如人,没有胜算,投降得了。
其他人一听,张昭把他们心里话都说出来了,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鲁肃一言不发。
孙权知道鲁肃的立场,见他不吭声,明白有些话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聪明人之间往往心灵相通,自有默契。孙权站起身,往茅厕去了。鲁肃也站起来,走出议事厅,追到走廊上。
孙权停下脚步,转过身,拉住鲁肃的手,说道:“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鲁肃笑了,因为孙权比他想象的还要聪明,他说:“刚才我仔细地听了他们的言论,那都是些误人误国的谬论,这些人,实在不足以与之共谋大事。若是我鲁肃投降曹操,那是可以的;若是将军则万万不可。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曹操好歹把我送回老家,给我一个官职,起码也能当个低级的下曹从事之类的官,有牛车可坐,有吏卒随从,可以同士人交游,慢慢往上爬,说不定还能当个州牧、太守。将军若是投降,能往何处安身呢?还是要早做打算,千万别听他们胡说八道。”
瞧见没,这才叫忠心。
孙权叹息道:“众人所说的,大失我望,只有你的看法与我相同。”
在鲁肃看来,张昭就是个混饭吃的,不足以谋大事。要干大事,还得周瑜才行。鲁肃与周瑜相交多年,对周瑜知根知底,只是周瑜驻兵于鄱阳,他便建议孙权马上召回周瑜,共商大计。
自从孙策死后,周瑜的地位愈加重要。他东征西讨,为孙吴政权的巩固立下了卓越战功。公元206年,他率兵镇压麻、保二屯的变民武装集团,俘虏一万余人,毙其首领;次年,黄祖派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侵,被周瑜打得大败,邓龙成为阶下之囚。在公元208年的消灭黄祖之战中,周瑜是东吴前部大都督,统领前军击破江夏水师。此时的周瑜已俨然是东吴军队胜利的旗帜。
周瑜快马加鞭赶回来了。
他对张昭等人的歪论嗤之以鼻,见到孙权后,他马上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其实就是国贼。将军您英明神武,仗着父兄打下的基业,割据江东,拥地数千里,兵精粮足,英雄豪杰乐于为您效命,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家扫除凶虐。更何况,曹操这次前来,只是送死罢了,还谈什么欢迎?请让我为您分析分析:现在北方并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仍割据关西,是曹操的心腹之患,这是其一;北方军队以骑兵见长,曹操却舍弃鞍马,想以水师为主力与吴越抗衡,舍长取短,这是其二;即便北方骑兵骁勇,今年天气特寒,马匹没有草可吃,骑兵的威力也发挥不出来,这是其三;曹操带着中原军队远涉江湖,水土不服,一定有大批人病倒,这是其四。这几点,都是用兵之大忌,曹操如此贸然行事,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生擒曹操,就在今日。请拨数万精兵给我,待我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击破曹贼。”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周瑜不仅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慌乱、畏惧,反而意气风发,充满自信。扫灭群雄的曹操,在周瑜眼中不过是只纸老虎罢了。这是何等的风采,这是何等的英姿,无怪乎数百年后,一代文豪苏轼写下“遥想公瑾当年”的词句。光是遥想,就让人神往,更何况那些亲眼见到的人,能不为之倾倒吗?
周公瑾,伟哉!
在周瑜到来之前,孙权已下定不投降、不妥协的决心,但对于如何抵御曹操,他心里却没底。听了周瑜的一番分析,孙权犹如吃下了定心丸。因为周瑜确确实实窥视到曹操的弱点所在,他目光如炬,见识高明,别人看不到的,他看到了,别人想不到的,他也想到了。
“说得好!”孙权霍地站起,对周瑜说,“老贼想废掉汉室、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其他几个都被灭了,只剩下我一人。我与老贼势不两立,你主张迎击敌人,正合我意,你就是上天派到我身旁的人。”
说完,他目光如电,扫视众人,众人面有惭色,不敢正眼相视。孙权拔出佩刀,呼的一刀削去案几的一角,沉声道:“谁要是敢再说投降曹老贼,就跟这案几一样,先挨我一刀。”
一声老贼,一道刀光,生子当如孙仲谋!
有英雄,才有好戏。
敢只手擎天者,才是英雄豪杰。
周瑜是个实干家,他的自信来自对局势的深刻见解,来自对军事情报的准确判断。这天夜晚,周瑜再度晋见孙权。
他接到可靠的谍报,一个计划已成竹在胸。他对孙权说:“众人仅仅看了曹操的信,就被他所说的八十万军队吓倒,不察其虚实,便妄开议论,实在毫无意义。如今我已得到情报,曹操所率的中原部队,不过只有十五六万人,且劳师远征,早已疲惫不堪。他所招降的刘表旧部,最多只有七八万人,这些人并非真心臣服。疲惫之师加上首鼠两端的降部,人数虽多,不足畏惧。我只要统领五万精兵,就足以击破敌人,将军不必担心。”
幸好有个周瑜,否则孙权如何维系父兄的事业?孙权感动地说:“公瑾,你这样说,甚合我心。张昭等人只想着妻子儿女,打着自家的小算盘,实在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站在我这边,你们二人真是上天赐给我的。五万精兵一时间难以凑齐,我已经精选三万人,战船、粮食、武器都备齐了。你与鲁肃、程普先行出发,我继续召集军队,多准备粮食物资,保证你的后援。你若有把握打败曹军,就当机立断;倘若不能如你预期,就退回来与我会合,我当与曹操一决生死。”
孙权果然是英明之君,虽然这是关系到东吴生存的关键一战,但他没有给周瑜太大的压力——你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回来,还有我这个坚强的后盾在。
决心既下,生死就置之度外了。
若是东吴输掉战争,其他人都可以不死,孙权却不得不死。只要看看吕布、袁氏兄弟的下场就知道。曹操可以留下其他人的性命,却绝不可能让孙权活着。孙权豁出去了,周瑜是抗曹的第一道战线,自己就是第二道战线。是成就千古不朽的事业,抑或悲壮而死,全在此一战!
这既是保卫东吴的一战,也是救援刘备的一战。
诸葛亮不辱使命,东吴军队终于出发了,在黑暗中挣扎的刘备看到了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