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说:“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
欧阳修说的这个傻小子(昏童),指的是唐高宗李治。这段话的意思是若不是他,心狠手辣的武则天也不能上位,从而导致唐宗室差不多被杀了个干干净净,李唐江山落入那个女人之手。
欧阳修不但非常看不起李治,还把这个责任归咎于李世民。说唐太宗那么贤明,却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了解,以至把帝位错误地传给了一个傻小子。
欧阳修这话,显然带有一定的偏见,至少对李治的评价很不全面。在欧阳修眼里,似乎只有一个负面的李治,而没有看到李治的另一面,否则他就不会对李治的功绩视而不见。这些功绩包括: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而这些问题,连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都未能解决。大唐帝国重新成为东亚霸主也是拜李治所赐,他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与他爹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相比,他开创的“永徽之治”也不相上下。
如今的影视剧,似乎受了欧阳修这个观点的影响,它们塑造的唐高宗李治,不是懦弱无能就是好色。
02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从排位来看,无论如何都不具备接班人的条件,何况李世民早早就立了太子。
李承乾,李世民嫡长子,从小聪明可爱,年仅八岁就被立为太子。长大后,这个聪明人却开始犯浑。竟然对老爸阳奉阴违,也不听师长的劝勉,开始纵情声色,堕落成了一个纨绔子弟。他宠信的一个太常乐人被老爸怒杀后,他居然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派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原因是老师多次劝谏他以国事为重,惹得他心烦。
太子的堕落,令李世民深感失望,怎么能把江山交给这种人呢?李世民的目光,开始转向嫡次子魏王李泰。对于老爸态度的变化,李泰仿佛也心有灵犀,开始积极运作,培植党羽,准备“接管”太子之位,李承乾这才有点儿慌,再这样下去,太子之位必将不保。
如果他从此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事情也许还有转机,不怕犯错就怕有错不改,改了仍然是好孩子嘛。可是他想的却不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是为了不成为废太子,派人暗杀自己的胞弟李泰,失败后干脆勾结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凌烟阁功臣侯君集,打算来个逼宫,事情败露后被李世民幽禁别室。
按理说,废掉太子后,让李泰“接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李泰的表现也确实不错,每天入宫侍奉老爸,李世民也曾当面许诺让他做太子。魏王党的刘洎、岑文本也劝李世民:陛下别犹豫了,这种事还是早点儿定下来好,除了魏王,不可能再有合适的人选了。然而,李世民并未让他们如愿。
03
他们不知道,除了魏王李泰,李世民还喜欢晋王李治。他不但也是嫡子(嫡三子),而且“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将来肯定能做个仁君。只不过李治的这些优点,在李世民看来是懦弱的表现。
此时此刻的李泰,眼看父皇摇摆不定,又像他哥那样开始犯浑,竟然向老爸提了个“杀子传弟”的“方案”,意思是让李世民先把位子传给他,等他今后挂掉后,他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把位子传给弟弟李治——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那一年,李世民并不老,却有点儿糊涂了,听了这话居然深受感动,对李泰大夸特夸:真不愧是朕的好儿子啊!然后他把几个重要的大臣叫来,对他们说:“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被叫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包括谏议大夫褚遂良。他听了心里一沉,当即毫不客气地指出:这话大谬不然,陛下您可得好好想想,您百年之后,魏王占有了天下,怎么可能杀掉自己的爱子,而把位子传给晋王?再说了,魏王连自己的爱子都舍得杀,还有什么人不舍得杀?他能放过自己的弟弟吗?陛下若想立魏王,请先把晋王安置好,免得他将来遭杀身之祸。
李世民这才如梦方醒,手心手背都是肉,手足相残的局面是他不想看到的,也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此时此刻的他心乱如麻,竟然流下泪来,说了句“我不能尔”,便起身回宫了。
促使李世民最后下定决心传位于李治的,是李泰出言威胁李治,暗示他如果和自己夺嫡,谋反被杀的汉王李元昌就是他的下场。李世民这才看透了李泰,立李治为太子。
那么问题来了,李泰威胁李治的话,李世民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他回宫见李治忧心忡忡,觉得奇怪,“屡问其故”,李治起初不肯说,问了多次才说。这说明李治看起来老实,其实还是很精明的,知道把握最佳时机。
真正的智慧,不是战斗最激烈时加入战团逞匹夫之勇,而是等对方两败俱伤时断然出手,这样才能做到一击而中,大获全胜。
04
欧阳修有一点说得不错,那就是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懦弱”的看法确实不到位。恰恰相反,李治不但不懦弱,简直可以称得上胆大包天,不然不可能在李世民还在世时,就敢与老爸的女人武则天私通!
永徽元年五月,李世民周年忌日那天,李治到感业寺进香,又碰到了昔日的情人,第二年孝服期满,他果断地把出家为尼的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到宫里,次年五月拜为二品昭仪。
李治的大胆,还表现在当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遭到他厌恶,想改立武则天为后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派坚决反对时,他一点儿也不给他们面子,果断下诏废黜王皇后,一个月后便立武则天为后。
李治如此“一意孤行”,与其说是被武则天那个“狐狸精”迷住了,不如说是对专权的长孙无忌等人的警告:尔等瞧好了,朕也是有脾气的,朕已经忍耐尔等很久了,不要以为朕的地盘,尔等可以做一辈子的主!未能阻止李治的“一意孤行”,确实让长孙无忌感觉到,这小子翅膀硬了,想独自飞了,这还是先帝眼里那个懦弱的太子吗?
而在这之前,朝廷大事可是基本上由长孙无忌一个人说了算,皇上只有点头的份。而李治的“地盘”,当然不仅仅包括这个女人。通过“废王立武”,李治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然后乘胜进军,开始采取措施,“夺”取本该属于他的权力。
05
要“夺”权,必须先赶人。显庆四年,李治的铁杆支持者、礼部尚书许敬宗,让人密告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谋反。李治说,既然这样,你就和侍中辛茂将一起审查吧。
说长孙无忌谋反,当然是无稽之谈,所以许敬宗也不审了,上奏说长孙无忌谋反的苗头已露,不能打草惊蛇,否则他若采取紧急措施那就麻烦了。请陛下果断一点,马上下令把他抓了。
事实证明,李治不但不懦弱,还是个表演天才,眼泪说来就来,哭着说我怎么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人会怎么看。许敬宗说:“一位真正的明君,是舍得大义灭亲的,比如当年汉文帝杀舅舅薄昭,结果不但没有遭到诟病,‘天下还以为明主之例’,有句古话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结果是,李治连与长孙无忌对质的程序都省了,下诏削了他的官职和封地,发配黔州,他的儿子也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没多久,李治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结果他一到那里,就逼长孙无忌自尽了。如果不是李治授意,给袁公瑜吃两个豹子胆,他也不敢这样。
而褚遂良更倒霉,比长孙无忌还早四年被收拾,先是被赶出朝廷,贬为潭州都督,第二年又被调到更加偏远的广西桂州去当都督,同年又被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诬告在广西谋反。
李治确实“宽厚仁慈”,仍然没有杀他。只是这一次发配得更远,把他赶到了今天的越南河内西南。两年后,褚遂良死在发配之地。越南那地方环境确实太艰苦了,凄惨地死去之前,褚遂良曾给李治写信,希望看在他曾长期效力高祖和太宗、支持高宗继位也最坚决的份上,让他离开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但都无济于事。
06
相比之下,李治似乎对自己的舅舅更无情。这是因为,长孙无忌是棵大树,关陇贵族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是这棵大树下面的人。不但靠他乘凉,之前还与长孙无忌沆瀣一气,没少与李治作对。这棵大树一倒,意味着关陇集团的覆灭。而关陇集团的覆灭,意味着李治“夺”权成功,在政治上不再受制于人,可以乾纲独断,放开手脚,干点儿想干的事情了。
根深蒂固、权势滔天的关陇集团,岂是一个“傻小子”能扳倒的?这件事说明,李治虽然年轻,而且继位不久,但其政治素养和作为一代“雄主”的手段一点儿也不差。遗憾的是,正当他解除政治束缚,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病把他害苦了。
早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的时候,李治就得了头痛病。经常头晕目眩,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给了武则天插手政事的机会,以至后来他到了无法处理朝政的地步,被迫把国家大事交给武则天处理。不是还有那么多文武大臣吗?难道他们都是吃干饭的?这倒未必,想必那个时候的李治,除了自己这个心爱的女人,再也不相信其他人了。而那个女人,却不满足于仅仅当个皇后。得到一寸之后,还想得到一尺。于是她开始排除异己,同时组织力量,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以防“不测”。
07
这个“不测”,就是一旦李治“不治”,与其政权落入他人之手,不如自己接管。也许是武则天做得太过明显,导致李治不满,差点儿把她废了。废黜她的诏书都让宰相上官仪起草好了,但被武则天及时发现。那女人使出她拿手的那一套——一哭二闹三上吊,软硬兼施,李治才放过她,没有坚持废后。
之后不久,协助李治起草废后诏书的上官仪被武则天灭族。直到那时,李治才明白为时已晚,自己已经无法压制这个女人了。这说明,尽管重病缠身,李治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恨只恨出手太晚,以至让这个女人羽翼丰满,再想出手,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李治很郁闷,武则天却笑了。
当这个男人重病到眼睛几乎失明,连奏章上的字都看不清楚,无法操持政务时,逐渐掌握了朝政的武则天得寸进尺地建议李治当天皇,封她为天后,两人合称“二圣”。并允许她一起上朝,临朝听政。
上元元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李治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天皇。从此以后,实权被武则天掌握,李治沦落为名义上的老大。弘道元年,李治的病越发严重,诏命皇太子李显监国。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李治病逝于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
尽管差点儿把武则天废掉,然而临终之时,李治还是留下遗诏,除了命皇太子灵前即位,还特别提出“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这个遗诏,又成了他“昏庸”的“证据”。
实际上,若不是武则天之前表现出来的治国才能,李治怎么可能下这样一道诏书呢?而之后的事实证明,李治确实没看错,武则天的治国才能不比任何一个唐朝有作为的老大差。