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忠烈,为国牺牲46位亲人的大功臣,为何走上谋反之路?(1 / 1)

提到“盛世”唐朝,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好——君臣同心,政治清明,军事强盛,外交强硬,经济发达,人民幸福……

可惜,“盛极而衰”这个规律,任何朝代都逃不过,唐朝也不例外。而导致这种衰落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王的“主观选择”——信任忠臣重用忠臣,你便能持续发展,信任奸臣重用奸臣,那么对不起,老天爷都要灭你。进入全盛时代后,唐朝的君主又开始步这个后尘,这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由盛转衰,就拜他所赐。

有人说,唐玄宗导致大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他日益殆于政事的结果,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如果不先后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也不会把朝政搞得一团糟,更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今天要讲的,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就是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人物。

01

仆固怀恩,东突厥铁勒族仆骨部人,世袭金微都督,其家族属于铁勒九大姓之一“仆固部”。早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就率部降唐,仆固怀恩也就成了唐朝将领,而且是唯一的仆固部族的唐朝将领。

说他满门忠烈,主要指他们一家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巨大牺牲。“安史之乱”爆发之初,骁勇果敢的朔方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就开始参加平叛战斗,并屡立战功——

一、平叛之初,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及其以东地区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

二、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配合李光弼战于今河北正定南北诸县,数次挫败史思明部;

三、天宝十五载七月,随郭子仪赴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保卫唐肃宗;

四、至德二载(公元757年),率回纥兵参加收复两京,因功封丰国公;

五、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在夺取今河南安阳西南等地的作战中常为先锋,勇冠三军;

六、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

七、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任领诸军节度行营,再次夺取洛阳,歼史朝义部八万余人,并乘势追击,仅半年悉平河北;

……

02

数字虽然枯燥,但有时候,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仅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仆固怀恩一家就为国死难46人。在一场战争中就为国牺牲这么多家人,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仆固怀恩最大的特点是为人忠勇。勇,逢战必跃马横枪争先入阵,能做到这点的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寥寥无几。尤其是长安一战中,战斗最激烈,也是形势最危急之时,他脱光上衣,手持大刀立于阵前,“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攻打相州(治所应在今河南安阳)时,他也是每战必亲自上阵,“坚敌大阵,必经其战,勇冠三军”。

洛阳一战,仆固怀恩亲率一队劲弩手与对方拼命,打败史朝义十多万叛军,收复东京和洛阳,乘势追击**平数州,仅半年悉平河北;随父出战的儿子仆固锡同样视死如归,获得“斗将”称号。

忠,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同罗是铁勒的一个部落,“安史之乱”时助纣为虐,成为安禄山叛军的一部分,仆固怀恩的另一个儿子仆固玢与之激战,不幸兵败投降。但他是假降,后来找到机会逃了回来。仆固怀恩才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只知道这种行为叫不忠,是给他丢脸,他只知道,若不杀一儆百,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现象。将儿子痛骂一顿后,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斩首,用大义灭亲之举告诉全军:这就是不忠的下场!

说到儿子,他另一个儿子仆固玚也值得提一提。仆固玚不但英勇善战,也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敌无数。仅在收复东都洛阳的战役中,他就率领回纥突骑迂回到叛军营左,攻克叛军壁垒,杀敌数万。战郑州,降汴州,下滑州,破卫州,平幽燕,迫使史思明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这些战绩,都是仆固怀恩携子仆固玚取得的。

03

七年平叛,仆固怀恩居功至伟。“安史之乱”平定后,仆固怀恩因功升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实封一千一百户、大宁郡王。

实际上,他为国牺牲的不止46位家人,为了向回纥借兵平叛,他还以和亲为条件,“牺牲”了三个女儿,史称“三女远嫁,为国和亲”。而且都是他主动要求的——

据《新唐书·仆固怀恩传》,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仆固怀恩向唐代宗上书,愿“二女远嫁,为国和亲,合纵殄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臣有二女,远嫁外夷,为国和亲,**平寇敌。”

而他自称的“二女”,不包括他死后四年嫁到回纥的崇徽公主。

据《新唐书》记载,崇徽公主的两个姐姐远嫁回纥和亲,其中一位姐姐嫁给了登里可汗移地健,不幸于大历三年病逝。移地健又向唐朝“讨要”妻子,并只要仆固怀恩的女儿,其他人的女儿统统不在考虑之内(说明仆固怀恩的女儿多么贤惠),唐代宗便将其最小的女儿封为“崇徽公主”,于大历四年嫁给登里可汗做王后。而那时,仆固怀恩已死四年。

04

如果有可能,仆固怀恩肯定希望这仗永远打下去,永远也不要结束。因为一结束,就意味着他们这些功臣灾难的开始。自古功高者大多无好下场,所谓功高盖主,对仆固怀恩等平叛功臣来说则成了“功高主疑”。

“安史之乱”的酿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朝廷过度信任番将、过度重用番将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叛乱平定之后,李唐王朝再也不敢信任武将,君臣之间开始出现裂痕。连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兴唐名将,都因朝廷猜忌而被明升暗降地夺了兵权,勇将来瑱更是因得罪宦官而被赐死。

平叛中功劳仅次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仆固怀恩,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而忧虑,他明白,厄运总有一天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实际上,早在宝应元年,平叛战争远未结束时,仆固怀恩就已经受到猜疑。这起因于穷途末路的史朝义玩的一个把戏——史朝义对回纥的登里可汗说:“唐朝就要完蛋了,咱们联手弄死它,然后分赃。”头脑简单的登里可汗竟然信了,亲率十万大军进逼关中。就在唐代宗苦想办法之际,登里可汗说:“我想见见老丈人仆固怀恩和其老母。”

这种时候提出这种要求,不是把他老丈人往火坑里推吗?弄得不好就是个“勾结胡人”的罪名,仆固怀恩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去见。唐代宗却说你去吧,你不去他真的打来怎么办?唐代宗也明白他不去见女婿的原因是“怕死”,于是特赐他免死铁券。可他还是不敢去,唐代宗就下诏“促行”,意思很明显了:你再不去,老子就对你不客气了!

05

仆固怀恩只好硬着头皮去见了这个女婿,并苦口婆心地晓以利害,让他别与老丈人拿工资的单位为敌,难道你愿意连累老丈人吗?还好,登里可汗给了老丈人一个天大的面子,不但放弃与唐朝为敌,还答应帮助唐朝讨伐史朝义——“可汗大悦,遂请和,助讨朝义”。

无意中,仆固怀恩又为朝廷立了一大功。这个功劳有多大呢:如果登里可汗不听老丈人的劝告,挥师十万大军(史载都是劲骑)进攻唐朝,刚经历七年战乱,国力已到崩溃边缘的唐朝,绝对再也经不起这重重的一击。所以后世提到这个故事时,谁也不否认这是“挽狂澜于既倒的砥柱之功”。

然而,不出仆固怀恩意料,这个“砥柱之功”此时成了别人诋毁他的工具,也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护送女婿登里可汗和女儿回漠北,却被宦官、监军骆奉先诬告他与回纥勾结。唐代宗派宰相裴遵庆去“慰问”,仆固怀恩见了宰相,就像被误打的孩子见了妈妈,委屈得抱着宰相的脚大哭。宰相说:“如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入朝向陛下说明情况,也许会得到原谅。”也只好如此了。仆固怀恩擦干眼泪,准备入朝交代“问题”,临行之时却被副将范志诚一句话“拦”住了。范志诚说:“大帅您好糊涂,朝廷已经不信任您了,您还往枪口上撞,难道您没看见李光弼和来瑱的下场?”这两位的下场,他当然知道,当然不想步其后尘。

于是他不敢进京,想让儿子代他入京。他想的是,就算有罪,儿子也不是“主犯”,想必朝廷不会拿儿子怎么样,却又被副将劝止。实事求是地说,监军骆奉先并非有意害他,那个宦官告他与回纥勾结,是误信了谣言。而那个造谣的,是太原尹、金城君王辛云京。冤有头债有主,仆固怀恩头脑一发热,决定拿这个“债主”是问,叫儿子仆固玚发兵收拾辛云京。

06

这个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做出巨大牺牲的忠勇之臣,就这样被逼上梁山,走上了造反之路,导致晚节不保。

唐代宗派吏部尚书颜真卿(就是那个大书法家)去召仆固怀恩。颜真卿说晚了,如果是之前,我去晓以大义,他肯定会来。但是现在,他已进退无据,肯定不会来。要搞定他,得靠郭子仪,因为其所部朔方将士,大多是郭子仪旧部。

郭子仪一去,他过去的旧部果然纷纷来归。不甘束手就擒的仆固怀恩声称唐代宗死了,率领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一共数十万人与政府军“决斗”,他却于公元765年9月27日暴死于军中,他纠集的吐蕃、回纥等军后来被郭子仪平定。仆固怀恩死后,唐代宗说了这么一句话:“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直到那时,最高领导仍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为仆固怀恩本来不会造反,是左右愚弄了他才至于此。他不知道,正是由于他对这个忠勇之臣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才导致他万念俱灰,破罐破摔,以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不,他知道,他肯定知道,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而仆固怀恩,也因他关键时刻不够冷静、患得患失,失去了为自己辩白的最后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终铸成大错,被史学家记入《叛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