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朔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二十八日,在今天韩国锦江入海口,一场举世闻名的大规模水战爆发了。一方是唐朝、新罗联军,另一方是倭国(日本)、百济联军,以倭军惨败而告终。这就是“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也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这场让倭人痛了千年的大战,到底有多惨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01
当时的朝鲜半岛处于“三足鼎立”之势,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存。其中高句丽实力最强,也最不老实,一言不合就搞事,对中央王朝“时降时叛,时慕时倨”,结果把隋炀帝惹火了,遂派大军征讨,导致国力大耗,民心丧失,成了隋朝亡国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知道高句丽不好对付,所以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不想管那里的破事。李渊甚至对高句丽遣使称臣都不感兴趣。但是裴矩、温彦博等大臣谏劝,大意是早在魏晋时期,那地方就是咱们大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可轻易放弃。所以,当高句丽国王为了察看新帝国唐朝的虚实,而遣使献上封域图表示臣服时,李渊不再拒绝。除了派人去辽东旧战场收埋隋朝将士的尸骨,还把高句丽人用来炫耀武力的京观(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也毁掉了。
实际上,高句丽根本就没想过要臣服唐朝,这也是高句丽国王高建武随即下令国人“建长城千里”的原因,目的就是企图“阻挡”中央王朝。时间往后推移,到了李世民执政时期,高句丽又不老实了,不过它这次针对的不是中央王朝,而是联合百济欺负新罗。三足中新罗是最弱的一个,根本不是那两个的对手,只好向中央王朝乞援。
02
是听之任之,还是派兵收拾这个害群之马?李世民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名将李绩坚决主张征讨,李世民同意。
会搞事不一定有本事,此时的高句丽,再也不是“搞死”隋炀帝的那个高句丽。在唐军碾压式的攻击面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玄菟、横山、盖牟(今辽宁盖平)、磨米、白崖(今辽阳东)、辽东(今辽宁辽阳)、卑沙(今辽宁复县)、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一股脑被唐军攻占,四万多人死于唐军之手,而唐军仅损失两千人。
然而,所向披靡的唐军却被严寒“打败”,唐军在围攻安市城(今辽宁盖平东北)时受阻,主要原因是后勤运输因严寒受到严重影响。御驾亲征的李世民被迫停止攻击,班师回朝。
虽然攻击暂时受阻,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下了一举摧毁高句丽的决心,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李世民没等出兵就死了,“灭高”计划只得取消。
挨了唐朝一记重击之后,高句丽好歹消停了几年,直到永徽六年才又开始蠢蠢欲动,再次与百济联手,还拉上靺鞨(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族人,一下子占了新罗三十多座城池。
接到新罗告状,唐廷并未马上出兵,而是打算先礼后兵,劝他们不要打了,握手言和吧。不料高句丽根本不给面子,谁也不要劝和,谁劝都没用,再劝连你一起打。这下把唐廷惹怒了,于显庆五年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领兵征讨。
奉命出征的苏定方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集中兵力进攻百济,将这个高句丽的帮凶痛打一顿,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拔其城”,随后干脆把百济灭了,将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全部逮了,押送长安。
03
灭掉百济之后,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都督府等五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又命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军队镇守百济都城,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不料,王文度赴任途中病死,朝廷命刘仁轨取而代之,统领王文度旧部。
搞定百济后,唐军主力自然要回国,本已降服唐军的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以为有机可乘,果断造反,聚集在一起的百济旧军旧民,把留守的刘仁愿率领的区区几千唐军包围在百济都城。刘仁轨奉命率唐、新联军救援,百济军败走,退到一个叫任孝的小城里。
第二年,朝廷再次派苏定方进攻高句丽,不料老天爷再次帮了高句丽的忙,无法适应大雪酷寒的唐军再次被迫返回。
苏定方“怕冷”,刘仁轨却不怕,上表请求朝廷允许他坚守百济。因为他明白,如果军队全部撤走,结局必将是前功尽弃,一切都将回到原点,百济定将死灰复燃。唐高宗深以为然,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继续留在百济城坚守。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刘仁轨不想“守”,他要主动出击。于是,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被盯上了,被刘仁轨派出的奇兵一举端掉,并打通了通往新罗的粮道。
百济内部火并使战机更加成熟。当百济王子扶余丰实在无法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而将其杀掉时,刘仁轨和杜爽、投降过来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刘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两军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打算包围敌巢所在地周留城。周留城是敌军头目集聚之地,拿下周留城,等于掏了百济的心,其他各城自然手到擒来。
04
刘仁轨率领水军刚刚抵达白江口就遇到了敌人。不过不是百济军队,而是意欲趁乱入侵朝鲜的倭国水军。倭军一千多艘战船密密麻麻,挤满了宽阔的水面,岸上还布满了百济精锐的骑兵部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
与倭国水军相比,唐军战船大大少于对方,不过一百二十来艘(有说一百七十艘)。但唐军战船设计精良,船壁高而坚,相比之下,倭军战船就要简陋得多。
倭军船多,性子也急,率先冲向唐军船阵。如狼似虎的倭军眼里只有自己数量多的优势,却忽略了战船质量不如唐军的劣势,在高大坚固的唐军战船面前,他们的战船就像幼儿园的娃娃面对虎背熊腰的壮汉,双方一接触,高下立判。再加上倭军不讲章法,一味乱冲乱突,毫无次序地冲向严阵以待的唐军,顿时乱成一锅粥。
久经战阵的刘仁轨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指挥船队变换阵型,分左右两队将倭军团团围住。倭军虽然好像没长脑子,但也明白被包围的后果,顿时慌了手脚。都想突围,结果是越突越乱,众多船只挤在一起,你碰我我碰你,你挤我我挤你,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船上的士兵也混乱不堪,号叫声响彻云霄。
除了战船质量不如唐军,倭军还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兵将甲胄质量一般,唐军一阵箭雨,倭军个个应声而倒。
一场痛快淋漓的歼灭战,随着刘仁轨的一声令下开始了。
05
南宋袁枢所撰、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是这样描写那场战斗的:“(唐军)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日本留传至今最早的正史、有“六国史之首”之称的《日本书纪》则这样写道:“日本水师舍身突入唐阵,唐军从容左右迎击,纵火焚日船……须臾,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甚众,舮舳不得回旋。”
对这场战役,《新唐书》的记载与《通鉴纪事本末》差不多:“(唐军与倭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
海上战况如此,百济、倭国陆上联军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当他们被唐、新联军杀得鬼哭狼嚎、狼奔豸突时,“百济王”扶余丰见大势已去,三十六计走为上,竟然逃得无影无踪,大概从此隐名埋姓,再也不敢重出江湖了。
消息传到周留城,龟缩在城内的百济王子余忠、胜忠等人的幻想如肥皂泡般破灭,乖乖率守军投降;数万倭军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跑的跑。
白江口海战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的二十一场经典海战”之一。百江口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此战唐军兵力仅有一万三千(水军不到一半),遭遇的倭军水军却达四万二千,结果却是倭军水军全军覆没。
白江口之战彻底粉碎了倭人入侵朝鲜半岛的野心。此战既使百济亡国,也使倭人痛彻心扉,一痛千年。此战过后,倭国改名日本。
此后一千年,日本虽然对朝鲜半岛一直垂涎欲滴,并念念不忘这个侵略中国的跳板,却一直未敢向朝鲜用兵。
灭掉百济之后五年,高句丽也为唐所灭,逐渐强大的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与唐朝成了“朋友”,算是唐朝出兵半岛的另一大收获。
06
此战过后,“刘仁轨”三个字成了倭人的噩梦,他们怕了他千年,也恨了他千年。千年过后,倭人好了伤疤忘了疼,以为世上再无刘仁轨,再一次做起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的春秋大梦,而且想得挺美:先征服朝鲜,然后征服中国,最后征服印度。
做这个春秋大梦的人,名叫丰臣秀吉,日本战国时代著名政治家,号称“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堪称当时的牛人。
丰臣秀吉确实很牛,因为他结束了日本的战国乱世,统一了日本,而且治国有方,使战乱多年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
他还想得到更多,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迈出了实现“亚洲大帝国梦”的第一步,出兵20多万(其中水军9000,战舰700余艘)侵略朝鲜,于1592年4月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并迅速攻占汉城与陪都平壤,朝鲜其他主要城市也纷纷沦陷,日本大军直逼明朝边境。
他没想到,梦想这么快就要实现了。然而仅仅是一个梦。他更没想到,这个梦永远也没有实现的那一天。
当他刚刚制订好迁都北京、将北京周围10“国”之地“献为御用”的计划,他的军队就遭到应朝鲜国王请求前去讨伐的中国明朝大军的迎头痛击,20多万大军所剩无几,被迫与明朝和谈,还未站稳脚跟就滚出了朝鲜。日本人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王朝的战略图谋也宣告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