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的权力:曹操杀孔融(1 / 1)

在曹操眼中,天下已经没有对手,取代汉室已是指日可待。

谋权篡位者大抵都有一个模式,就是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尊号,等到水到渠成之时,就是改朝换代之日。

袁绍在世时,曹操尚有所收敛,自命为“司空”。司空是“三公”之一,“三公”的另两个位置——太尉与司徒却长期空缺。虽说曹操的权势已无人能及,但司空的名头对他来说还是小了些。现在袁绍死了,他的继承者们也死了,曹操是时候提高尊号了。于是朝廷废除了“三公”,恢复丞相旧制,曹操理所当然成为丞相的不二人选。

权力使人陶醉。

一个人的权力越大,对敢于挑战权力者的容忍度就越低。

有一个人不识好歹,这个人就是孔融。

对曹操来说,孔融就是个没有实干能力的清谈家,可有可无。他之所以表面上装作尊敬的样子,是因为孔融的名气很大,在知识分子中有影响力。但孔融是个“老愤青”,对曹操总是冷嘲热讽。特别是曹操借刘表之手除掉他的好友祢衡后,孔融的怨气更大了,时不时发表一些侮辱曹操的言论。曹操心里讨厌他,但为了保持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曹操一再忍气吞声。可是,当他发现孔融得寸进尺后,他忍无可忍了。

孔融竟然染指政事!

孔融给傀儡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写道:“应遵照古代的王畿制度,京师周围千里之内,不可以封建诸侯。”

古代的王畿制度,出自《禹贡》。这里所讲的千里之内,并不是从首都向四面延伸一千里,而是延伸五百里,即以首都为中心,东西各五百里,南北各五百里,这块区域是天子的领地,称为甸服;甸服再往四周延伸五百里,称为侯服,这才是诸侯的领地。

这道奏折,让曹操气歪了鼻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被封为武平侯,食邑四万户。武平距许都并不远,属于古代王畿制度中的甸服,即天子领地。按孔融的说法,曹操你违背古制,你得把封地交出来才行。这不明摆着是在挑战曹操的权势吗?

老子的权力,是你一个书呆子能动摇的吗?

曹操火了,目露杀机。

有一个人看到了曹操眼中的杀机。这个家伙名叫郗虑,他与孔融是死对头。除掉死对头的机会来了,不可错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郗虑开始处心积虑收罗孔融的罪证,总计三条:

第一,孔融担任北海相时,看到皇室动**不安,就招罗党徒,图谋不轨。

第二,接见孙权使者时,讥讽诽谤朝廷。

第三,以前与草民祢衡交往时,言行浪**不检点,二人相互吹捧。祢衡吹捧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吹捧祢衡是“颜回再生”。

郗虑的结论是:孔融大逆不道,应处以重刑。

以上三个所谓的罪证,简直可笑之至。皇室动**时,孔融也起兵加入关东义军,虽说没真正出什么力,比起绝大多数地方军阀,表现还是略好的;至于后面两条罪证,无非就是发发牢骚罢了,算什么罪大恶极呢?

杀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多理由。

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曹操已经容不下孔融了。

孔融的下场十分悲惨,不仅被斩首示众,连他的妻子儿女也未能幸免,一同被处决。曹操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十分明白人的心理,要统治群伦,就必须让人敬畏。光赢得尊敬是没有用的,还得让人畏惧,这样才能时时刻刻提醒众人,我曹操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

杀鸡是为了吓猴。

孔融不仅是个名人,还是朝廷重臣,在政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却像一只蚂蚁一样被轻易地踩死了。权力愈大,曹操杀戮愈多。数年前,他想杀祢衡,尚且要借他人之手,而祢衡不过是个草民;现在,他杀孔融却干净利落、斩草除根。前文我们说过,曹操的气量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权谋之术,当他以为天下大局已定时,便不需要伪善了,不需要装腔作势以彰显自己的慷慨与仁慈了。

只要再夺取荆州这块战略要冲之地,便可风卷残云,扫平东南与西南。曹操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志在必得的笑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大举南征荆州。

屋漏偏逢连夜雨。

黄祖被杀,曹操南侵,刘表本就焦头烂额,不料这时内部权力斗争又起。一时间,荆州风雨飘摇。

刘表老矣。

老了,就要面临接班人的问题。接班人本不成问题,只要遵循传统,以长子为接班人,一切都平安无事。可是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复杂的原因,总在老婆身上。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均是原配夫人陈氏所生。陈氏死后,刘表娶蔡氏为妻。蔡氏的侄女嫁给了刘琮,因为这层关系,蔡氏自然想让刘琮继承家业。于是历史上反复上演的一幕又开演了。蔡氏拉拢弟弟蔡瑁与刘表的外甥张允,天天讲刘琦的坏话,时间一久,谎言也成真了。

刘琦本能地察觉到威胁,年迈的父亲对他越发疏远,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该如何是好?

他突然想起,刘备最近招揽了新人,听说那个诸葛亮有些能耐,不如去请教一番。他便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帮着出谋划策。

诸葛亮却一言不发。

为什么他不吭声?我想诸葛亮既然想帮刘备夺荆州,自然巴不得刘氏兄弟窝里斗呢。

刘琦很失望,但没放弃。过了几天,他请诸葛亮到高楼上喝酒。诸葛亮上了楼,刘琦让人把梯子撤掉。现在只剩下他二人,再无他人,刘琦叩头道:“今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你口中出,从我耳中入,您可以说了吧?”

诸葛亮没法再沉默,只得说:“你还记得春秋时晋国的故事吗?晋国太子申生留在国内,最后被害;公子重耳逃到国外,才得以保住性命。”

诸葛亮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你压根儿就不是蔡氏一伙人的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刘琦一听,觉得没错,还是先保住小命要紧。要去哪呢?恰好此时孙权击杀黄祖,刘琦便向父亲提出,希望可以前去接任江夏太守。刘表一听,正合心意,便派刘琦去了。不料刘琦刚走不远,就听说父亲病危,他赶紧返回襄阳。

此时襄阳早已被蔡瑁、张允一班人把持,岂肯让刘琦探视父亲呢?万一刘表临死前,要让刘琦当接班人怎么办?两人把刘琦挡在门外,不让他进去,还斥道:“主公让你镇守江夏,任务相当艰巨,你这样随随便便跑回来,会引发众怒的。你父亲要是看到你这样做,一定会生气,病情就会加重,这可不是为孝之道。”

刘琦没有办法,只得含泪离去。

不久后,刘表去世。他死的时候,曹操正大举发兵,荆州危如累卵,在这个时候死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避免吕布、袁术那样的下场。他自从担任荆州牧以来,也算恪尽职守,安定一方,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军阀,只是他胸无大志,终究干不成大事。

刘表临死前,托孤给刘备,希望他辅佐自己的儿子。其实刘表心里很清楚,就他儿子那点本领,怎么抵抗得了曹操的入侵呢?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但愿刘备能有办法阻止曹军**荆州。

荆州牧刘表刚死,蔡瑁、张允便匆匆立刘琮为接班人,作为长子的刘琦仅仅被授予一枚侯印。兄弟争权,荆州的故事,犹如冀州故事的翻版。刘琦闻讯大怒,狠狠地将大印扔在地上,打算以奔丧的名义,起兵讨伐刘琮。

兄弟间的战争还没开打,曹操大军已突入荆州,荆州的局势更加复杂了。

面对虎狼曹操的步步紧逼,刘琮的荆州政权是战是降呢?

章陵太守蒯越等人认为应当投降,理由很简单:以弱敌强,自找死路。

刘琮迟疑了,因为父亲临终前有遗言:有事找刘备。

蒯越说:“刘备铁定不是曹操的对手,况且将军想想,您比起刘备如何?若是刘备抵挡不住曹操,您也无法凭自己的力量生存;若是刘备挡得住曹操,那么他岂甘心屈居将军之下?”

除了投降,刘琮没有选择。

曹操大军一路挺进到新野,刘琮献上符节投降。

赢得如此轻松,难免让人心里不踏实,曹军诸将满腹狐疑,生怕其中有诈。只有娄圭说:“天下纷争不断,各路军阀都想以王命的名义拥兵自重,如今刘琮把象征王命的符节献出,必定是真心投降。”

刘琮不战而降,荆州门户洞开,刘备完全被蒙在鼓里。不过,刘备的嗅觉还是灵敏的,自曹操进军荆州以来,怎么前线都没传来战报呢?这显然不对劲。他派人去询问刘琮,刘琮不得已之下,派特使宋忠去见刘备,实言相告。

这时探子来报,曹军的前锋已到新野,近在咫尺!刘备听罢如五雷轰顶,指着宋忠的鼻子骂道:“你们怎么能这样,不早告诉我实情,现在大祸临头了才说,太过分了!”他越说越生气,竟然拔出腰中的佩刀,对准宋忠。宋忠早吓得面如土色,瑟瑟发抖,刘备见状叹了一口气,道:“今天就算砍了你的脑袋,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况且男子汉大丈夫,我也不屑于杀你这种人。”

刘备毕竟是英雄,是大丈夫。

曹军已经逼近,如何是好?刘备紧急召集诸将商量,诸将一听,都大骂刘琮不讲信用,建议刘备出兵进攻襄阳,推翻刘琮,自领荆州牧。

刘备摇摇头说:“州牧刘表临死前托孤给我,背信弃义的事,我是不能做的,否则就算死,九泉之下也没有脸面见他。”

在三国群雄中,刘备是比较重义气的一个人,这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在江湖上混出来的,靠的就是信义二字。你看他对朋友,像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都像是自家的亲人。这种江湖义气,在孙策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些,但刘备身上更多,更典型。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中,实现三分天下的第一步,就是占据荆州。樊城紧挨着襄阳,若突然出兵,闪击刘琮,要取得胜利并不难。刘备不想突袭襄阳,除了讲义气之外,也有现实因素。曹操大军就在眼前,刘琮所部已投降,就凭自己那点兵力,占领襄阳也守不住。既然守不住,不如不占领。

不能战,不能守,只能撤。

撤,还能保全实力。

要撤到哪呢?荆州南部的江陵城有充足的粮食武器储备,刘备决定先撤到那里,看看时局变化再做下一步打算。当军队行经襄阳城时,刘备在城下喊话,要与刘琮出来相见。刘琮心里有愧,伤不起面子,索性拒见。

荆州百姓知道刘琮投降的消息后,纷纷追随刘备南撤。行至当阳,追随者已达十几万人,运载辎重的车辆有几千辆。这些人多数是老百姓,其中不乏老幼妇孺,走起来拖拖拉拉的,队伍越走越慢,最后一天只能行进十几里路。

尽管当阳离江陵不是很远,但依这种速度行进,迟早要被曹军追上的。有人便提议说:“应该加速行军,保住江陵,我们队伍人数虽多,战士却很少,若曹操追上来,如何挡得住?”

刘备答道:“做大事业要以人为本,这些人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忍心抛弃他们呢?”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若把百姓抛弃了,怎么得人心呢?

话是这么说,可军情紧急,不想个办法是不行的。

刘备决定分兵,先派小老弟关羽率数百艘船先行,控制住江陵,等会师后,再从长计议。

自刘琮宣布投降后,曹军**,进抵新野,距樊城、襄阳很近。由于投降的具体细节还要商谈,故而曹军原地休整几天,这就给了刘备有比较充裕的逃跑时间。不过,曹操很快就得知刘备逃走的消息。别人逃跑就没关系,刘备可不行,这可是潜在的对手,一定不能让他跑了。

在追击刘备前,曹操必须先拿下襄阳,确保刘琮是真投降。于是他亲率一支轻骑兵,赶往襄阳。

不是所有的荆州将领都愿意投降,王威就是其中之一。王威得知曹操只带着轻骑兵前来,便向刘琮进言道:“请让我带上几千名精兵,埋伏在险要之处,突袭曹操,定可将他活捉。只要抓住曹操,不仅仅能保住荆州,还可以威震四海。”

若是刘琮听从王威的建议,历史或许能就此改写。只是一向懦弱的他,怎么可能因为几句话而变得坚强?

曹操亲自前来,刘琮就举白旗投降了。占领襄阳后,曹操火速派五千名骑兵南下,昼夜兼行,以一天三百里的速度急行军。刘备的队伍一天走十几里,曹操的骑兵一天走三百里。仅仅一天的工夫,曹军就追上了刘备。

事到如今,刘备只能硬着头皮作战。他的部队本来就不多,又被关羽带走一部分,哪里能抵挡得住曹军五千骑兵潮水般的进攻呢?本想当人民的救星,最终只能当逃兵。双方在当阳长坂展开决战,刘备大败。不仅部队被冲散了,刘备的妻子儿女也下落不明,他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着几十名骑兵左冲右突,杀出重围。十余万百姓以及几千辆辎重车,悉数落入曹军之手。

真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惨败。

不仅如此,与刘备一起突出重围的谋士徐庶,也投奔曹操去了。徐庶投降,并非对刘备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是孝子。他的母亲被曹军俘虏,如果不回去,谁来照顾年迈的母亲呢?他思索良久,终于下决心离去。

徐庶向刘备辞行,他指着自己的心窝,以沉痛的语气说:“我本想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靠的就是这颗心;现在老母亲被抓,心已乱了,留下来也帮不上忙,只好就此与将军道别了。”

谁没有母亲?刘备想起当年母亲含辛茹苦,编织草鞋,劳苦终日以抚养自己,不禁为徐庶的孝心所打动。虽说此时此际,他十分希望徐庶能留下来,与自己共渡难关,但是他不能勉强,他是有江湖义气的人,也正是这种江湖义气,才让很多人愿意追随他。

徐庶走了,刘备继续逃命,狼狈不堪。

一行人逃到河边,河面上有一座木桥,大家过了桥,张飞自告奋勇断后。他带着二十名骑兵,把木桥给拆了,据守在河岸。此时曹操的追兵已到,张飞横矛马上,双目怒睁,冲着对岸喊道:“我乃张翼德是也,有种的过来决一死战。”

张飞有一身蛮力,武艺高强,与关羽可谓是当时的两个绝顶高手。

我们可以看看三国时代的人物对关、张两人的评价。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已经过世的郭嘉说:“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曹军大将程昱也说:“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东吴名将周瑜说:“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可见,张飞、关羽的勇武绝伦,在当时已是闻名天下。

曹军骑兵们一听说对岸这个黑脸大汉就是“万人敌”的张飞,谁想抢着渡河送死呢?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过河去,双方就在河的两岸对峙。张飞以区区二十名骑兵,竟然震慑住人数要多得多的曹军士兵,其威猛可见一斑。

相持一段时间后,眼看曹军人数越来越多,张飞估摸着刘备已经走远了,这才撤退离去。

逃了一段路后,刘备停下来清点人数,发现赵云不见了。这时有人说:“赵云已向北逃走,估计投降曹操去了。”刘备一听,勃然大怒,操起一把手戟,往那人的方向扔过去,大声斥道:“胡说八道!赵云绝不会弃我而去的。”对赵云的人品,刘备再清楚不过,他能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前往冀州投奔,就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贪生怕死逃跑。这就叫信任。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曹操与刘备。

曹操素来有招贤纳士的美名,对待愿意归降的人才,他几乎来者不拒,有胸襟有气度。然而,在他内心深处,恐怕没有真正信任过谁。如果说曾经有的话,也只有张邈一人,只是张邈最后竟然叛变了,差点让曹操阴沟里翻船。刘备则不同,他出身寒微,从最底层奋斗起,以一介草民崛起为一方军阀,靠的就是一帮朋友与死士,没有义气二字,他绝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他把部下当作朋友,当作兄弟,甚至比兄弟更亲,因为兄弟也会互相仇视,但刘备与他的铁哥们却绝不会,他们只会生死与共。这就是刘备身上吸引英雄豪杰的魅力所在。

那么赵云跑哪去了呢?

他本是与刘备一起逃出来的,杀出重围后,却发现刘备之子刘禅不知去向。赵云推测刘备已脱离险境,便自己返回战场,寻找刘禅。他运气不错,还真找到了,他便带着小阿斗上马,一路过关斩将,终于与刘备会合。后来刘备说:“子龙一身皆是胆也。”这种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刘备一生遭遇挫折无数,换作别人,早就灰心丧气了。他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这种不屈的精神,实在令人称道。

幸好他还有一支生力军,就是关羽的水师。

关羽在江陵城补充好粮食、武器、兵员后,与刘备的残兵败将会合。刘备总算能喘口大气,但江陵迟早也是守不住的,要往何处去呢?此时襄阳的刘琮虽已投降,据守江夏的刘琦却没投降,为今之计,便是投奔刘琦,联手对付曹操。

刘备渡过沔水,向东而去。这时刘琦亲率一万多人前来接应,两军会师后,撤退到夏口,做好与曹军决战的准备。

可是,就凭这支弱小的部队,能顶得住曹操的虎狼之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